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寺赋
广丰城西博山寺,山峦叠翠,林谷幽深,泉石清奇。因建巨刹,寺名博山,闻名一时。
博山古寺,千年名刹。山因寺名,寺以法传,传之千年,香火不断。禅门五家七宗,各传心法。门户虽别,其道归一,薪火相传,佛教道统,莲台演法,蒲团诵经。上接天台法音,下承禅宗法义。增广福慧利乐,培植庄严善根。道德教化,导人向善。七级浮屠,功德无量。
唐天台韶国师承嗣法眼宗脉,开山肇基。宗三世于毛端,圆古今于一念。以国师之尊,卓锡得泉,博山筑寺;凭圆融种智,开坛说法,南唐主赐绣佛罗汉像廿有一。猿啼鸟鸣,草木丛林,启发人性本源;风云水月,满目青山,证悟无上菩提。法眼宗派,承上启下;一花五叶,独成一家。博山宗寺,由此知名。
宋绍兴间,大慧禅师以其道鸣法嗣无住禅师悟本,奉诏开堂。力倡亲悟亲证,破文字禅之枯燥,默照禅之偏执。别开宗风,引来活水。晴空碧云,别开生面。禅教景象,焕然一新。宗门响应,如石投水,一石千浪,万千者从。奉诏踏足,慕名整冠,看话禅盛极一时。衣带飘飘,弟子云集。圣贤名士,四方齐集。谈禅说法,鉴古论今。大慧禅法,流传至今。首徒悟本,亲炙宗师教泽,继承宗师衣钵。昭代,石泉禅师唯兴起是图,乃大建法堂,立佛阁于后,创祖师殿于左,修大殿,正钟楼,造门庑,庄严佛罗汉像。博山禅寺,蔚然大观。
此后无异元来创曹洞宗博山系。佛动凌空,行气如虹,流水千丈,风云万里。南北学人,相沿于路,缙绅禅侣,望风而至。礼足求戒者,动辄数万;景仰膜拜者,不可胜数。或洗耳高谈,或闲居静听。香烟氤氲,飞锡往来。博山宗风,遂传天下。
博山古寺,久享盛名。宗师驻锡,威仪奕奕。宗法流转,熔为一炉。博大精深,佛法无边。辛弃疾隐居信州,博山寺点燃香火,天地灵魂相撞,身入芝兰之室,心追莲花出水。激情豪迈,沙场无回天之力;聪明智慧,禅师有再生之德。寺内密室,促膝长谈。心意相契,若莲花之在池,若幽兰之生春;情理相投,如露珠之晶莹,如风竹之清秀。于时寺旁筑舍著书写词,粗葛短袄,麻履方巾,箧带飘飘,寄情山水,庙宇聆听佛义清心。名楼之内层楼之上,望断烟云。松竹横斜,花枝乱生。酒亭旗动,雪后梅影。醉里匆匆,寺佛梦中。归骑自随,白发苍颜,同此生机。至此,博山道誉远播,当与贵溪龙虎并传。奈何天妒名寺,明隆庆之年,一场大火一片焦土;“****”时期,一大浩劫一座空寺。
呜呼,博山古寺,江南名刹,誉“天下第二丛林”。千年风雨,壁上留名家题咏;缁素共赞,柱头存大家诗文。“能仁禅寺”,赵朴初墨迹分明;大觉有情,仙佛普度世道人心。方今农历初一,博山寺庙会开山门,香火缭绕,人来人往,鞭炮声声,钟声袅袅,祈求尘世,温暖平安。
吴楚分源碑赋
上饶婺源,美在生态,魅在文化。“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①吴楚分源存浙岭,春秋界碑刻遗篇;金戈铁马梦里寻,最美乡村话古今。皖赣通古道,一山界两省。县级第一馆②,珍藏吴楚碑。
吴楚地相接,本为兄弟和;春秋无义战,战争偶间歇。两千年前,吴楚两国,以邻为壑。驿站虽通,战事不断。界碑或在东,或在西,强者所划,随势变化,总在吴头楚尾,只是史迹难觅。清康熙仿制吴楚分源界碑,立于婺源浙岭之巅,以为划疆之地,碑高一米七,青石为身。“吴楚分源”四字镌于石碑,笔力刚劲;“云湖詹奎”书法名家,一字千金,依地势分别形胜,借石碑标注历史。
观夫浙岭之山,横亘皖赣。峰峦绵绵,百里相接,形势险要。兵家要冲,徽饶必经通道;云烟深处,似有无限风光。山中古道,本南北通衢要塞;青石铺路,曾走车马徽商。陇头溪水,汇流两大水系;山脊高拱,乃作分水之岭。山岭寥廓,乡村盛名。人人见贤思齐,处处高尚遗风。男女老少,古树下殷勤招待远客,礼数周到;林中飞鸟,黄昏时结伴归巢,温馨如画。驿路漫长,隔断喧嚣尘俗;往事如烟,独享千年辛酸。诚如古人诗曰:“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蹯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
界分吴楚,虽为古人约定;人无南北,且看神州和谐。文化交融,汲取精华。经济互补,科学发展;城乡比翼,区域共荣。两千年来风雨翻卷,今日大同万里晴空。
注释
①北宋权邦颜诗。
②指婺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文物价值为全国县级之首。
聚远楼赋
一首《聚远楼》,传颂千百年。东坡送子至德兴,名楼方能传天下。
