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里跟领导和同事打交道,我们难免会对他们做出判断,会对某种情况下结论。判断是我们接触信息后的一个“理性”的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每个人在办公室里多少都做出过妄断。妄断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可以避免吗?我们如何才能看透一个事物?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要忙着下结论
在职场上,在办公室里,由于新人是第一次跟“陌生人”接触,所以无论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坏,在自己没有真正了解之前,都不能轻易下结论。的确形式可以反映内容,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外形等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也不能仅仅从一个人的表面现象看到人的实质。
仅凭一点印象,或者三言两语就对对方下结论,往往会让自己看“走眼”。比如在办公室里,仅仅从一两天的相处中,从对方的学历,年龄,长相等很外在的方面,就对他做出了定性和判断——他水平如何,人品如何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把“随机事件”当成了“充分条件”,也因此让自己“走眼”。有这样一个例子:
李军刚到一家单位,和王亮成了同事。李军看着王亮人还不错,挺精神一个小伙,心想说不定俩人可以成为好朋友。
一天,他们俩一起外出。由于天气较冷,王亮把手放到嘴边,不停呵气。王亮说:“天寒手冷,咱们吃羊肉面吧?而且,我也喜欢吃面。”
进屋后,他们就一起吃了起来。
又一天,俩人和同事一块出去吃饭。由于同事是南方人,习惯吃饭,王亮就提议,咱们去吃饭吧,饭比面好吃。
李军听后,觉得王亮真是一个前后不一的人,这样的人也难成为朋友。
其实,我们在跟陌生人或尚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不要做李军,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只凭自己的好恶做主观的臆断,更不能从一开始就戴上“有色眼睛”。王亮的前后不一,难道是他的口是心非,虚伪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李军想过吗?其实,一些表面的东西,大都是易于变化的东西,并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只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后来,王亮和李军搭档要完成一个任务。正是这个机会让李军得以重新认识王亮,俩人才真正地成为朋友。
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接触或交往半年或一年以上,就很难判定出一个人。对于那些很善于隐藏自己的人,要想真正认识,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仅仅依据一时一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做法并不足取。
我们为什么会作出不合本份的判断?
在企业培训时,董明注意到前排有位男学员眉头深锁,闷闷不乐许久。于是董明走到他面前,随着课程内容,问了他工作上近来的心情困扰。
这位男学员叹了口气回答,唉!今天一早因为主管交代的事没能如期完成,被上司狠狠地骂了一顿,现在心情够恶劣的,谁叫能力不够,一无是处呢。
任何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当身处压力之下时,很容易把周遭发生的事扭曲化,这就好像戴上了哈哈镜,放眼望去事事都变了形,于是作出跳跃式且不合逻辑的结论,例如:我惹他生气了,这下他一辈子都会讨厌我;我看见他们在说话,我一走过去他们就不说了,他们一定是在说我的坏话,真是个小人……
这些唐突扭曲的念头,会让我们情绪低落,甚至让我们的情绪愤怒,正是它们让我们做出不合本份的判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思维上的短板,它们会扭曲我们的想法,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一,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例如:他一无是处……;他表现真糟,完全没药可救……;他就是一个小人……
一个人如果习惯通过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事情,所有的事就只会有两种状况:非常完美或非常糟糕。在这些人眼里,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中间,不会有灰色地带。他们也很可能会因为一个单一事件,例如一个人不小心撞了一下他,而对对方作出极端负面的评价。事实上,这种二分法,只会让自己离事实和真相更远。
第二,轻易下定论。
轻易下定论的例子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例如我看到总经理和某某在低声交谈,我就知道,他们一定是在讨论要我昨天的失误,真是个坏人,小人。
当一个人有了成见,就会在碰到状况时胡乱下结论,完全不管是否有证据。而且,他们也会先下定论,再找依据,结果吃亏了自己,得罪了对方。
第三,规则太过僵硬。
我们容易做出不合本份的判断,也跟我们脑海中有太多规则有关。有些人就是死脑筋,认为应该按照某些严谨规则来过日子,对自己如此,也要求他人做到。所以他们常把“你应该……”“你不可以……”“他必须……”等口头禅挂在嘴边,这样一来自然会误解他人。
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时,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会过分强调负面的信息,例如,他做对了一次又怎么样?那不算啦,他还是笨得要死!“他们对于别人是”只看缺点,不看优点。
其实,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不去过分强调负面的信息,而是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看到优点,看到进步。这样,我们就能对他人产生新的认识,并更接近真实的对方。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脑海中冒出了扭曲变形的念头后,就要学会让它“暂停”,换上新的想法,来挑战原先的不合理念头。比如,今早开会,你做完了业务简报,接着开口的经理却对你的简报内容表达不同的意见,在僵硬规则的作用下,你的反应是唉!我真是一无是处,我应该要让他满意的。但更正确的想法是:这个案子本来就可能引起一些争议,经理有不同的意见是可预期的,这并不代表我的能力不够好。
对他人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对方看成是一个更丰富,全面的人,我们就能看到他的不同的面。其中,任何单一的面都不是他,而只是他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时就能更客观,更真实。而要想得到不同的面,就要学会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