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友谊。在怨恨中,没有人是赢家,让怒气长期在胸中燃烧,只会灼伤自己,为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只能毒害自己的心灵,与其这样,不如学会宽恕。
当佛陀住在邸园精舍时,在一次说法会上,讲了这首偈语,是有关舍利弗尊者和一位年轻比丘的故事。
一次,在雨安居结束后,舍利弗尊者计划将要外出游化,他向佛陀拜辞后,便与同伴准备离开。很多比丘都前来与舍利弗道别;在出发前,舍利弗尊者念出每位比丘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其中有位比丘未用个人及家族姓名,当尊者念到他的名字时,未注意到他及向他打招呼,于是他便耿耿于怀。
还有,当舍利弗尊者走过他身边时,因袈裟轻轻掠过他的身体,这也加重了他对舍利弗的怀恨。当他知道舍利弗才离开寺院后,他便去向佛陀告状说:“世尊!舍利弗尊者,他自以为是你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点伤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到外面游化去了。”于是,佛陀便召回了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及其他人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拜礼后,恭敬的坐在一边。当佛陀问起这件事,舍利弗没有为自己争辩,反而叙说自己的为人。
当舍利弗叙说自己的为人时,那位诬赖他的比丘,立刻充满了懊悔,跪在佛陀的脚下,向佛陀忏悔,承认自己蓄意诽谤。佛陀对僧众们说:“舍利弗早已经宽恕了他。”舍利弗尊者走到那僧人面前,向他行礼说:“同道!我已宽恕了你,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也请你宽恕我。”这时,众比丘都说道:“这就是舍利弗尊者过人之处,他对这位欺骗他和诽谤他的比丘,不但不感到愤怒,反而向他行礼赔不是。”佛陀听到他们的谈话后,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比丘们告诉佛陀他们说话的内容。于是佛陀对比丘们开导说:“以舍利弗的性格来说,要他存有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心,就像门柱一样坚固,也如池水一样平和。”
多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曾刊出一篇感人的小故事。报道一对夫妇怀抱宽恕之心,到监狱去探视一个酒后驾车撞死他们20岁儿子的凶手。这时夫妇得知他们的独生子被撞死后,心中充满愤怒、痛楚、伤心和恨,但他们几经挣扎后,决定将报复之心交托于上帝,他们基于笃信宗教的胸襟,毅然决定伸出爱心的手去拥抱他们的仇人。
于是,他们设法与监狱联络,经过一年的接洽,凶手终于答应和他们见面,这位母亲以平易近人的语句,说出了他们与凶手相见时的情景:“牢房的门打开了,他缓缓走入会客室,高大、健硕的身材,整齐干净的衣着,方脸上闪着不安的眼神……我胸中溢满着上帝的爱,看着他踟蹰不前,眼中充满自责的泪水……我和丈夫站了起来,轮流拥抱了他,如同拥抱我们的儿子……之后,我们同声哭泣,他的泪水溶入了我们的泪水中,在那一瞬间,压在我们心头的怨恨,奇妙地消失了……”
走出监狱夫妇俩都感到释然,愤怒和怨恨都消失了,甚至痛苦也不复存在了。
但是,对凶手而言,却丝毫不觉得释然,反而增加了自责、愧疚的负担,他写了好长一封信,向那些对夫妇表示歉意并且表示出狱后,立志要替他们的儿子克尽人子之责,这种宽恕之心,真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实例。
或许,我们不能像这对夫妇这样宽恕自己的仇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接受宽恕别人的意念,并将它列入人生修养自我操练的课程之一。
宽恕、原谅,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成长,它涉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怜悯、博爱及智慧。
没有宽恕,就没有恒久的爱,没有转机、没有滋长、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恨与怨时,整个人便牢牢地捆绑,我们以为,唯有“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们也受相同的遭遇,才算公平;我们以为,我们报复,必将大快人心,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太多人在报复了别人,非但未能感到快乐,反而陷入更深的痛苦,更有人因此觉得空虚、失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动力。想想看,我们即使使别人痛苦,而自己的痛苦去依然存在,那又有什么值得快乐、满足的呢?要减低伤痛,除了忘掉,便是宽恕。
在怨恨中,没有人是赢家。长期将怨恨闷在胸中燃烧,只会灼伤自己;为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只会毒害自己的灵魂。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英国诗人济慈说:“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缺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肇事者要竭力避免伤害他人,但作为当事人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避免怨恨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
有人说宽容是痛苦的解药;也有人说宽容是社交的通行证;而我要说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宽容是一种伟大,更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
宽容,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毋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配偶、老人、领导、同事、顾客、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