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的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孩子不能一味地接受大人的照顾,需要从小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这样才有可能为长大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能够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个环节。
不能做到生活独立自理,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并不具有竞争力,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将惊慌失措,不能将生活正常进行下去。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意识,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因过度娇宠而任性、蛮横、自私、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更不要说成才了。有这样一个关于过分溺爱孩子的故事,读后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学校组织学生去远足旅行,也就是几天的光景。可是,赵明明的爸爸却给老师写了一张条子,谎称明明身体不舒服不能参加旅行。老师亲自去问明明,明明说了实话。没办法,明明爸爸只得让孩子去了。
于是,明明就背着爸爸给他准备的熟鸡、肉、水果、罐头、香肠、巧克力、饮料……全副武装上路了。这还不算,明明他爸还特意请了假,骑车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学校的队伍,他怕明明坚持不住。
到了晚上老师去查铺,发现床底下有一个大活人,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明明的爸爸。这位老爸说:“明明没在外面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儿等着接他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程度,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又无奈。可是,父母如此用心良苦地对待孩子,换来的结果却往往让我们失望至极。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又怎么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呢?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算长大成人,也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脱离了父母为其布置的温室,就会立刻枯萎,难以成事。
父母的爱子之心固然重要,可是我们并不能照顾孩子一生一世,毕竟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孩子能舒服享乐,当我们离开孩子的那一天,孩子就会丧失生活的能力,就要向幸福生活说再见了,今天的溺爱就是为孩子的明天埋下受苦的种子。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通常,孩子到三四岁时,已经萌发出自信心和独立性,很多事情他们都要试着独立去做。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及时培养和鼓励孩子锻炼自己生活的基本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是指铺床叠被、整理书包、收拾书桌、洗刷小件衣物,等等。让孩子做这些简单的事情,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其生活自理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不能有溺爱和娇惯的思想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一味地溺爱孩子、娇惯孩子,只能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2.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
比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完成。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父母因疼爱包办一切,孰不知孩子早晚要长大,需要自立,早一天培养就能早一天自立。全盘包办只会毁了孩子。
3.孩子做事情要多鼓励少批评
对于孩子所做的事情,家长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当然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家长要保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阻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然后,再给孩子以鼓励。要知道,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4.教育孩子要自觉地去做事,不要有依赖的思想
不要有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做的思想。父母疼爱孩子天经地义,但不能溺爱孩子,书桌乱了,鞋袜脏了,自己不去整理、刷洗,父母会帮着去做。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应该这样想,要从小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观念。即便是父母愿意替你,也应尽量谢绝。
5.教育孩子要认真去做,并努力做好,不要潦潦草草地做事
孩子细心的优点要从小来养成。刷洗小件衣物,收拾、整理书桌等,要认真去做,做到刷洗得干干净净,收拾、整理得整整齐齐。如洗小手绢,要打上肥皂,洗干净,晾干后再叠好、放好。不能洗好之后,揉作一团,顺手丢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