“山川之宝,唯德乃兴。”世人知德兴,大都仅知德兴中国铜都世界闻名。殊不知,德兴山水灵异,生态称绝;也少知千年聚远楼的风姿与积淀。登临聚远楼,凭眺古今胜迹,尽览铜都风光,岁月沧桑,峰岩斗秀,奇山异水,尽收眼底。江南有三大名楼,那就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王勃①之《滕王阁序》、崔颢②之《黄鹤楼》、范仲淹③之《岳阳楼记》,使三大名楼增色;而聚远楼,因苏东坡一首《聚远楼》诗,一跃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德兴多山,誉之山城。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人居天堂。全国林业百强县,遂使森林拥抱城市,城市紧贴森林。聚远楼始建于市郊学宫山上,密林掩映,美不胜收;碧瓦丹柱,斗拱重檐;风格独具,气势恢弘。登楼远望,风光无限,楼之雄姿轩昂壮丽,楼之气势恢弘磅礴,山城美景一览无余。今之聚远楼前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德兴历史名人雕塑遍布其中。楼上楼下几番感慨,碧窗玉墙映日月,高楼巨柱撑天地。
清代《德兴县志》,记录聚远楼之历史: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为邑内人士余仕隆出资所建,侍郎刘定作记。元末毁于兵乱,明代进行重修,再毁于清末。遥想东坡当年,亦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由黄州团练副使移官汝州,过江西湖口,游石钟山,乘舟经饶州顺乐安河东上,送长子苏迈④赴德兴任县尉。其间,应同窗德兴县令单锡之邀,游聚远楼。一代文豪恍入梦,绝景佳句信可得:“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诗之大气,广传天下。建炎年(1127年),高宗深赏此诗,兴之所至,特赐御书“聚远楼”金匾。才子作诗,皇帝赐匾,一时传为佳话。“高皇题御墨,内翰播声诗,聚远楼佳致,名闻天下知。”恩遇之隆,可见一斑。
聚远楼声誉鹊起,苏洵、苏辙慕名而来,黄庭坚、佛印、赵掂、马廷鸾紧追其后,名人雅士纷纷登上聚远楼,并写下诗歌词赋。元初,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游德兴,作诗赞曰:“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二妙风流是千古,更夸远景集双眸。”由此可见,登聚远楼,看万家灯火,听书声琅琅,别有一番韵味。史载,苏迈任德兴县尉期间,勤政廉洁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百姓感其恩,在县治尉司前建“景苏堂”,颂扬和怀念眉山苏氏父子。
呜呼!一楼兴衰系国运,国昌则名楼兴,国衰则名楼毁。今之国运,繁荣昌盛,名楼得以重修,士人乐得忘返。吾每来德兴,必登斯楼也。观高楼之宏伟,赏大地之娇娆,凭栏遐思,心旷神怡。德昌高速即将开通,德兴自然更加不同凡响:梦幻般景观,诗意般山水,楼外天高云淡,楼前万象更新。生态家园德兴,笑迎四方宾客。这真是:铜都美景甲天下,聚远楼前好风光。
注释
①王勃(650—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之一。王勃天资超卓,才气横溢,被举为神童,与两位兄长合称“王氏三珠树”。二十六岁时(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②崔颢:唐朝著名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③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至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④苏迈(1059—?年):北宋人,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轼贬惠州,迈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馈亲,卒于官。事见《东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善为文,工书。
陆羽泉赋(之一)
古善茶者,陆羽①为首;言茶之书,《茶经》为首;《茶经》手稿,信州改成;灵感之生,陆羽泉②边。
吴头楚尾古信州,青山绿水泉甘美。陆羽唐贞元初来信州,傍山掘得一眼泉,从此斯泉天下名,品为天下第四泉,后人称之陆羽泉。于是乎,泉边筑小屋,辟茶园;晨起沐朝霞,煮泉茶;夜深浴月辉,改《茶经》。煌煌乎中华灿烂茶史,赫赫兮信州体验篇章。
