廉泉赋
天下名泉,不可胜数;婺源廉泉,熠熠生辉。朱熹笔书,后世流芳。清廉之源,为政之本;清泉长流,香远益清。
一泓泉眼,自古有之,本无名于世,然宋绍兴二十年,朱熹初回故里,见东门桥下一口井,清澈澄碧,尝之甘醇可口,欣然书曰“廉泉”。廉泉由此而得名。
竹有节,兰有馨,廉泉之水最甘甜,饮水思源天地间,上饶代代出忠贤。铅山笪公“白菜碑”,弋阳清贫方志敏。朱熹四处讲儒学,婺源老家题“廉泉”,警示后人意味深长。“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铅山县令笪继良所立白菜碑之碑文也。笪公在任上,立碑刻上大白菜,亲题碑文,明其心志,常以自励;县令六年,为政清廉,体恤百姓,令人钦佩。一代伟人方志敏,牢狱之中著《清贫》。被捕搜身,身无分文,一只怀表,一支水笔,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共产党员,主政一方,可以没有珠光宝气;人民公仆,不能没有冰清玉洁。当年方志敏,经手之款项,总在数百万,然元宝为革命筹集,分厘用之于革命。廉泉遗迹,清贫遗著,一古一今,激浊扬清,谱写正气。
廉泉清波润心田,廉洁之风拂人间。万年老人何子策,一生执教助贫学。清清白白常自励,以俭立身正气存。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八十高龄,助教为乐,一辈子坚持。饮“廉泉”之水,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恒念一丝一缕物力维艰;“廉泉”为证,贫不坠青云之志,饥不受嗟来之食,渴不饮盗泉之水。纵有良田万顷,一日不过三餐;哪怕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战争年代,******吃糙米饭;圣地延安,领袖们穿补丁衫。记者斯诺,深入探访,一语道破天机,共产党人集“东方魔力”,****领导人聚“兴国之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廉泉”为镜,居安思危,清操为励。清贫如水心坦然,持廉守正天地宽,勤政爱民传佳话,立党为公谱新篇。
千古光阴屈指弹,廉泉依旧水潺潺。流连廉泉,心明眼亮。盛世尤记“两个务必”,落实《廉政准则》①,砥砺意志,永葆名节,方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民。心装廉泉,浇灌正气。廉泉清韵,廉风和畅。大道直行,痛快也哉!
注释
①《廉政准则》:是在1997年3月****中央颁布实施的《廉政准则(试行)》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新修订的准则。新颁布的《廉政准则》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八个“禁止”,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其后的“五十二个不准”则更加细化。八个“禁止”,就是《廉政准则》的“雷区”,领导干部不得逾越。《廉政准则》设置了“雷区”,就把领导干部的守纪与违纪行为规划得泾渭分明。作为一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切实遵守《廉政准则》,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菜碑赋
“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铅山县令笪继良①所立白菜碑之碑文也。笪公在任六年,为官清廉,体恤下情,立碑刻大白菜一棵,又亲题碑文,明其心志。时人感其德,立“笪公祠”,且供碑于祠内。后又有好德者,将碑嵌于“报本坊”牌楼墙壁中,供人瞻仰。见碑犹见笪公为官之德政,余夜不能寐,感而赋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氏②名言,千古流芳。然笪公之白菜碑文“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立于赣东北,与之遥呼应,相媲美。
帝王将相,鱼肉百姓。想笪公区区一县令,敢立如此白菜碑,犹置其身于炎炎火烤;敢夸如此豪言,不啻引天下之目光聚焦其身。笪公江湖行走,如履薄冰,旦夕祸福加身,倾巢之危卵矣!此智者之不为,笪公为之,难能可贵也!足见笪公胸襟之坦荡,胆识之过人,言行之一致,诚可谓青史一良吏也。古有立言、立功、立德三立之说。人有一立,善莫大焉。余观之,笪公三立兼有,美矣!其言碑刻,后世敬仰,其一立也;政有德声,史有贤名,其二立也;放其言而果其行,惠泽时民,功于后世,其三立也。
今日社会,地覆天翻。然民贵君轻,焉有变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理明也。为民执政,正当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急百姓之急,想百姓之想。古有良臣,爱民如子;笪公豪气,立碑示廉,勇气可嘉,伟丈夫也!吾辈堂正之共产党人,无产阶级之先锋队,何不能为!吾辈正当负起时代之使命,鼓起科学发展之风帆,扬起清正廉洁之大旗,造福我炎黄,振兴我中华。由此而观碑,复有感怀:为人之道,宽容诚信,富者豪者,不可不阅不读《菜根谭》③;为官之道,人民公仆,显其贵者,务必鉴之从之白菜碑。谦谦君子笪继良,一棵白菜,抒殷殷爱民之情;两句格言,明先贤为政之心。前人碑铭,歌功颂德,德政后人敬仰;后人见碑,励精图治,执政当越前人。
先贤为政,知民为本。知稼穑之艰难,知民生之艰辛。千古忠良,同此一心。笪公之举,似大匠之斧,不拘绳墨,兴利除弊,县民皆称;笪公之志,若逆水划桨,立意坚毅,布衣粗食,教化****。白菜碑树清官丰碑,笪继良为后代榜样。看今朝,优良传统,如江海不竭,代代流传;想来日,清贫精神,似旭日东升,民心所望。小康社会建设,“两个务必”在胸。干群携手,和谐共创;民为父母,国泰民安。
嗟乎,白菜碑!巍巍乎,丰碑矣!
