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58300000015

第15章 《战国策》名篇导读

课程资源索引

(1)奇货可居: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见到了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安国君之子异人,于是,就以商人的心理开始了政治投机。经过吕不韦的精心策划和多年的奔走,终于如愿以偿,使子楚(即异人)做了秦国的君主,吕不韦也做了国相。后来,在司马迁的笔下,那个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就成了价值无限的“奇货”,并说是“奇货可居”,于是也就有了那个著名的“奇货可居”的成语。

(2)图穷匕见: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指的是燕国的刺客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时,预先将匕首放在燕国的一卷地图之中,当地图慢慢打开时,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后来人们用来比喻一件事情或物品,慢慢地撕掉包在外面的伪装后,袒露出其原本的面貌或目的。

1.《战国策》在写人方面有哪些突出的艺术成就?

2.《战国策》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成就?

《战国策》在写人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它已经打破了《左传》的编年体在写人方面的局限,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全面、完整地反映一个人一生经历,并表现出人物生动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性格内涵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写人技巧和手法的高度成熟。这些作品可以被看做是我国人物传记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后来司马迁创造出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史书编写体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苏秦始将连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的作品。另外,《触龙说赵太后》既体现了《战国策》写人方面的突出成就,也典型地体现了《战国策》说辞的艺术特色,下面我们就对这三篇作品作以分析。

一、《冯谖客孟尝君》导读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一篇在叙事、写人方面成就都非常高的作品,不仅具备了人物传记的特点,在写人方面非常细致,非常耐人寻味,而且行文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密切,体现出针线绵密的突出特点,这在此前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作品中所写的冯谖其人,不仅富有鲜明的个性,也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作品也通过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曲折的故事,反映了士阶层与贵族阶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应该细心体会的。

本文有九个小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二小节为第一部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以上为第一小节。先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齐国人冯谖,因“贫乏不能自存”而托别人向孟尝君为自己提出请求,愿意到孟尝君的门下当门客,寄身求食。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继承了其父靖郭君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当时他是齐国的国相,是权高位重的贵族,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以养士三千而闻名天下,甚至连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徒都收养。他之所以花费大量的钱财物质去“养士”,那是出于战国时代贵族争权夺利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是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作人才上的储备。所以当孟尝君面对冯谖的请求,首先关心的是“客何好”和“客何能”的问题。两番问答之后,当孟尝君得知这位冯谖既“无好”,也“无能”之后,“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个“笑而受之”,颇耐人寻味,这显然不是满意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甚至可能是一种冷笑。那为什么还要接受呢?因为在战国时代,这些贵族是不愿意落下不礼待人才,不喜欢士的名声的,因为伤了一个士的心,那可能导致别的士都不再到他的门下,所以孟尝君听了冯谖的情况后,本该是不接受的,但是不接受又不行,所以只能冷笑着接受这位门客,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选择。这里也体现了《战国策》在措辞用语、文字锤炼方面新的成就和特色,其中,像“笑”“受”“诺”这些原本极为普通的词语作者都给它赋予了非常丰厚的内涵,生动深刻地反映出了孟尝君非常细微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上的无奈。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以上为第二节。写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以求改善自己待遇的奇特行为。前面谈到这篇作品中文字内在的逻辑联系非常密切,文章的针线非常严密。就因为孟尝君的“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孟尝君左右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他安排了粗劣的食品。孟尝君把他的门客分为三等,最末的一等就是比较差的伙食及待遇;第二等门客可以“食有鱼”;最高的一等门客不但“食有鱼”,而且出门也有车子坐。冯谖“食以草具”,享受的是第三等门客的待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对他享受的最低等级的待遇开始表示不满,他表示不满的方式和做法却又是非常奇特,靠在柱子上,弹着剑,唱着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公开表现他的不满。结果“左右以告”,孟尝君身边的人就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孟尝君于是提高了冯谖的待遇等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开始弹剑作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结果这次是“左右皆笑之”,就反映了一再发牢骚的冯谖,在孟尝君左右之人的眼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但是他们还是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孟尝君。报告之后,孟尝君说:“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把他和门下可以坐车子的门客一样看待,他的待遇又提高了一等,成了孟尝君门下最上等的门客。这里应该注意的是,面对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牢骚,孟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为什么呢?因为孟尝君不愿意因为这样的小事,败坏自己喜欢士的名声,当然也体现了这么一个大贵族财大气粗的特点。取得了最上等待遇的冯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对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上客看待,表现了冯谖对于这个待遇的满意。但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没有办法来养家。”孟尝君又一次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冯谖不复歌”。随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牢骚,人们对他的行为的看法也由“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到“左右皆恶之”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在孟尝君府上人们的心目中,冯谖已然是一个“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的令人厌恶的形象。读者大概也会是这个印象吧。但是,且慢,这还不是真正的冯谖。