陆羽泉兮清又纯,风摇茶香落泉上。何曾想,灯影长,陆羽伏泉边,心得入《茶经》,黑发染成霜;何曾忘,路途遥,访遍天下山,品尽人间泉;何曾问,一叶杯中天,云游识泉品,心去佛经外,究竟为哪般?自从寓居广教寺,日照泉来漾金波,泉煮《茶经》陆羽醉,《茶经》入泉羽成仙。《茶经》三卷又十篇,字斟句酌在陆羽泉!察三十二个州郡,考茶之生产,行匆匆,急忙忙,驻足山水间,茶趣更为浓,独恋胭脂井。远远上层崖,时宿陌人家,莫叹路途遥,满怀盛茶香。《茶经》纳百川,茶著开先河,陆羽泉旁细思量。溯茶之源,制茶之具,记茶之造,论茶之器,谈茶之煮,聊茶之饮,话茶之事,描茶之出,定茶之略,绘茶之图。天下茶事,尽罗于胸,终赢得陆羽泉美名扬,赢得茶叶一代尤比一代香,赢得《茶经》远渡重洋奉为至宝。陆羽之泉,“源清流洁”③,名士多游记,历代有修复;茶事越千年,《茶经》喜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茶经》醉人间。烹泉煮茶,察余干冠山石峰;石头凿灶,取越溪水煮茶。踏遍青山,广访灵泉,最忆是信州。陆羽泉旁,记录茶事入《茶经》,见证茶圣显丰功;陆羽泉旁,时作采制、烹煮试验,常与皎然④、朱放⑤论茶;陆羽泉旁,收集茶事,汲取茶闻,修毕《茶经》。孟郊⑥、梅尧臣⑦来斯地,留下赞美;陆游、品本中观此泉,写下诗文。壮志高翔,激情溢茶浓;蓦然回首,豪情醉玉壶。《茶经》七千余言,句句用心体验。天下茶地分三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天下水源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采茶之时最讲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烤茶之法是关键,“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呜呼!凡成大事者,铁脚走天下,功夫在诗外。陆羽之泉,陪伴陆羽含辛茹苦著《茶经》;《茶经》一出,泉因陆羽天下扬名,故云:“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⑧陈师道⑨《茶经序》曰:“上瞭官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秋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梅尧臣诗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噫嘻!陆羽泉胜迹不彰已久矣!清末泉改井,空留泉沉香。不修陆羽屋,不种陆羽茶,不挂陆羽像,不点陆羽香。如此遗忘为哪般?殊不知,若无陆羽翁,何来茶文化传世界?若无陆羽泉,何来《茶经》之见证与体验?若无陆羽之《茶经》,何来世间共神明?
观今之饶信大地,欣欣然陆羽遗风泽后脉,巍巍兮古之茶圣启未来。占天时,“婺绿”占欧盟大市场;拥地利,“饶茶”誉为国茶精华;聚人和,茶乡茶市引来旷世人气。吾辈生在信州,长在泉边,常汲泉以品茗,感而抒怀:陆羽泉水流万代,依稀季疵⑩笑九泉。
注释
①陆羽(751—814年):唐代茶圣,字鸿渐,自号东风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朝廷曾召拜为太子文学,迁太常寺太祝。因不肯为官,潜至今信州区茶山寺旁,傍山建舍,环居植茶,凿井蓄泉,悉心研究茶事,致力于《茶经》的写作,最终在此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千古不朽的茶文化著作。
②陆羽泉:位于上饶市信州区茶山寺,上饶市一中内,为茶圣陆羽寓居时所凿。据上饶县志载,“其水似井而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为“天下第四泉”。
③1915年时任民国上饶县知县的段大诚主持修复陆羽泉时,亲书“源清流洁”四字篆书于井圈,至今尚存。
④皎然(730—799年):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曾与灵澈、陆羽等同居于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⑤朱放:字长通,南阳人。放工诗,风度清越,神情潇洒,非寻常之比。集二卷,今行于世。
⑥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人。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一生穷愁,不苟同流俗。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有《孟东野集》。孟郊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诗风质朴而深挚,在当时是另辟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
⑦梅尧臣(1002—1062年):北宋宣城(古名宛陵,今属安徽)人。字圣俞,以荫补斋郎,历任卅县官属,后应宋仁宗召试,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梅尧臣擅长的是写诗,甚受同时代的欧阳修等人的称扬。
