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需求,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的蓬勃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给警营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官兵的精神生活。如何建设好警营文化阵地,提速“警营文化”,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武警福建总队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尝试,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当前,随着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福建省文化产业已超过万家。各类文化艺术经营包括电影、音像制品的销售业;歌厅、舞厅、卡拉OK、电子游艺销售业;美术作品经营;专业、民间职业剧团、时装表演、各类民间团队演出;各类文化艺术有偿培训等。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笔者对福建沿海地区部队的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对做好当前基层文化工作,建设好警营文化阵地,进行了认真思考。
繁荣的“大市场”与封闭的“小天地”
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高度繁荣,特别是文化市场蓬勃发展。
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影视节目和五光十色、方兴未艾的书刊市场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精神视野。各类故事片、科教片、进口译制片轮番上映,特别在沿海城市,影视宣传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有一个中队所在地区,就有几十种注册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休闲文化”高速发展,遍地开花,分布更为密集。有的县市中队营门对着歌厅,官兵深夜都能清晰地听到四周娱乐场所发出的喧嚣。
不可否认,潮起云涌的文化大市场给警营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第一,缩短了时间差距,开阔了官兵的文化视野。官兵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等媒体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国际的大事,欣赏到当天的重大文艺演出、体育盛况等。有些还通过直接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一定程度地缓解了由于内部人员少,文化活动不热闹、不新鲜、不上档次的矛盾。
第二,为官兵提供了大量的精神产品,缓解了官兵的文化饥渴。许多基层部队以和周边单位共建精神文明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大大地拓展了警营文化的天地。过去关起门来“击鼓传花”、“瞎子摸象”等老一套形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特别是许多政府、共建单位给部队送书送报,送精神食粮,办“流动书屋”、“电子图书”,为警营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丰富了官兵的知识,陶冶了官兵的情操。官兵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如许多单位经常组织开展的读书演讲、影视评论、电脑操作等,就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有些中队还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邀请专业人员编写成文艺节目,官兵自唱自演,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学到了新鲜的知识。
第四,部队文化工作中缺骨干、缺人才的状况初步得到改善。中队请专业老师上课辅导,在这一地区是很普通的事。部队可以充分利用共建共育的优势,引进人才,帮助开展文化工作,一定范围内解决没人懂,开展不起来的矛盾。
繁荣的市场文化丰富了官兵视野的同时,也使警营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对2000名官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追求娱乐。官兵在文化选择中喜爱那些趣味性强、政治色彩不浓的内容。他们更趋向于那些娱乐性强、赏心悦目、好玩开心的活动。如有的战士对流行歌曲很钟情,无人教也会唱,但对部队提倡的有教育意义的歌却是被动接受,很难进入他们的业余生活领域。二是喜爱消闲。部队训练执勤的强度大,容易产生疲劳。官兵渴望在轻松、欢悦的活动中得以消遣,期望从自娱自乐活动中休息放松。据对2000名战士的调查,在影视欣赏中,喜欢警匪片的占52.4%,喜欢喜剧片的占38.5%,喜欢武侠片的占36.2%,官兵更期望制造轻松的环境,在自娱自乐中休闲。三是向往自主。部队组织开展活动都带有指令性,加上一些单位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强调集中,缺少吸引力,一些战士更向往自由、宽松、欢快和无拘无束的文化活动,虽然部队的传统文化项目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打破了一统警营的状况。
市场文化浓厚的商品气息对警营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读书活动中,有的官兵从一些报刊中捕捉刺激感官的描写,搜寻宫廷秘史、明星轶闻,而对部队推荐的书缺乏阅读兴趣。青年官兵长期沉溺于“快餐文化”,只能解决一时的饥渴问题,最终导致出现文化素养“贫血”现象。
官兵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从当前基层部队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官兵们的文化渴求得不到满足,外界文化市场对警营就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吸引力,致使一些中队“封闭式管理”封不住、管不住,出现了战士不请假外出,私自到文化娱乐场所消费等问题,影响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在调查中,100%的官兵希望部队多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从现状来看,沿海发达地区部队营区建设较为规范。有充足的场地,俱乐部健全,各种文体器材齐全。可以说,经济发达地区部队开展活动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备,不应该成为文化活动的障碍。那么,到底根源在哪里呢?