以上两小节为第一大段,先写了冯谖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一个没有喜好、没有才能、令人厌恶的贪心不足的贫士。

第三、四、五、六节为第二部分: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以上是第三、四节。写冯谖在他的要求一一得到满足后,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以及大胆的“焚券市义”之举。后来,当孟尝君田文真正到了用人之际,需要找一个人到他的封地薛去收债,这对于孟尝君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因为封地上的收入是他财富的主要来源。于是他出告示说:“谁熟悉会计的技能,能替我田文到薛地去收债呢?”。孟尝君门客三千,但这时只有冯谖一人在告示上署上大名并写上一个“能”字。冯谖胸有成竹毛遂自荐般的这一举动,才开始引起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连孟尝君也深感奇怪地问道:“此谁也?”而左右的回答却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话于幽默风趣之中表明直到这时候,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不知道冯谖这个人有什么才能,唯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动不动只会弹着剑,唱着歌发着牢骚的人,也把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的轻蔑讥笑、嘲讽鄙夷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个全无名气的冯谖居然自认为“能”完成收债于薛的重任,孟尝君为此感到惊奇。笑着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可以看到,尽管孟尝君多次提高他的待遇,满足他的要求,但冯谖始终没有引起孟尝君的重视,在冯谖答应替孟尝君赴薛地收债的情况下,孟尝君才“请而见之”,并当面地再承认自己的过错:“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并再次询问:“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很干脆地回答:“愿之。”表现了他决意为孟尝君效力的义无反顾。于是准备行装,装好车子,满载着债券契约准备出发。在向孟尝君告别之时他又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一个看似无心的发问,一个财大气粗的率意回答,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胆识才华做了有力的铺垫。我们从后面冯谖的行动可以看出,冯谖的这个问话是有目的,有用意的,而且也符合常情,收了那么多的钱,把那个地方特有的东西买回来一些那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他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估计到孟尝君会有怎么样的回答。冯谖与孟尝君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引出下文冯谖到薛地收债出人意料的处理办法,故前人评道:“问则有意,答则无心,幻出绝妙文字。”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以上为第五节。写“焚券市义”之举深得老百姓拥戴的情景。这节文字写了冯谖长驱着车马来到了薛地之后,对于老百姓大量债务采取了“焚券市义”的出人意料之举以及老百姓对孟尝君高呼“万岁”的感激之情。这也表现了冯谖的胆略气魄和远见卓识,反映了冯谖所具有的进步的“民本思想”。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以上为第六节。写孟尝君对冯谖“焚券市义”之举的不理解、不满意。结束之后,冯谖一路驱赶车马,回到了齐国国都临淄,一大早就去拜见孟尝君。这时的孟尝君还没有起床,他为冯谖的返回之快而感到吃惊,就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见冯谖。一见面,孟尝君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可见,孟尝君最关心的是收债之事,唯恐发生意外。冯谖回答道“收毕矣。”孟尝君这时可能才想到冯谖出发时问的话,就问冯谖:“以何市而反?”冯谖就回答说:“你说过,看我们家所缺少的你就买。于是我就想,你的宫中堆满了珍宝,狗马充满了厩房,美人站满了你的身后。你家所缺少的就是义啊。于是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很不理解,反问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义你是怎么买的?”冯谖说:“你现在只有一个小小的薛地,你不把那里的老百姓当儿子一样去关爱,反而像商人一样从他们身上谋取利益。我已经假借你的命令,把那些债务赏给了老百姓,因此就烧掉了那些债券,老百姓都高呼万岁呢”。看到大量的钱财化为灰烬,孟尝君当然是深感痛心。但面对一位士,他又无可奈何的,非常不高兴地说:“先生,你就算了吧。”孟尝君的不满表明了他对冯谖的“焚券买义”行为的毫不理解。通过“焚券市义”这一行为的叙述,作者也是把冯谖和孟尝君进行对比的。冯谖大胆地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并付诸行动,而孟尝君是毫不理解的,相比之下,突出了冯谖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民心的重要。这是一点。同时,焚券市义不但体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他的胆略和气魄,因为一个贵族享有封地,那是他财产的来源,追逐权力、追逐财富才是贵族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而冯谖把孟尝君大量的钱财化为灰烬,这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尽管孟尝君重士、爱士,但他的性格中还有非常残忍的一面。比如,同样是《战国策》中记载,由于他在天下享有盛名,有一次到了燕国,好多人都到街头想一睹孟尝君的风采,孟尝君这个人名声很大,地位很高,但却貌不惊人,个头矮小。有人看到之后,就非常失望地发表了一些议论:“想不到孟尝君个子这样矮小。”孟尝君听到这个话后,就下令他的手下在大街上乱杀一通,体现了这个贵族残忍的一面。所以冯谖焚券市义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孟尝君面对财产的大量损失而表现出他性格中残忍一面的话,那冯谖就可能人头落地,冯谖敢于大胆地做出这样的决断,这是需要胆略和气魄的。尽管孟尝君不理解,但冯谖坚信,自己这样的做法会给孟尝君带来好处。