⑧引自《新唐书·陆羽传》。
⑨陈师道(1053—1102年):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十六岁时从师曾巩。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1100年),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⑩季疵:陆羽另一字。
陆羽泉赋(之二)
数百年前,一大夫从闽入赣,状若农人,气若书生,跋饶州之山,涉信州之水,最喜茶山,痴爱泉水。一日,足踏信水之北丘,品得一泉水特甘美,于是乎,丘上筑舍,开山掘泉,吟诗醉酒,引泉煮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偶有所得,辄付竹帛,竟完成一部旷世著作《茶经》。此何人邪?茶圣陆羽。此何泉耶?天下第四泉陆羽泉。
孟郊《陆鸿渐上饶新辟茶山》诗中云:“惊彼武陵状,移居此岩边。开亭如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轻吹,吟花得新篇。乃知高洁清,摆脱区中缘。”上饶城区茶山寺,结庐著书奇妙处。天下第四泉,陆羽引清流。
古之人言:茶有三德。若酒足饭饱之后,一杯香茗,调身心,理气胃,然后心舒意泰,悠然自得。此刻品茶的滋味,虽然有得,难称雅致。若三五朋友,以茶聚会,清香氤氲,古琴悠悠。围坐相饮,听歌音曼妙,道人间风雅。茶不醉人人自醉,其时意兴如水,情动心摇,谈笑风生。茶中世界,或许别有格调。如此茶味,不得陆羽泉水恐怕不能。
常有人自标清高,说茶说酒,谈禅论道。色香上论茶品,产地上定贵贱,既不知天时地利人和,又不能怡情葆真养性。乱谈禅茶水味,胡吹诗意人生。茶山道上,花簇迷眼。虽称茶友,其实荒谬。唯知陆羽者,才可称茶之至友;唯煮陆羽泉者,才可知茶之滋味。
呜呼,茶有茶道,陆羽著《茶经》,于日用处指出道理,从舌根上拈出真味。论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图,小处着笔,细细拈出,娓娓道来。将普通茶事升格为美妙文化,大而化之,人生百事,天地之理,尽在茶中。
陆羽定居上饶,避风尘之外,隐松涛之中。筑舍,凿泉,种茶煮茗,诗书相和。花开、花谢,茶甘、茶苦,彻悟人生,人生彻悟。和气通泰,茶经与人性俱馨;茶酒相对,心如枝头茶蕊温润。一曲《六羡歌》①道尽茶中情:“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懂羡歌,若问陆羽不言,不妨寻访陆羽泉。
千年古井,清冽依然;莘莘学子,井畔苦读。也许人生意义就在于平淡无味之中。一杯茶,了悟人间大智慧;一本经,道破人生大哲学;一眼泉,注满甜酸苦辣味。
注释
①《六羡歌》:此歌表明了陆羽的恬淡志趣和高风亮节,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西江水。
陆羽为弃婴,由西塔寺(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俗家姓陆,故羽取陆姓。智积禅师逝世后,陆羽写了这首《六羡歌》怀念智积禅师。《全唐诗》原注:“(文宗)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吟六羡其歌。”智积禅师弟子常吟陆羽这首《六羡歌》。
双塔公园赋
滔滔信江北岸,两座古塔擎天,沥风沐雨,阅尽人间春色。一曰奎文塔,一曰五桂塔,上饶人皆曰双塔。奎文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由王赓言等重建五级;五桂塔建于清嘉庆年间。因有水患,才建双塔。公元21世纪,沿信江辟花圃林苑,建双塔公园。亭榭楼台画院,假山喷泉音乐。城区平添一景,市民休闲多一胜地。
上饶双塔,汇信水秀气,纳灵山灵气。紫气东来,信水西去,眺云碧南立,瞻美人北卧①。其声名之旺,岂虚也哉!盖以明清建筑,传世已久;古朴庄重,寄寓丰富;人文所蕴,通神达灵。游人遥想存之,驰神运思,俯仰之间,灵犀所通。登临双塔,气势雄浑。塔下为江水回旋之深潭,锦鳞耀波;临岸层台耸翠,挺拔独秀。沿梯登塔,高瞻远瞩,俯瞰饶城,上善若水,柔情似水,无限风光,美不胜收。虽历经沧桑,然屡有修葺,雄姿不减;信江筑坝,江阔湖平,绝景更妙,雄风更劲。
双塔遥相呼应,江塔相映成趣。奎文塔七层八角,气势恢弘;五桂塔五层八角,底蕴深厚。信江如游龙之奔走,仙灵所变化。其始经三清福地,终入浩渺鄱湖。沿途数百里,香火禋祀塔寺无处无之。然上饶双塔,声名传于远方,传奇引人遐想。五位进京考生,在五桂塔处搭船相遇。一见如故,海阔天空,彻夜无所不谈,直到东方既白。约定考后,无论得失,来此再聚。天公作美,五人金榜题名,高中进士,遂合资建塔一座,并栽植桂树五棵,喻蟾宫折桂。五桂塔由此而来。
