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让自己或他人更自由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公共的规则意识,即养成遵守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主要待在家里或幼儿园,过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关爱较多,拘束较少的生活。进入小学后,孩子好像一下子掉进了规则的海洋,不但接触的功课里充满各种符号的学习规则,而且每天的在校生活也按规则控制着。如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课时安排较紧,上课回答问题只能举手,有时甚至举了手也回答不上;下课后,活动场地有限,又不能在楼道里大声喧哗,甚至入厕、喝水都需要排队等候……孩子们感到受拘束多,很不自由,相比以前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有些家长们可能会认为现在孩子头上的条条框框已经够多的了,应该多给他们一点自由才对,这时候还谈什么规则意识,实在是太落伍了。可是,西方的孩子够自由了吧,但他们却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喜欢的事,但是逾越规则是不容许的,要么你干脆选择退出,因为你的自由绝对不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自由。今天你对规则的遵守正是为了明天大多数人获得自由。
在公共场所或者社区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一个游戏中的角色或一个位置争吵起来,成人为了平息孩子的争吵往往出面制止。这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是不团结友爱的表现。其实,孩子们的争执大多出于缺乏规则意识或者各有各的规则。这种争执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规则意识的培养,都是很宝贵的。他们由此知道每一件事后面都应有一定的理由存在,规则是由双方或者群体共同制定的。
孩子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以及某些智力游戏中也是需要遵守规则的,假使没有这些规则,游戏也就无法进行,如果孩子在下棋,就得遵守落子无悔规矩。
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孩子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到自然界旅游要保护绿树花草公共环境,到课堂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肃静,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不是要你讲大道理,而是要具体教他们如何去做“红灯停、绿灯行”,教他们如何排队候车、购物,如何不去折花攀枝等,必须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运转;当外在的约束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这时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何让孩子学会遵守公共规则?
为使孩子能愉快、积极地适应学校生活、社会环境,家长应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然后再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教孩子多与他人沟通、配合,逐渐形成习惯并做到持之以恒。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下面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供家长参考。
1.从规则中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
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2.遵守规则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里,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等。
3.遵守规则不是恪守死板的教条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死板的按规则办事,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所以要灵活理解规则。
4.规则不是强制而是自觉履行
规则都具备约束力,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的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憧得规则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