以上四小节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冯谖与第一部分那个贪心不足、令人生厌的冯谖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有主见、有远见、有胆略、有气魄,这两部分对冯谖形象断然不同的表现,就会引发读者对冯谖原先那些行为的重新思考。他身为门客,却丝毫不讲自己的才能和喜好?为什么在对孟尝君毫无贡献的情况下却一味地提出生活上的要求?这些反常的行为之中深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我们从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社会作用以及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出发,是不难获得答案的。原来,战国时代复杂而激烈的斗争为那些才华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们凭借其聪明才华、奇谋异智,在社会斗争的舞台上充分地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社会作用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尊崇。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几乎成为一股惹不起的社会力量。他们可以“朝为布衣而夕为卿相”,这也就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信。他们即就是身处贫困,在投靠主人时也不会轻易地以身相许,也要对对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考验。冯谖在投靠孟尝君时对自己的才能不事张扬反而不断提出物质要求的举动,就是对对方的考验和考察。同时,也通过三次“弹铗作歌”的特立独行充分表现了他的自信,张扬了他的个性。孟尝君一再满足他的要求,提高了他的待遇,这使冯谖感到满意,也感到满足。按照士阶层“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原则,冯谖也该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了。所以,当孟尝君征召赴薛收债的人员时,冯谖便自告奋勇,请缨前行,决意为自己所满意的主人尽职效力了。

我们现在再回头对前两部分冯谖不同的表现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到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在写人物的时候,运用的另外一个手法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贬低这个人物,使这个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可笑的,可恶的,贪心不足的人物,然后在后边再去表现他的才能。先抑后扬,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前后对比,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也使文章迂曲有致,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以上为第七节。本节记述了孟尝君罢相就国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情景以及他对冯谖的心悦诚服和感激之情。战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到处都是硝烟弥漫,风云变幻。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在不断地进行,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危机终于降临到了权重位高的孟尝君的头上。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个话听起来是非常的客气,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作为臣子,一句话就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只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在离家还有遥遥百里的地方,他就看到了一种景象,老百姓扶老携幼,都在道路上迎接他的归来。眼前的这一景象,让他震撼,让他感动,也让他对冯谖“焚券市义”之举真正感到心悦诚服,对冯谖的远见卓识感佩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其感激之情,真可谓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以上为第八节。写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而精心策划、辛勤奔走的情况。他为孟尝君西游于梁,成功地游说魏王,借助魏王给齐王施加压力,从而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权力地位。在孟尝君对自己心悦诚服、百般感激的情况下,冯谖趁热打铁地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以“狡兔有三窟”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用多种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并说,你现在才仅仅有一个封地,还不能高枕而卧呀。请允许(我)再为你开凿第二个窟穴。他不仅决心要为孟尝君夺回已经失去的权力地位,还要为孟尝君争得更大、更牢固的权力地位,要倾其全力来报答这位主子的知遇之恩。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自然是言听计从了。于是,“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不仅拿出大量的钱财,还为冯谖准备了五十辆车子以壮行色。于是冯谖西行来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对魏惠王(即梁惠王)说:“齐王免掉了孟尝君国相的职位,那真是要把孟尝君送给诸侯啊,谁能先把孟尝君迎聘过来,谁就会国富兵强”。一番说辞耸动了梁惠王,于是梁惠王就把原来的国相封为上将军,把国相的位置空出来,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厚礼前往齐国迎聘孟尝君。而此时的冯谖,却抢先而行,回到齐国,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那是厚重的礼品;百辆车子,那是显赫的使者,齐王肯定会听到魏国的这一举动的。”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一再谢绝,没有前往魏国。冯谖耸动了梁王前往齐国迎聘孟尝君,而孟尝君却一再谢绝,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文章设置的这个悬念,下文自然会给你解开的。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以上为第九节。写冯谖成功地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权力地位。“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可以看出,这正是冯谖所要达到的目的。他策划的这个行动,就是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那就是要给孟尝君造出影响,借助魏王对孟尝君虚相位以待及重金厚礼的迎聘,来给齐王施加压力,让齐王感到恐慌,担心孟尝君一旦真的到了魏国的话,那肯定是会竭尽全力地与齐国作对到底的,从而迫使齐王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权力地位。果然,由于齐王君臣恐惧,就“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这里的“黄金千斤”,对孟尝君来说,仅仅是一笔财富而已;两辆装饰华美的车子,也仅仅是地位的标志。但送来的那把齐王身上的佩剑,却是生杀予夺的权力的象征。不仅送来了非同寻常的礼物,还带来了齐王亲笔所写的向孟尝君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并给其恢复相位的情辞恳切的书信。恢复相位,算是二窟已就。而冯谖则还要为孟尝君开凿三窟,以使其权力地位固若金汤,永不动摇。因此他认为,这时候还不能答应齐王的请求,这时才是孟尝君和齐王摊牌谈条件的时候,因为,在齐王君臣都感到恐惧的情况下,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什么样的条件,齐王都不会不答应。所以他让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的要求。这一要求是苛刻的,也是很厉害的。因为在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政体之下,宗庙祭祀是非常重要的,宗庙的存在就象征着国家的存在。由于这个原因,连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都带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般的人都是不能看的。所以“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实际上是拿齐国的先王先祖作了掌控在孟尝君手上的抵押品。此时此际,齐王也不敢不答应孟尝君这一苛刻的要求。“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至此,冯谖才认为孟尝君可以高枕为乐了。三窟指的是:孟尝君的封地、在京都中的相位、建在孟尝君封地上的齐国的宗庙。这一招数对于维护和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权力地位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起码有二层意义:一是宗庙建在孟尝君的地盘上,使齐王今后不敢再对孟尝君轻举妄动;另外,当别的国家进攻孟尝君的封地时,齐国也会全力以赴地保卫它。这招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是非常厉害的,使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非常巩固,就像文章结尾所说的:“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后来孟尝君做齐国国相长达数十年之久,没有任何祸事。这绝非是因为孟尝君一贯的英明正确,而就是因为“立宗庙于薛”。之所以这样,而其根本原因一如作品所云:“冯谖之计也”。