观双塔之所修,融自然于一体。筑基于信江之岸,结墙于江河之侧。跨山丘之高,临崖壁之悬。堆合抱巨石于汇流之深潭,建壁立翠屏于信江之北岸。左右揽林木青草,上下合天地风光。双塔对望,山丘起伏鸣鸟相迎于路;塔影落江,水光荡漾云霞互照于波。塔既双挺于两丘,风当飘游其中。塔角高翘凌霜,双塔古意盎然。极神工之变化,乃出有而入无。双塔建于此,冀望永世长存,所以契诚于幽昧,运造化之神功。
斯处游览,有飘飘欲仙之感;凌绝顶时,无郁郁不愉之怅。更喜双塔公园,绿树成荫,古朴大方,甚添人文风韵。行人至此,神清气爽,恣心目之所游,任缓步之从容。借萋萋纤草,映七彩长虹。观飞鸟从江上掠过,听塔铃伴细细和风。奎文显渊,龙潭驰怀,流溪落霞,卧龙观澜。于是乎,发思古幽情,追文章贤公,遗尘荡尽,人生从容。
注释
①灵山睡美人:指位于上饶县旭日镇以北,海拔一千四百九十六米,绵延百里的灵山一段。她,酷似一位熟睡的女子,向左伸展的长发、轮廓分明的脸以及线条优美的身形……围绕睡美人,有着一个悲愤的爱情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一对恩爱夫妻,把这座山叫做“灵山”,也叫美女峰。
神农源赋
山有山脉,水有水源。若探人类农耕文明之源,当之无愧者,万年神农源!黄天峰下,神农洞穴,先民居住,遗存万年;盘石岭底,人类农耕,世界稻作,最早出现。闻名遐迩,亘古无前:吊桶环遗址、仙人洞遗迹、神农宫溶洞,三大远古文明,三大人类奇迹,三朵奇葩,誉满全球,万古芳艳!
吊桶环遗址,最早打谷场、先民狩猎屠宰场,二场合一,创制史前。稻作栽培奥秘,内中深藏。野稻驯化、烧土成器、刻符记事、天下第一陶罐,尽显先民智慧;捕猎禽兽、家畜猪羊、以物易物、以谷为食,初兴农业文明。立于吊桶环前,望断青山,激思绪绵延,万年梦幻,仿佛眼前。古人之创造,令人震颤:磨粗石作刀斧,烧黄泥成盆罐;渔猎农耕生计,原始古村落,绿色田园,原始工业起源、远古流通交易,哪一样不是人类的创造、科学的发展?华夏祖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早已巍然出现。万年水悠远,万里惠泽长;万年栽培稻,万代子孙享。青山留印证,考古载史册,管窥古文明,永世得传扬!
仙人洞穴,别具风光。先民择居,冬暖夏凉。原始生态,绿色村庄,没有床铺,没有住房,天当被地当床,群聚而居,捕禽兽,食野粮,原始生活,其乐融融。小荷山下,冉冉升起江南最早炊烟;大源河畔,轻轻飘荡世界最早稻香。尘嚣之外,古朴村落,烟雨山岚,重峦叠嶂,绿色原野,万方日光。春则柳嫩花娇,夏则碧荷生凉,秋则林茂竹修,冬则雪梅凌霜。
原始生态,适宜人类生存;良好环境,育优谷生长。仙女育稻开泉,劬劳千载末见臻功;雷神感仙之忱,挥巨擘以裂泉渠,溉禾稼而泽斯土,“荷桥贡”浑然天成。万年贡米,广吸四季雨露,根植特异水土,质誉五谷之首。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元素多,晶莹如玉,香醇爽口。稻分水旱,六糯三早,贡谷为楷;土地肥沃,禾满大源,稼盈盘岭。万年水优,万年土良,育优质稻米,万代承传。历代皇帝,吃米找万年。于是乎,年年朝贡万年粮;于是乎,万年贡米天下扬,钦定“代代耕作,岁岁纳贡”。如今更是名声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荣登国榜。呜呼,若无万年稻之源,焉来今日之杂交稻!若无稻米之万年,何来世人之口福享!
万年神农宫,天然一溶洞,长约七千米,风采冠亚洲,中华洞穴景观评价一等奖,中国洞穴探险研究大基地。七大游览区,五彩风光美。洞瀑、浮石、平安钟,栩栩如生;石花、龙门、神农田,似烟如梦。东海水晶宫,天地造化无穷。飞瀑无声悬峭壁,绣帷有状卷珠帘。洞中神龙河,号称“中国最美地下河”,色彩斑斓,曲径通幽。洞穴生物,丰富多彩,惊现世界新昆虫,发掘洁白新“玉狮”,揭秘科研新成果。穿梭洞中如梦幻,此身仿佛已成仙。诚可谓:洞中仅一刻,世上已万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先,食以稻为源。今日神农源,稻更香,味更鲜。上承先祖德,不废万年稻作源;下惠子孙贤,建设华夏米粮县。文明遗址设展馆,世界文化新亮点。开放搞活,扩大品种,踔厉风发,科技兴稻。办稻作文化节,扬古代文明;建稻作文化村,促旅游事业兴。传承稻作文化,唱响稻作品牌。
沧海桑田话万年,千古文明一脉承,与时俱进大发展,稻作文化万年春。
南岩寺赋
弋阳城郊凤凰山中,南岩禅寺坐落其中。禅寺建在洞穴内,洞穴掩映密林中。“就壁断面,成之如画”;石壁嶙峋,气势恢弘,乃禅寺景象在洞穴中。中华第一佛龛,江南一大胜景。黑压压一片香客,陶醉在“阿弥陀佛”声中。
信江西流,龟峰东走,原野依势变化,武夷高低起伏。天地造化,神灵所钟。丹霞一片,自然风度。滚滚红尘,难免颠倒众生;指点迷津,佛祖是否显灵?
