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这一生是否成功,不在你做哪一类的工作,而在你是否肯认真的把自己发动起来,花力气和功夫去工作。
——罗兰
我宁可高尚地蒙受损失,也不愿卑鄙地去获取。
——\[古罗马\]西鲁斯
舍得之间
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你要想得到,首先要敢于失去,对待得失不要太在乎。所以,智慧的人看得失,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是要看到长远,要学会选择,要善于放弃。
我们发现,在得与失的关口最能考查一个人的人生智慧。按照常理,一旦触及得与失的关口,还是有人跳不出这个怪圈,他们面对取舍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总是担心迈出的这一步走空。说穿了,就是心里头想法太多。
有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出远门,他带上帐篷、冰镐、雨伞,和好多好多的食物,满满的一大包东西。每天背上它往前赶路累得气喘吁吁,一天下来不过几十里路。有一天,他看到前面的一个老人健步如飞,就大声地喊着上前请教:“为什么我走不快,走不远呢?”老人看了看他的行装,告诉他说:“你背的东西太多了。你应该每天都计划出要走到什么地方,然后按照路程的需要,再决定你这一天拿上什么。这样,你的包袱就会卸下许多,自然会走得从容稳健了。”年轻人点点头,把自己的行装减少了三分之二,果然大有成效。
现在就有很多人在背着包袱赶路。比如说,有人想走出去开拓个经营点,又担心万一失败,别人会不会小看我,顾虑重重,坐失良机。也有人干着工作屁股没坐热乎呢,一门心思削尖了脑袋算计着当经理。一个人目的性太强,活着肯定很累,也不容易成功。
古人言:“人算不如天算。”说起来,这得失还真是个有点儿微妙的无法预测的奥秘,因为它始终是一个变化的、曲折的动态过程。所以,智慧的人看得失,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是要看到长远,要学会选择,要善于放弃。
什么是“得”,什么叫“失”,智慧的人首先从放弃中看到了价值。有时候得与失的选择,真的很艰难,也很痛苦。可是,一个敢于舍弃的人,才是最坚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否则遇见事情前怕狼后怕虎,这边也想得到,那边也不肯失去——不敢承担风险,只想舒舒服服地得到,结果到头来还不是什么都失去了吗?所以要我说,你要想得到,首先要敢于失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人尚且懂得这样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进步许多吗?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有一家旅店的服务生正准备关门。这时候走进来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正为找不到住处而发愁。不巧的是,这家旅店也没有床位了。可是看到客人又冷又乏的样子,年轻人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于是将自己的铺位让给他们住下,年轻人则在大厅睡了一宿地铺。第二天早上,客人坚持按房价支付给他个人房费。他拒绝了,他说:“我只是把自己的房间借给你们住,这不属于营业范畴。”
那对夫妇临走时交口称赞地对年轻人说:“好样的,你有足够的能力来当一家大酒店老板。”
几年之后,年轻人突然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信件,信正是出自那对夫妇之手,随信还附有一张前往纽约的机票。这对夫妇在信中告诉他:他们专门为年轻人在纽约建造了一家大酒店,邀请他经营管理。年轻人因为没有计较一夜房费的得失,举手之劳,便获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成功机会。
我们应该懂得,失去就是得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无私才能无畏。”年轻人在得失面前,有时候难免斤斤计较,但是斤斤计较,只会使人变得心胸狭隘和自私自利,扼杀人的创造力和责任心。在得失面前,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属于自己的把它看好管好。人一定不要贪婪了。贪婪是什么?贪婪往往是埋葬自己才华的墓地。
所以说,在得失的关口,不光是考查你的人生智慧,它也是在检验你的道德水准。得亦何欢,失亦何悲?得失都是人生的过客,又何必因此而喜悲。在得失之间坦然自若,那也许才是人生的真境界。只要自己努力了,失去也不必伤悲,这就是人生。人生之路,既有平坦,也有坎坷,又何必因一时之失耿耿于怀?即使时不再来,自己也会用智慧去争取下一个辉煌。
学会转移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转移目标”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哲学。
法国哲学家拉布吕耶尔在《众生相》里提醒我们:“想要规劝别人的时候,与其以强制手段让对方服从我们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我们附和着对方的举止,更为便捷而且有益。”
当人们在争吵时,或我们的情绪焦躁不安时,容不下旁人的劝说,这时,想劝架的人,就要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来化解在气头上的纷争,让事情有个圆满的结局。这是一种正确、积极和有智慧的生活态度。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争吵的时候,情绪多半是急躁且焦虑不安的,思路也必然紊乱不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定无法客观或理性地解决事情。这时,缓和情绪的方法还是很多。比如巧妙地将双方火暴的情绪加以转移,不仅可以缓和彼此的情绪,还能利用机会给予规劝,让事情平和地落幕。
这天,禅师在大街上,遇见了一对正在吵架的夫妻,他停下了脚步,站在这对越吵越激烈的夫妻身旁。而这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夫妻,根本没空理会周围情况。这时候,妻子因为被打了两个耳光,正在呼天抢地哭喊着:“你不是男人,居然敢打自己的老婆,我不想活了!”丈夫看见妻子不停地哭闹,反而卷起了袖子,作势恐吓她说:“好,你不想活是吧?那我就成全你了!”
只见禅师走了出来,笑着拍手叫好:“实在太精彩了,现在还要上演‘凶杀’场面,肯定更加精彩!人死了不是得请和尚念经吗?那我不就有钱可以拿了吗?”
在场所有人听见禅师这么说,纷纷转移了目标,并气愤地对着禅师怒骂:“你这个和尚实在太可恶了,为了拿钱,竟然希望人家死去!”这时,责备和尚的声音越来越多,也大过了吵闹夫妻的声音,忽然间主角成了配角。那对夫妻眼见围观的人群纷纷转向另一边,当下停止了哭闹与吵架,也好奇地上前探看发生了什么事。
禅师看见这对夫妻安静地走上前来,便笑着对他们说:“不死啦?那你们也不吵不打了?既然这样,就听我说几句话吧!”于是,在众人的包围下,禅师对着这对夫妻,仔细地讲了一堂“夫妻相处之道”的课,而在场所有人这会儿才明白,原来这一切是聪明的禅师为了劝导这对夫妻和好所想出来的妙招啊!
这位禅师以转移目标的方式,缓和了那对夫妻的激动情绪,还让他们能心平气和地聆听劝说。所以从禅师的身上,我们也学会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