以上三节,为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高潮。写了冯谖成功地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经过,生动地展示了冯谖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对于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的报答。

综观全文,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颇具时代特色的士人形象。他“贫乏不能自存”,知识分子没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手段,在他们未取得事业的成功之前,一般都处于艰难困窘的生存状态,要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他就“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智慧,对人生充满着自信,他因此在寻求自己的依附对象时,要做精心的选择和考察。到了孟尝君府上后,冯谖通过颇有个性的三次“弹铗作歌”完成了对孟尝君的考验和考察,并得到了令他满意的结果。接下来按照士阶层“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哲学,竭尽全力来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自告奋勇地以“焚券市义”的惊人之举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又以“经营三窟”的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完成了对孟尝君的报答。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尽现了人生的风采。他在孟尝君心目中也由当初出于无奈的“笑而受之”变成了言听计从、无比感激的贵客和智囊,从而完成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出色的展示和塑造,也非常典型、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士阶层与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是上乘的,在手法和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其一,这篇作品出色地运用了抑扬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先抑,把冯谖写成令人可笑的,令人可恶的贪心不足的人。后面,再用扬的手法,突出冯谖的才能、胆识和智慧。孟尝君虽然门客三千,但当他用人的时候,寻一个懂得会计之技的人的时候,只有冯谖一个踊跃报名,愿意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开始突出冯谖的才能,而且收债的时候又采取了一种让人感到非常出奇,甚至震惊的做法,干脆把债券一把火烧光,既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又体现了他的胆略气魄,也表现了冯谖面对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所具有的长远眼光。果然,后来局势的发展验证了冯谖判断的正确。孟尝君在齐国被罢免了国相,回到了封地的时候才真正对冯谖心服口服,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最终不但巩固了他的地位,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孟尝君的权力。直到全文结束,我们才看到了作者真正要展示给读者的冯谖。这种抑扬对比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波澜,读来兴味盎然,引人入胜。

其二,出色的行动描写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征。比如,文中先写了三次“弹铗而歌”,一个本身“贫乏不能自存”的寒士,在做了孟尝君的门客之后,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弹铗作歌”来表达对生活待遇的不满。初读此文,读者对冯谖也可能会有像孟尝君“左右”之人同样的看法,“可笑”“可恶”,乃至贪心不足、不识时务等等。但读完全文,我们会从中感受到冯谖敢于不断提出对生活待遇的要求,正表现出他的自信。同时,我们也看到,三次“弹铗而歌”也是冯谖对自己要投靠的主人的考察,他虽然是“贫乏不能自存”,但绝不会把自己盲目地贱价拍卖。作为行动描写,作者后边着力写了冯谖为“焚券市义”“经营三窟”的行动,不仅表现了冯谖过人的聪明才智,也突出了冯谖“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信条。在这一系列的生动的动态描写之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其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也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比如,作品对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以及孟尝君左右之人对此作出的“可笑”“可恶”的反应的叙述,当冯谖自告奋勇地要赴薛收债时,孟尝君问身边的人:“此谁也?”而左右的回答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既生动,形象,又非常幽默。读到此处,不禁会让人会心一笑。