南岩古寺,历史悠久;金身三圣,十八罗汉①;巧夺天工,栩栩如生。晋代即有大师驻寺,唐代禅寺重修,南宋雕刻完成佛像。元至正,明崇祯,清三皇(康熙、道光、咸丰年间),再经修葺,面目更新。环视洞穴,人不由生虔诚向佛之心。齐永泰点佛家香火,南岩山二十三洞窟,洞洞相环,灯灯相生。唐太和传南禅衣钵,南岩寺十世兴衰,百代更替,禅系永固。数百年晨钟暮鼓,佛道流通;几十辈高僧大德,宗脉所从。在家出家,同心如坚。于是依石窟而开寺,结精舍于一堂,雕佛像于石壁,饰华彩于周章。窟中石雕,件件珍品。释迦庄严,弥陀大度。观音飘逸,普度众生。罗汉诡异,妙试禅机。其徒众或贤或圣,齐有志于佛学,皆勤心于苦行。夙兴诵习,时时虔敬。隐石窟学六通,居山寺修八正。或福慧双修,或清心入定,或振尘高谈,或闲居静听。香烟袅袅,朦胧跪拜人影;绿草簇簇,丛现庙堂生机。般若行,行在山道弯弯;生死因,因果天地轮回。慈悲喜舍,笑看香客相搀,磕头作揖,步步小心,事事拘谨。四圣谛法,且说五蕴本空,人生如海,深广无边,何者可渡?
呜呼,人登南岩寺,叹何来晚也!且看花木初发,鸟语婉转,处处是禅机。悟人世前身来生之种种,春夏秋冬,酸甜苦辣,宇宙时空,原来石像能言。石像果能言,试问佛在南岩寺还是在人之心中?
注释
①十八罗汉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石人殿赋
灵山美景石人峰,石人峰下石人殿。道家第三十三福地,四省交界区域人气最旺庙会。
灵山自古多神秘,一曰云纱衣,雾裙裾,睡美人静卧千年;一曰石人殿神灵护国又佑民,香火千年终不灭。
石人殿名自石人峰,殿以山名,供奉刘李二神。刘为刘太真,李为李德胜。二神之中,李尤传奇。李为唐时知信州,河南沈丘人,唐德宗时进士,由吏部员外郎出守信州。贞元六年,逢天大旱,久不降露。李知府祷雨立化,乡民感其诚心,立庙祀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赐鹰武殿额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言上书请封为“灵山鹰武将军”;万历年间,加封“西济宏道荣兴护国真君”。
石人峰顶矗孤石,形似一老人端坐,双手抚膝,颈、臂、躯、足俱全,唯缺头颅。相传灵山有一孽龙,欲化江西为海。太上老君遣石仙下凡伏龙,而后石仙隐居灵山,常与李老真君于峰巅对弈,胜欲令峰下众生旱涝三年,输则割头谢棋。然其头如韭菜日割夜长,割之不尽。观音闻之,点化李君:“冷水烫颈,冬茅割之。”石仙之头果不再生。自此,无首石人公伫顶千载,石人殿因此得名,峰下风调雨顺。乡民感观音之德,遂于石人殿外建观音阁。“****”期间,孤石生被炸毁,独余石人殿香火传承至今。明夏言①为石人殿作联:“秀山奇水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大学士郑以伟②亦作联曰:“北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
石人殿庙会历史悠久而声名远扬。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庙会之期,闽浙赣三省,百里十乡民众,数十万香客,络绎不绝。烧香许愿,祈福拜神。行商小贩、卖艺杂耍、测字算命、乞讨布施,云集于此。逢三、六、九最盛,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不远千里,齐聚庙内。戏班演唱,热闹非常;万头攒动,爆竹震天;裙带飞扬,人气尤旺。方圆百里,恩惠于庙;年复一年,祭祀不辍;盛况空前,蔚为大观。李老真君,微露真容。春节期间,玉山上饶二县七乡等地桥灯,皆来石人殿“团灯”,以求一年之景运。
石人殿,东汉始兴,贞观续建,几兴几废,千年不衰。今之石人殿庙会,亦非简单庙会,商味、节味重于“香味”,成民俗文化风情重头戏,为地方经济交流区。逢灵山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力度加大。千年石人殿,千年庙会,千年古街,千年景观,大放异彩,成旅游佳地,促地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为乡民一大节日。真乃是:国富民强非神为,改革开放必由路!