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对文化工作,部队中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反映了一些同志对文化工作观念上的偏差。有的认为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部队不评比,进步不挂钩,先进没有这一条,费神费力又不出成绩,不如把精力物力投放在训练、生产上。训练上去了,考核拿了名次,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菜地搞好了中队有收入。因此,课余时间出小操,业余时间搞劳动,从周一至周日,根本没有文化工作的立足之地;有的认为文化工作不利封闭式管理。整日让战士又唱又跳,与外界接触多了,容易出问题等等。因而,对文化工作持消极态度,基本不组织、不开展;我们检查中发现,有一中队周表有文化活动内容,但连续八周都是“包饺子”。
骨干缺乏,组织不得力。开展文化活动缺少骨干,这在基层中队是个普遍现象。首先,基层干部不懂不会,不少人缺乏热情。我们对100名基层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会识简谱的人19人,会当篮球裁判员的21人,而对文化活动知识一窍不通的却高达50%以上。基层干部“不懂不会”成了文化工作开展难的主因。福州市五中队是文化工作的先进典型,中队战士表演的舞蹈《我是一个兵》曾获解放军“战士文艺奖”优秀表演奖,武警部队首届“武警文艺奖”一等奖,中队的“威风锣鼓队”在驻地也小有名气,就是因为中队4个干部全是“门内汉”。干部自己懂,也热爱,组织起来得心应手,中队全面建设也年年被评为先进。其次,骨干使用不当,保留不好。有些战士入伍前,就是学校或单位的文体骨干,到部队后,很想一展身手,可干部不热心,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甚至让他“改行”干别的。有的单位,当需要时是骨干,不需要时靠边站,文化骨干的成绩没有和荣誉进步挂钩,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外,每年退伍时,中队想到的是如何保留军事骨干,却没有考虑文化骨干的保留。
开拓创新的战略思维
新形势下,做好警营文化这篇大文章,使之更好地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摆正文化工作的位置。做好文化工作,就要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克服轻视文化工作的思想,确实把文化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各级领导要把文化工作纳入到党委支部的议事日程,纳入到基层全面建设的轨道,真正做到文化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讲评。要把开展文化工作的好坏列入“双争”评比的内容,优则奖,劣则罚,指导基层干部变嘴上重要为实施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轻视文化工作的错误观念。福州支队二大队抓文化工作坚持每月对全面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优胜单位发“文化工作流动红旗”。这个制度的坚持落实为大队工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官兵们思想稳定,有战斗力,完成任务出色。三个中队中,一个是标兵中队,两个是先进中队;各中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内容,有吉他队(35人以上),有合唱队(50人以上),有威风锣鼓队(60人以上);他们的节目甚至在全国的大赛上都获了奖。
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各级领导真正更新观念,认清文化工作在部队全面建设中的整体效应、是基层建设的有机部分;从干部战士的迫切需求上,认识到基层文化是官兵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从文化工作的特有功能上,认识到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各级职责,形成抓工作的合力。各级领导特别是政工领导,要从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出发,像重视物质生活一样重视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像抓政治教育计划落实一样抓部队文化活动的落实,亲自过问基层官兵活动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开展活动的困难。要对文化工作进行认真的计划和决策,把握部队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要把文化工作是否落实、官兵精神文化生活是否改善作为本单位政工主官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力,是否称职的一条标准进行考核;政治部门要防止唱“独角戏”,要积极主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形成司政后齐抓共管的合力;干部要以身作则,与官兵同乐。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这是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薄弱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前的现状,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抓部队中骨干的发掘、培训。各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对骨干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对基层干部,要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学习文化工作基本常识;二是指挥学校文化工作课要落到实处。这是解决骨干缺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学校教员、教学内容、时间都相对集中,有极大的优势。实践证明,干部学到一技之长,必能带动基层文化工作上台阶。
对当前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不懂不会”的问题,我们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去年年初,我们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了《基层部队双休日文化活动实施细则》,并印成小册子下发到全省武警部队。《基层部队双休日文化活动实施细则》对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各级的职责及基层部队文化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对“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活动、歌咏活动、棋牌、书画、游艺等活动”几个方面,用表格的形式将每一季度中队、大队、支队各级应组织的活动内容及方法列举出来,指导性强、操作方便。既可以督促基层单位必须按内容抓落实,有了硬指标,也能使“不懂不会”的干部“照猫画虎”慢慢学会组织基层文化工作。去年底,我们对《细则》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干部普遍反映很实用,战士们反映自从有了《细则》,文体活动的内容较丰富了,活动也经常了。
要把文化工作与部队建设紧紧捆在一起。文化工作要为部队建设服务,离开部队建设实际,去搞纯文化的东西,这是行不通的。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积累越丰厚,对社会的作用也就越明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养育了炎黄子孙勤劳、简朴、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就是最有力的明证。部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不仅揭示了文化工作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也证明了文化工作服务于各项建设以及文化工作与部队全面建设密不可分的道理。首先,警营文化必须立足警营,面向官兵,就是平常说的要有“警营特色”。离开警营火热的生活,警营文化就是空中楼阁。官兵在训练、执勤、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这就是警营文化生长的肥沃土壤,是警营文化不绝的源泉。而警营文化通过提炼和加工,用艺术的形式将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反哺于官兵,就能起到教育部队、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作用;其次,部队建设不能没有文化工作。从官兵对文化生活迫切渴望的脸上,我们深深认识到了这点。那些长期忽视基层文化工作的单位,最终的结果总是表现为缺乏凝聚力,或者让人觉得暮气沉沉,没有战斗力,或者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官兵的思想机体。警营文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战斗性,是大众文化与警营文化特点的有机统一,它在部队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上甘岭》上“我的祖国”到老山前线的“战地课抄”,部队文化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丰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忠诚卫士。在新形势下,部队建设更加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事实证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官兵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促进部队建设不断上台阶。
(原载《中国武警》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