从总体上来看,《战国策》不仅有了丰富的、圆熟的写人技巧,而且还出现了把一个人的事迹相对集中表现的记人作品,这篇作品以及《苏秦始将连横》就都具有这个特征。这些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也为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开了先河。

二、《触龙说赵太后》导读

本篇见于《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过去《战国策》中写作触詟。《史记·赵世家》写及此人作“触龙”。人们即疑“触詟”有误。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发现《战国策》帛书残本,亦作“触龙”,遂确证写作“触詟”是由于过去竖行本将“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中“龙言”二字连写而致成此误。本篇记载触龙在长安君质齐问题上对赵太后所进行的开导,提出了“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其权位不能持久以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代统治阶级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中世卿世禄制的破产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中出现的某些观点,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委婉亲切、颇富说服力的陈辞也都体现了这篇作品杰出的文学成就。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文章一开头先极扼要地叙述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的紧急形势。原来,赵惠文王去世之后,因其子长安君年幼不能理事而由赵太后执政,于是秦国抓住这一机会出兵攻赵。这一严峻形势就决定赵国必须求救于齐,齐国则提出了必须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这一出兵条件。但太后出于爱子之心而不肯答应,大臣极力劝谏,非但不能奏效反而激怒了太后,断然对大臣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国家安危的严重局面而太后竟然是如此作法,一言之中,把赵太后那由于爱子情切而形成的任性、顽固的态度表现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使太后与大臣之间关于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争论陷入不可扭转的僵局。而这一点,为触龙出场和劝谏做了极为出色的铺垫。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侯者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二、三两个小节为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中心段落。

在太后已把话说绝说死的情况下,第二节一开始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这一主动谒见太后的行动,已约略透出此人的不凡。而其主动求见,太后也必然料知其来意,因而“盛气而胥之”,含怒而待。相见之后,出乎太后意料的是,触龙却绝口不提做人质之事,只是叙说自己年老病足,不能疾走,并诚恳地表达对太后的思念之情、关切之意。又频频问及太后的行动饮食,并谈及自己的养生之道。以上诸事自然是老年人至为关心的东西,加之以诚恳的态度,娓娓的言辞,沟通了两位老人的心灵,使太后的态度发生了神奇微妙的变化,由盛气而“胥之”至“太后之色少解”。戒备心理为之消除,气氛趋于融洽,满腔怒气已不复存在。

至第三节,谈话内容更进一层,触龙对太后提出,要给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宫廷卫士的职务,要为自己的儿子安排好前程。言谈之间,特意强调自己对小儿子“窃爱怜之”“愿未及沟壑而托之”,以此有意去挑动太后的心思。果然,太后提出了“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的询问。触龙则趁机果断作答:“甚于妇人”。此一答复果收奇效,使太后觉得在爱子问题上和对方有着共同语言,并为此而笑容顿绽。原先的戒备和盛怒早已烟消云散,加之彼此在这一问题上共同的思想基础,她就毫无遮掩地争辩道:“妇人爱子那是特别厉害的呀”。由于交谈后气氛已完全融洽,此时触龙才对太后这一说法提出质疑和委婉的反驳,他说:“但我却觉得您对女儿的爱心远远超过了长安君”。太后则急忙争辩道:“对女儿的爱远远比不上长安君。”围绕这一问题的孰是孰非的争论,显然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方能裁定,于是触龙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对于爱子问题的原则和标准,认为“父母爱儿子,就必须为他做长远的打算。”对于这一没有直接涉及具体问题的原则,太后自然是认同的。触龙则从这一原则出发,分析了太后对女儿和儿子的不同做法:“你让女儿远嫁燕国,并诚心诚意为之祝福,使她的子孙能世世代代在燕国为王,这不是为她做了最长远的打算吗?”太后曰:“然。”她欣然同意触龙的这一议论,也就等于赞成了触龙上面提出父母是否爱子的原则标准。为避免因太后的固执任性而引起她的抵触情绪,他仍不提长安君之事,而是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再作迂回,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太后再做启发。他问太后:“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为诸侯的,现在还有继续为侯的吗?”“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的子孙现在为侯的,还有吗?”对于这些问题,太后都作了否定性的回答,这自然会引起太后对其原因的思考。在这一情况下,触龙十分中肯地提出:近一点的,他们自身遭殃;远一点的,子孙身受其祸。为什么会造成数不清的悲剧?并非他们的子孙都不好,关键就在于他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从而说明无功于国就会给子孙带来灾难,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正确的爱子之道,自然也说不上是真正的爱子之情。这一段议论以事实为依据,正反对比,层层深入,逻辑又极为严密,具有无可置辩的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他才直言指出太后溺爱长安君的错误做法:“你给了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珍宝重器,却不让他趁机立功,您一旦去世,长安君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我认为您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因此认为您对长安君之爱远远不如燕后。”这一议论切中要害,晓以大义,而且又紧紧抓住赵太后爱子之心理指出了正确的爱子之道,终于使赵太后恍然大悟,心悦诚服,高高兴兴地自动提出:“长安君为质之事,随你决定。”接着就立即为长安君准备车马行装,入齐为质。齐国出兵,赵国围解,这一事关国家命运的难题终于顺利解决。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第四节为本文最后一部分,借他人之议论而结束全文。指出“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揭示全文主题。