注释
①夏言(1482—1548年):字公瑾,贵溪人。正德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世宗继位,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悉夺还民产。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曾荐严嵩以为援,嵩却揣摩帝心多方构陷于言,致其屡遭世宗责罚、罢黜。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议收复河套事,再被诬陷至弃市死。其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
②郑以伟(?—1633年):明江西上饶人,字子器,号方水。万历进士,授检讨,累迁少詹事。泰昌元年(1620年),官礼部右侍郎。天启间,官礼部左侍郎协理詹事府,与魏忠贤相忤,上疏告归。崇祯二年(1629年),召拜礼部尚书。五年,兼东阁大学士,与徐光启同时入相。廉洁自好,票拟非所长,累乞休不允,卒于官。有《灵山藏集》、《互泥集》。
石人桥灯赋
喜虎迎春,饶城处处显春意;盛世灯彩,蛟龙飞舞闹新春。
石人桥灯,石人殿之春节一景,神龙闹春,万象更新,人民欢庆。
石人桥灯,起于晋,兴于唐,鼎盛于明清,代代相传,久盛不衰。方是时,石人殿①建胡昭公祠,香火祭祀之余,虔诚百姓,点起花灯。此后,皇恩浩荡,四受封典,香火愈盛。石人殿庙会,乃道教盛会,年年人山人海。四乡八镇桥灯,无论远近,首日必去石人殿;初三、六、九,多达二三十个龙头。香客朝拜,八省拥来。拜谒灵山,鞠躬作揖;身临圣地,磕头烧香。祈福求安,人之常情;积德行善,人之根本。人心只要种下善根,世风就会日益淳朴。于是乎,石人桥灯,村头村尾,接迎宾朋。四乡八镇,家家亲友响应。节节桥灯,灿若星光;人声呼应,闹声临空。草木虫鱼,应声感应。洪福天降,农家共乐。
晋代神龙,千年灵动。石人桥灯,感物赋形。工艺世代相传,巧技代有高人。竹骨编制龙头,外饰彩纸。龙头如鸭则大嘴开合,吞吐万象;龙头如虾则弓身曲张,若隐若现。而以竹篾环套巧制的“百角球”,上下翻飞,圆中有方,方中有圆。龙身即桥灯,由百块、数百块灯板连接而成。巧媳妇精制花灯,灯纸薄如蝉翼,灯花剪贴精细,人物、山水、鱼龙、鸟兽,图案生动丰富。灯板托起花灯,肩头扛着希望,吉祥幸福在人们心头涌动。看龙头龙尾高高翘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彩旗高扬,天遂人愿。
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为石人桥灯会期。桥灯闹起时,春节刚过,喜气方浓。“村村寨寨无闲人,人人忙着闹花灯。”胀灯、备灯、扮灯、出灯、车灯、圆灯,全村老少,百节桥灯,停在家中,只待正月十二,鸣铳放炮,敲锣打鼓,将桥灯闹起。《催灯歌》、《龙头歌》,高亢歌声一起,家家户户立即灯板上肩,万灯齐发,拥入接灯场。一板一板桥灯接起,龙头龙尾相连一体。巨型长龙,浩浩荡荡,一望数里。长龙舞起来,时而龙头咬着龙尾,时而龙尾接着龙头,或旋或转,或跳或踢,或明或暗,一如蛟龙出海,使人眼花缭乱。人在灯中舞,龙在火中飞。星月花灯,银汉落地。处处灯山灯海,处处火树银花。石人桥灯闹起来,那一番景象,怎一个“热闹”了得!
桥灯舞元宵,盛世谱和谐。石人桥灯,上饶的民风民俗。历千余年汇入赣文化大河,掀起千万朵浪花,年年为祖国跳舞,岁岁为人民歌唱!
