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为人和善。善良是人的一种好品性,它是人类历史中稀有的珍珠。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善良的人一般性格温和,乐于助人,由于能够理解体谅别人的痛苦,较少计较自己的得失,反而显得坚强、开朗,容易保持心理平衡。
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才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
良心是促进善举的砝码,当恶意被良心感动时,便倾倒在善良的怀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念之人,他们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贫富,有了强弱;如何对待贫富、强弱,便有了善恶,善与恶相对而又相伴。佛教中的普度众生,意即劝人向善。古人的善良体现在多方面,打猎者不猎杀幼仔和孕兽,打渔者不用密网网小鱼,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见善良的社会性意义。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教你的孩子学会善良,是每位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善是心灵美最直接的展现。
如何培养孩子善良的美德?
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不要以为最初的善良日久天长不会变化,遇到恶人恶事长期浸染,孩子也会变质。所以要让孩子在家庭的温暖和慈爱中,享受关怀,接受教育,学习真善美,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正拥有善良的孩子。
1.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善良,首先要培养孩子有爱,因为爱最能体现善良。一方面要传授孩子爱的方法,就是如何去爱人,文学家高尔基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去爱。对孩子娇宠放纵,从来没有好结果。与其对孩子物质上关怀备至,不如从精神上体贴入微。得到理解、关怀和尊重(不是迁就)的人,才会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别人。独生子女普遍物质供养过剩,精神关怀不足。以至于他们也就不知“理解”为何物了。另一方面要给孩子更多实践的机会。家庭里探望病人,慰问邻居,帮助朋友,都可以带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习惯于助人之举。给孩子一颗善良的心,让其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会使你的孩子成长得更出色。
2.善良的行动从爱护动物开始
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家人要特意为孩子买来可以喂养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鼓励孩子利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
3.教孩子善待生命的思想品质
动物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存在的意义,教导孩子不要去虐待小动物。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要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孩子喜欢小动物但不能过于自私自利,不要纵容孩子到大自然中捕猎,对捕获小动物的孩子要进行说服教育,鼓励孩子将其放回大自然。
4.教孩子学会同情弱者
生活中有很多弱小的群体,它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存生活,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照顾。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们去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人排忧解难。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要同情弱者。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5.从小重视孩子的品质教育
发现孩子“出言不逊”或有“恃强欺弱”的表现,一定要追根求源,查明真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孩子进行“良善教育”,坚决杜绝“小霸王”产生。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关键。
6.以游戏来激发他们善良的天性
孩子们都喜欢沉湎于游戏活动,从游戏中找到乐趣。家长要抓住这样的好机会在游戏中为孩子设计一个角色,以此来激发他们善良的天性。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迷宫,你说请他把迷路的小白兔送回家。你自己也不妨经常“生病”、“丢东西了”,请孩子当小医生和小警察。但你别忘了,得到帮助要向他道谢。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帮助别人,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保持积极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