本文通过长安君为质于齐的故事以及这一事件在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引起的争论,反映了战国时代地主阶级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激烈斗争中新旧思想的交锋,也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世卿世禄制的陈腐观念的破灭。即使是人主之子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保持其既得利益也必须为国立功。这不仅在当时是新兴地主阶级中一些人物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见解、新的观念,而且在父母如何对待子女,什么是真正的爱子之道的问题上,至今仍不失其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这篇短文,在艺术上也显示了它独到的特色。首先,其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作者借助各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并有人物心理变化的出色展示。如写触龙,先为他的出场作一环境铺垫,在太后为让长安君入齐为质而恼怒万分,固执任性的情况下,左师触龙却“言愿见太后”,可见其颇为自信而胸有成竹。“入而徐趋”,一个“趋”字,表现其对太后的礼节和思念之殷切,而一个“徐”字则表现他年老体衰而力不从心,用语可谓惟妙惟肖。见太后寒暄问安之后,谈及为小儿子安排工作,老年人的舐犊之情、爱子之心卓然可见,并以此进而沟通了与太后的情感。他与太后一再谈及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衣食行止、爱子之情,逐渐切近中心话题则表现了他的机敏和良苦用心。最后才谈及爱子之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表现其远见卓识,也表现了他对人们常常陷入误区的爱子之情的冷静和理智。正因为如此,使触龙这一形象鲜明生动而内蕴丰富。又如写及太后,作者用了“盛气”“太后之色少解”“笑”“诺”等词语,出色地展现了太后表情及心理的一系列微妙变化,成功地表现了她固执而又深明大义的性格特点。其次,这篇散文以记言为主,表现了《战国策》说辞善于说理的特点,感情真挚,陈辞委婉曲折,循循善诱,娓娓而谈,如春风之拂面,如细雨之润物,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思想和主张。此外,还采用事实明理、正反对比、抓住利害、把握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引而不发等多种手段,都增强了说辞的说服力和议论效果。

(1)分析本文的语言艺术?

(2)触龙与太后的交谈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共同点是什么?分歧是什么?