注释
①笪继良白菜碑:此碑现嵌在铅山县永平镇“报本坊”西壁。碑长一百五十厘米,宽七十四厘米,中有修补的裂痕。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笪继良任铅山知县时,自绘白菜株,并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碑成,立于衙内,用于策励自己。
②范氏:即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朝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大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③《菜根谭》: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奇书。洪应明,字自诚。生活在明代嘉庆至万历年间。用他平淡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真谛,写成了这部为历史所不能忘却的奇书。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出现过几种版本,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成了企业界“人人关心、爱读的书籍”(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语)。
瓢泉赋
天下泉多,唯瓢泉出爱国词章;瓢泉词章,缘稼轩之隐居;稼轩隐居,乃有瓢泉共词章千古流芳。
稼轩爱泉,尤爱瓢泉①。淳熙十二年(1185年),经铅山瓜山,见一泓清泉,依山傍水,荡漾在两眼石潭中。上窟如臼,下窟如瓢,水从半山喷下,先入臼后入瓢,其象别致。乃一见钟情,爱不思归,改其名为瓢泉:“一瓢自乐,贤哉回也。”后结庐隐居十余年,寄情林泉,饮酒赋诗,灵感湍飞如泉涌。一生多词赋,瓢泉占三成。
美哉瓢泉!有无限风情,借英雄扬名。“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没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居瓢泉,历四季,春光绽放,朱朱粉粉野蒿花;夏日黄昏,炊烟袅袅对斜阳;中秋月照,山山水水弄清影;冬令水暖,青山隐隐坠云霞。闻稻香,听蛙声,话丰年,天赐山水,别有情趣,风光似采菊南山,韵味如失路桃源。壮哉瓢泉!斩马亭前豪情壮,一腔热血写忠孝: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代男儿辛弃疾,隐居瓢泉仰天长啸,报国无门词去瓢泉。青山何幸,得与忠骨共存!瓢泉何幸,醉倒英雄词圣!铅山何幸,一代词宗托迹。
观夫宋史,英豪辈出,然文武并称者,唯稼轩也!年少从戎,挥剑击敌;金戈铁马,侠骨柔肠。然壮志难酬,帝王师功名付青山;走马南来,经纶手痛拍板桥霜。倚长剑,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家国兴亡,忠肝义胆;瓢泉酿酒,志士共尝,啼鸟相劝,遥岑远目,情何以堪!瓢泉山,云出早,鸟归迟;举头西望,何以乐?何以伤?浮云满目,是闲暇?是轻寒?风高露冷,去采菊?去思量?神州陆沉,壮岁旌旗乾坤事了;风云奔走,人生忧愤草木一场。“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瓢泉絮语慰问,知今日宜醉宜游宜欢;居期思忖深情守望,回首中见灯火阑珊。瓢泉水,慰其情,涤其心,壮其气,长其志。万千豪情,诉诸笔端。瓢泉因辛弃疾而成名,词曲凭瓢泉水世代传唱。
欹欤!瓢泉何美!瓢泉何壮!皆因稼轩倾毕生之睿智,写抗金报国之词章,吟山水田园之绝唱,抒豪情人生之满腔,说黎民百姓之生活,绘天人合一之图画,寻生命自然之真谛。吾辈生于斯,长于斯,能不执牛尾而舞之、衔木叶而颂之?
烂漫兮瓢泉!春光依旧四面山。幽深兮瓢泉!犹见词章吐剑光。庄严兮瓢泉!爱国词章后人景仰。
注释
①瓢泉:在铅山县稼轩乡横畈瓜山下。辛弃疾晚年,自南宋绍熙五年至开禧三年(1194—1207年)在此定居达十二年之久。故居占地约四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