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点,我在职时曾多次学习研究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做了一些工作。现在重温这些理论,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理解教育理论的深刻意义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个问题,过去在理论上没有深刻理解,在实践中也没有真正解决。我自己也是如此,误认为方针政策是上头的事,与我们具体教育工作者关系不大。因此,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盲目性较大,工作偏颇也较多,究其原因,还是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是按照培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样的目标进行教育的。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培养的只是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人,不可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才有可能在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中,培养劳心与劳力相结合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劳动人民当了社会的主人,知识分子也成了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已不存在对立的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才能得到实现。但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遗留着许多不合理的痕迹,广大劳动人民缺乏文化,知识分子缺乏应有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人们的思想还会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小私有者思想的影响。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两种片面发展的人,都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主席提出的这一方针,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内容:一是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二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是比较完全的,而不是片面的、不完全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二者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劳动者还应当是体质健康者,还应当有美育的感受、鉴赏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忽视割裂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理解教育的一般原理,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对方针的理解不同,抓教育的自觉性也不同。当时,我还在象山中学工作。从象山中学的情况看,那时与过去比,形势还是好的,是前进的,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都比较高,群体活动别开生面,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关系的处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存在。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抓了智育,忽视了德育,政治思想工作抓得不力,出现学生不愿当班干部,不愿参加学校的政治活动,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现象。在智育与体育的关系上,不少学生存在着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的思想,有些有体育专长的学生,也不愿参加运动队训练,不仅学生不愿意,连家长也有后顾之忧。美术课已可有可无,劳动课名存实亡,高中段已基本取消。这是学校一度出现的情况。虽然后来几年都重视抓智育,但智育是否抓好了呢?实际上抓智育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争取高考率上,抓了重点班,放松了普通班,重视了抓高中,忽视了抓初中,面向少数,没有很好顾及全体。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方针没有真正、全面地理解,缺乏教育理论上的学习和修养。我自己就是这样,对教育目的、方针一般是理解的,也学过这方面的很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处理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关系上,就很难做到有机的结合,和谐地发展。理论是理论,实际还是实际,没有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毛主席指出:“理论的真正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如果不从理论上懂得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以及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际意义,就不可能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规律,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不可能从客观的教育现象和实际的教育工作揭示教育工作的规律。我们过去之之所以没有全面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党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地变为实际工作的行动与准则,学习教育理论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按教育规律办事,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二、教育的全面质量观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质量观。简言之,所谓全面质量观,对学校教育来说,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学任务要全面完成,培养出来的人,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鉴于这种要求,那么学校工作如何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呢?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了解全面发展的有机构成是什么。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还有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之逐步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智育就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体育是要发展学生的体力;美育是使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如何把“五育”统一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呢?实践证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它往往要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学生基础等条件所制约和领导管理水平、教育思想所左右。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的。当时我们参加学习过的上海育才中学和大境中学就是榜样。这两所学校都创造性地做到了德、智、体、美、劳有机地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而我们为什么抓了却抓不出显著的效果来?学习了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后,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是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眼于当前还是着眼于长远,还是应该把当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当前就是为了长远,从长远观点出发就要扎扎实实地把当前工作做好,就要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始终把握教育质量的标准,把握全面质量在教学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看教师对教学进度的完成情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状况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2)学生是教师集体共同塑造的,教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看教师是否有全面协作的思想;(3)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全面发展,品质、学识、智力、体质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较大提高;(4)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只是看学生在校的成绩与表现,更重要的还要看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或升学的社会效果如何。只有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质量的思想,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只抓智育,忽视德育与体育,在抓智育中只注意抓目前高考升学率而不注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的盲目性。
二是抓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但在这个统一体中,谁是主要矛盾,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矛盾的地位和转化观点看,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方面之后,学校的工作也转移到主要抓教学,要以主要的时间集中主要的精力保证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这点看,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智育,这是无疑的。但任何事物的内部矛盾都是互相联系影响着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不是一个纯业务问题,还要靠他的思想和健壮的体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精力充沛,为“四化”建设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就能刻苦自觉,就能不断进取。而我们的工作,往往就看不到这种内在的联系,以为只要抓住智育,什么都可迎刃而解了。其实,德育、体育不相应跟上,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得不到加强,智育就不可能“源远流长”。因此,学校在集中精力抓好智育的同时,应当把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美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善于根据学校实际,作出全面安排,有效地使各项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运转起来。
三是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有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问题。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就要从学校的德、智、体教育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既要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更要全校上下一股绳,同心同德,全力以赴,解决好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做到这一点,没有忠诚于党的教育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工作无计划无目标,即使理论上很明白,原因也看得清清楚楚,还是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学校领导班子,从当时来看还是有问题的,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抓得不紧,党内民主作风也欠缺,无论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都跟不上“四化”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三、教育的个别性、广泛性、适应性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还必须遵循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实行因人因材施教。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是指他们有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发展。身心发展的方向是由教育目的规定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发展,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一是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两者都是互相促进分不开的。但是,人的身心发展靠的是什么呢?马列主义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人的这个天赋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决定身心发展的则是人的环境和教育,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而教育和教学,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因此,为了抓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工作者和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方法,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
1.要注意教育的个别性。人的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它是有个别差异性的。不同人的机体各部分的构造和机能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从学生来讲,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有人聪明一点,有人愚笨一点,这和人的“天资”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生活条件,这种可能性永远也不会变为现实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意一般学生的指导,又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实施的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理论依据。可是我们在教育中做得不够好,特别表现在“双差生”上,归咎于学生“天资笨”的多,从教育教学上找原因的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2.要注意教育的广泛性。人生下来就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关系,环境中的无数事物对他的感觉器官进行各式各样的刺激,引起大脑的活动,然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为。所以,人的全部心理内容都是现实的反映,即由外部的刺激物作用于脑而形成,如感觉、表象、思维、感情、意志等。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而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社会、亲友、风俗习惯等等。但这种环境影响具有自发、偶然、零碎的性质。虽然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有计划有系统的,也比较深刻。根据这个原理,学校的思想教育,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要注意广泛性,应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一致起来。教育工作效果不好,就不能归罪于学生的天性或社会环境与家庭的影响,而要检查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做细做深做广了,是否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
3.要注意教育的适应性。人的身心发展有它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特点制约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工作只有按照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中学生都处在青少年时期,年龄大致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有兴趣的广泛性,有很大的分化性和选择性,有一定的深刻性,有更大的自觉性,还有一定的思维独立性。但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各有差异,在智力和才能、情绪和意志的特点上,在年龄和学业思想品德的特点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和教师都要研究这些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做到教育的适应性,使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198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