(3)触龙是怎样让太后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

三、《苏秦始将连横》导读

从写人的角度来看,《苏秦始将连横》是非常精彩的篇章之一。从选材、剪裁、到文章的布局和技巧,无不体现出精妙、高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文中写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苏秦的一生是大落大起,艰难曲折而又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作者从他的失败着笔,为展示其跌宕曲折的人生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为了游说秦王,上了十次书,可见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何等艰苦卓绝的努力。但却没有被秦王所接受,可以想象此时的苏秦内心承受着何等巨大的痛苦。接下来,作者则是极力展示和渲染苏秦在失败之后的落魄、狼狈和蒙受的羞辱。“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寥寥十余字,可谓写尽其失败之后直接面临的生活上的窘迫和困境。衣服也穿烂了,用于游说的黄金也用光了,生活所需要的东西也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在秦国就很难再待下去了,因此,只好“去秦而归”,一路上却是“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仅仅二十字,则惟妙惟肖地尽现其落魄狼狈之状,对功名利禄的热望和期冀与眼前冷酷的现实形成了何等巨大的反差。这对于苏秦来说,又该是何等沉重的打击。而当他回到久别的家中时,等待他的却是“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冷遇,连最亲近的亲人都对他表现出如此的冷酷,足见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然,于此也可以看出社会把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是否取得名禄地位作为一个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了。作者把苏秦放到这么一个非常狼狈的环境中,不断地表现人物所经受的精神痛苦和心灵磨炼,其目的就在于为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做好坚实的铺垫。在这接踵而至的失败、痛苦、冷遇、羞辱,当然也有反思之后,他仰天长叹,发了一番深深的感慨。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面对失败之后的一切,苏秦毕竟是苏秦。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灰心丧气,他承担了全部的责任。这应该说是苏秦性格中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可贵的一点。他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与后果,这就使他在反省之后能重新奋发有为,于是也就有了他如下的行动: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苏秦连夜打开数十个书箱,翻检寻找,得到了专门讲述权术谋略的《太公阴符》这部书,重新开始研究策略智谋,一面伏案诵读,一面细心体会,精心思索。当极度疲惫、昏昏欲睡之际,他“引锥自刺其股”,以至于“血流至足”。人们常说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而苏秦就是用这种极端残酷的办法来战胜了自己,体现了他超人的意志和毅力,也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刻苦奋斗的精神。这就是被后人传为美谈的“引锥刺股”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莘莘学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艰苦卓绝的奋斗。从文章的描述来看,在苏秦身上表现出的另一特征就是逆境之中的自信,“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句独白式的感慨,正是他的超人的自信心的表现。他坚定执著、刻苦奋斗、充满自信,这些都为苏秦后来的一举成名,身佩六国之相印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基础。一年之后,合纵之策揣摩成功,苏秦胸有成竹,满怀自信地认为“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此番苏秦北游于赵,一举成功,“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真所谓朝为布衣而夕为卿相,风光无限。其意气扬扬,“革车百乘”,“转絍连骑,炫熿于道”,穿梭于东方六国之间,“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建立了东方六国之间的军事外交联盟,以抗强秦。“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行文至此,作者对苏秦的功业成就给予了极力的渲染和赞美,与说秦失败之后的落魄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战国策》的作者看来,这当然还不是苏秦人生辉煌的顶点,再看他以下的记述和渲染: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这段话是写在建立了六国联盟之后,苏秦路过洛阳重回故里时的情景。这次当然是今非昔比,“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他的父母听说苏秦要回到家乡,与上次对待苏秦的态度大不一样,亲自为他打扫房子,清除道路,安排音乐,摆下宴席,还亲自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是“侧目而视,倾耳而听”,真是诚惶诚恐又恭恭敬敬;嫂嫂对他则是“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蛇行”,极言其由于内心恐惧而举措慌张之状。“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足见其恭敬讨好的狼狈之相。对父母当然不能去算旧账,也不能和妻子太过不去,而苏秦却毫不客气地问他的嫂嫂,为什么上次你是那样的倨傲,而这次却又是如此卑微。他的嫂嫂也直言不讳地说,因为你的地位尊贵了,钱财也多了,所以我的态度也就变了。作者写出人们直言不讳的势利心态,写尽人间的世态炎凉,这种鲜明的对比,也不由得让苏秦发出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一个人贫穷的话连父母也不把自己当成儿子,一个人富贵的话连自己家里的人都感到害怕,人生在世,权势地位名利富贵怎么能够忽视呢。通过苏秦的感慨,强调了名利地位的重要性,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纵横家策士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看做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篇作品写人物的手法和技巧非常丰富,也非常成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善于通过人物行动的描述去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苏秦不远千里从洛阳来到秦国,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王,但是机会不好,没有被秦王接受,使苏秦遭遇到了人生重大的挫败。显然,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各种手法,极力渲染苏秦失败之后的狼狈之状,就是想以此为基点,从苏秦大起大落的人生,从失败到成功的艰辛曲折的奋斗历程中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在作者精心设置的这一行文格局之中,除了前文所写的游说秦王、上书秦王之外,以下则重点写了说秦失败、去秦而归、引锥刺股、游说六国、荣归故里的一系列行动,从而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艰辛,也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坚定与执著,展现了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顽强性格。而且,作者所写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行动。比如“说秦失败”,粗看起来好像这只是一个行为的结果,可作者极力铺陈渲染的就是让苏秦对这个苦果的彻彻底底的“品尝”。让他落魄、让他困窘、让他痛苦、让他感受世态炎凉、让他蒙羞忍辱、让他在羞辱中反思、让他在羞辱中奋发、也让苏秦身上的许多宝贵的品格于此一一展现。也让苏秦把失败作为事业新的起点,走向人生的辉煌,从而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二,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之后,作者写苏秦“黑貂之裘敝”,从衣着的破破烂烂反映出他游说失败之后生活的困境;“羸縢履蹻”,反映出他失败之后的落魄和狼狈;“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他生活的艰难,也反映了事业失败给他从肉体到精神带来的摧残和打击,也为后边突出人物坚毅执著的性格做了有力的铺垫。作品还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文中至少有两处:一是失败回家面对家人冷落之后的独白:“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反映了他面对亲情失落时内心的反思,也反映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的个性。另外一次就是荣归故里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表现出他面对人情无常,世态多变的心理感受以及因此而强化的对势位富贵的认识和追求。