注释
①石人殿:在石人峰下,原名吕家墩,为灵山龙脉结穴处。西晋太康元年(208年)奉昭立寺礼胡昭,名“胡昭公祠”,又称“石人峰祠”。
胡昭:三国·魏人,字孔明,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昭善史书,与锺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张华云:“胡昭善隶书。”卒年八十九。
初避乱于冀州,袁绍征之,辞而不就,隐还乡里。曹操为司空丞相,多次请之,胡昭无奈,只好应命见曹操。但到了之后,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仍恳求归去。曹操不得不无遗憾地说:“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胡昭便居于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颇有德行于世。
自晋迄今一千七百二十七年间,石人殿曾四受皇封,实可谓史不多见,正如明朝宰相夏言所云,“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
上饶创业文化赋
青山秀水民风淳,创业沃土风来仪。上乘富饶之地,宜居宜业之方。千年创业史,万般英豪业;创业多智慧,山水有精神。赤脚上山,岂畏豺狼虎豹?下海出洋,何惧风雨雷电!创业者屹立于赣省东大门,上饶人决战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奇哉,上饶创业者!山隔水阻,地理边缘,喜人创业形势得来不易。抚上古万年陶片,知先人筚路蓝缕。曾几何时,肩挑手提,闯遍神州讨生活;物换星移,上饶品牌走遍世界各地。含辛茹苦,百炼成钢,天下人皆知广丰!上饶创业者,勇与天地斗,敢与命运争,终赢来铜钱鸣响、繁华景象。古信州“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曾为中华富庶之地;今广丰“十万斗笠闯天下”,一年四季无闲暇,“春天做棕衣,夏天去阉鸡,秋天割黄烟,冬天打棉被”。古鄱阳“十里磨刀石,十七里弄;三十里康村,四十里街”,城池这边独旺;昔铅山“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工商繁荣昌盛;宋德兴冶铜富甲一方,铜场超过百个,国库因此充盈。有兼收并蓄之禀赋,具海纳百川之胸襟,从昔日“走四方”之打工经济,到今朝“群凤还巢”之返乡创业;从扎根农村之“草根经济”,到立足园区百企千厂之“森林经济”;从方志敏开辟“三条赤色贸易线路”,到今天“掉头向东,通江达海”之开放格局,全民创业,蔚为大观。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创业有奇功。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一家企业,解决多家温饱;如“葡萄串”,似“滚雪球”。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就业一条街,万名创业者工程,万户农家乐工程,“四两拨千斤”,顺势大效应。解放思想,勇闯市场,吃苦耐劳,开明开放,为创业之理念。近代之“扁担经济”,解放初期之“推轮经济”,七十年代之“墟场经济”,世纪初之“打工经济”,今日之“园区经济”,产业化趋于体系,规模化初步成型:广丰六万挖掘机闯荡大上海,带动十五万人喜就业;鄱阳万台收割机酣战北方麦田,上亿元财富滚滚来;弋阳千台打桩机走遍全国,“清湖基桩”品牌叫响中华;全市“六路大军”齐创业,逐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善于首创,敢于人先。创业者领衔个私大军,千军万马奔涌向前。
壮哉,六路大军!旌旗傲立,迎风招展,高歌向前。返乡农民工抱团创业,抢市场,拓产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看似草根经济,却是富民大业。成功人士是楷模,回乡创业报家乡。讲的是科技化,论的是规模化,当的是“领头羊”,为的是共发展。变观念,提能力,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显威力,八千学中骄子,四百自主创业,雏鹰展翅迎风雨,家乡舞台写青春;下岗职工多奇志,不找市长找市场,从小做起创大业,艰难创业奏凯歌。退伍兵,一身胆,博击商海,酣战商场。创业“娘子军”,巧手更风流,来料加工显身手,巾帼勇闯致富路。六路大军皆豪杰,怀抱梦想茧成蝶,创新创业弄潮儿,发家致富先行者。
国富之本在民富,民富之道在民勤。劳动乃财富之父,困苦中玉汝于成。上饶党政,扶持创业,促“六路”,推“八动”:政策驱动,文化鼓动,产业带动,项目推动;服务促动,典型感动,氛围引动,园区拉动。“创业金点子大赛”,为创业者指点迷津;万名创业者工程,万户农家乐工程,创业者心潮涌动;一百名创业成功典型,一百场创业事迹报告,一百万元奖励创业精英,一百个明星风采报道,点燃创业激情,放飞创业理想。提供学习培训“站台”,创造生产要素支持“平台”,搭建创业园、就业街,为更多创业者提供创业“舞台”。召开创业功勋表彰大会,建立创业功臣公园,五湖四海创业者接踵而至,东西南北企业家慕名云集。饶城创业,老少咸集,蔚为大观:耄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少年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今之上饶,天卷创业风云,地涌创业大潮。人人骁勇善战,个个信心满怀,打造创业高地,吸引八方人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枢纽,四个基地”,创业春天降临上饶。双轮驱动,若大鹏展翅;六路大军,如猛虎下山。天境开图,泼墨挥写明天更美;平畴立画,敷彩细绘美梦成真。然市场暗流涌动,竞争波涛汹涌。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才能无往不胜;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方可无坚不摧。煌煌乎,位卑未敢忘忧国,创业乃是大智慧;赫赫乎,后来居上莫迟疑,实践才能出真知。山高水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创辉煌!千秋创业之市,千古不变风流,上饶全民创业,众志成城一路歌,赞歌一定越唱越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