其三,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本文表现得最为充分,也运用得最为出色。比如,苏秦本人的成功与失败形成了对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的许多细节上也处处形成对比。比如,失败的落魄狼狈与成功时的风光无限、游说秦国失败之后家人的冷漠与游说赵国成功之后家人的盛情等等,这不仅使文有波澜,起伏跌宕,也有力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尤其是家人前后对苏秦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而为苏秦对人生所生发的深沉感慨做了有力铺垫。

其四,表现了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就叙述性的语言来说,本篇比较完整地叙述了苏秦起伏成败的一生,虽然文字不长,却叙述得曲折生动,淋漓尽致,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就描写性的语言来说,精彩之笔可谓层出不穷:“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极写苏秦游说失败之后的狼狈落魄之状,既生动且传神;“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种外在行为的描写却深刻展示一种内在的精神,确属难得。而且,《战国策》中这些描述性语言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极其简练,能抓住特点,形象突出,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就其论辩性的语言而言,文中的第一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是非常出色的说辞。就这些说辞本身来看,多用排比,富于气势及鼓动性,表现了苏秦极力耸动对方接受自己主张的心理和愿望。从说辞涉及的内容来看,反映了苏秦洞悉天下大势,尤其熟悉秦国情况的才智和眼光。再加上这些说辞辞藻华丽,气势雄浑,所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再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就表现了苏秦在失败之后不尤天怨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宝贵性格;“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则表现了苏秦不可动摇的自信;“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也表现了他敢于公开挑战世俗与传统,敢于大胆地公开宣扬追求个人名利富贵的合理性的突出个性。

同类推荐
  •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是一部优秀的散文书,本书语言真挚朴素,带有明显顾文显散文式风格。
  • 读与行的风景

    读与行的风景

    本书是著名作家贾宏图的散文随笔集。书中包括《背影如山》《将军泪》《爱情是跨越苦难的桥梁》等篇目。每篇文章均是作者读书、写作、与文友的交往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真情、真感,意境深远,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的佳作。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作为一本城市生存手记,从火车站写到了博物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我们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就是坐着火车进城的。在他们的印象中,火车站含有颠沛流离的意味。对很多新生代援建者来说,父辈们也是坐着火车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觉得火车站是一个恰当的开始。而博物馆,收藏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昭示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博物馆是一个适合在困窘或无聊时在里面思考或者发呆的地方。也许很多人没去过本市的博物馆,我们强烈建议你能去看看,相信不会没有收获。根据上述理由,我们把火车站和博物馆这两种建筑作为地标,镶嵌在本书的两边。
  • 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

    芮成钢是央视最有影响力的新锐主播,承袭了白岩松的正直形象和评论深度,又具备极好的经济专业素养、极强的英语沟通能力,以专访过数百名国际政要的资历,在央视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书中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不乏幽默风趣,体现了芮成钢独特的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斗罗大陆之玄冰水神

    斗罗大陆之玄冰水神

    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因为一个意外来到了斗罗大陆,在那里开始成神的道路。
  • 慈道天师

    慈道天师

    杀人?不,我手上从不沾鲜血。一场屎黄色的机遇,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从这个异变的世界中走出了一条异于常人的慈道之路。
  • 六大家族之青梅竹马

    六大家族之青梅竹马

    当小时候的喜欢变成爱时,当童年玩具变成定情信物时他们在海边喊出“一生一世,不离不弃”,我们在心里默默祝福依夏薇熙恺枫妍语思蓝俊夜琪乐安安梓珞永远快乐
  • 怜花殇

    怜花殇

    很多人说我是坏人,可我真的不是。我爱他?我不知道,有时候从一开始就写好了结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人之初1黄金时代

    人之初1黄金时代

    就是以乱世而生的羿为主角,反抗神族,最终射杀神族九大至高神九阳,推翻神代统治的故事。
  • 御少甜爱潇洒妻

    御少甜爱潇洒妻

    (女扮男装)墨菱:妞,给爷乐一个御珏风:好,那你给我亲一下墨菱:滚御珏风:T_T媳妇不要我在外让人闻风丧胆的御总,在家就是个妻奴,是老婆的舔狗。但一切暴露时,有人采访问:御总,你作为商业一席之主,你这样对待你的妻子,不觉得有损威严吗?御珏风:威严是我自己立起来的,老婆跑了,我就玩完了,这也是你为什么单身的原因了。记者:卒
  • 人类社会的生活

    人类社会的生活

    描述当下年轻人所谓中浪的生活,里面包含了步入社会对于工作、职业规划、学历、爱情、友情、家庭、教育多方面的矛盾,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大家看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演变以及相对的思考。生活中充满了对未来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以及各种选择带来的改变与矛盾。以大多数人的生活背景,没有家庭依靠,没有前期父辈的资本积累,在现如今的社会应该如何生存的现象,进行描述。是对当下社会的描述和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