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镇,地处黄河上游,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文化的交汇地之一。15000年以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与长时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兰州丰富的人文资源,推动了兰州文学在各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
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兰州文学经常关注和题咏的对象。这里有五泉山、白塔山、雁滩、小西湖、水车园、憩园等陇上名园;有兴隆山、吐鲁沟、徐家山、石佛沟、官滩沟、红泥沟等自然山林;有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庄严寺、卧佛寺、白塔寺、嘛呢寺、白衣寺、鲁土司衙门、妙音寺、皋兰文庙、至公堂、五泉书院、肃王府、太清宫等建筑古迹。它们都以独特的景观与绰约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登临赞咏,题诗作赋。如清代的叶礼在道光二年(1822年)来到兰州,他在诗中写道:“五泉佳胜最难求,千里山川一局收。冠盖登临游客兴,万峰齐对望河楼。”“金城佳气郁层岚,迎送河桥远寒骖。谁向栖云觅仙侣,松风水月理徐参。”(《甘肃竹枝词》之三、之十一)又如近代著名人物左宗棠在甘肃任官期间,也有诗吟咏兰州:“昔岁来兰州,随槎想碧落。黄河横节园,牛女看约略。以槎名其亭,南对澄清阁。走笔题一系,乡心慰寂寞。”(《秋日泛舟泉湖作》)。这些文人中,有文学史中的大家,如唐代的高适、岑参,有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如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沈钧儒、于右任、董必武、陈毅等,有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如张澍、黎锦熙、朱东润、钟敬文等,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地记录和描写了兰州的大好河山,也成为兰州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兰州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为兰州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异的边塞风光为兰州文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兰州位居西北襟喉要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处,沿用至今以“堡、营、墩”命名的地名不计其数,有星罗棋布的驿站、渡口、浮桥,还有汉长城和烽燧、明边墙和烽墩、西秦勇士城、永登满城、华林山满城等军事遗迹。因此,这里形成了以候马亭和高适、岑参边塞诗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和以金城关、王保保城为代表的军事文化,同时也催生了兰州边塞文学的繁荣。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来兰州所作的《金城北楼》一诗:“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又如岑参在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出塞赴北庭途中经兰州所作:“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侵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急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题金城临河驿楼》)宋代刘宪也有边塞之作:“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石危妨去马,林晚怯栖禽。草没平沙暗,云涵邃谷阴。谁言边塞苦,今日属登临。”(《摩云岭》)这些描写和表现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作品,也无疑成为兰州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色彩凝结了兰州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西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混融的生活场景使兰州文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多元的人口来源和民族成分增强了兰州文学的包容性,促使兰州的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取得了突出成就。
甘肃虽然地处西北,但历史上却不乏优秀的、一流的文学人物,如魏晋南北朝时的阴铿(武威人),唐代的李益(武威人)、权德舆(天水人)等,明代的李梦阳(庆阳人)、胡缵宗(秦安人),清代的吴镇(临洮人)、邢澍(武都人)、张澍(武威人)等都是在古代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尤其李梦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流派“前七子”的领袖,高倡“诗必盛唐、文必秦汉”的文学主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兰州涌现出了一批批生息于此、创作于此的文学家,他们不仅包括兰州籍作家,也包括出生于此、成长于此的作家,如明代的黄谏、段坚、彭泽,清代的郝璧、江得符、唐琏、秦维岳、马世焘、吴可读、张国常、刘尔炘等,他们或是将帅,或是学者,或是一介布衣,或是其他,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传世,他们勤奋耕耘,用自己的激情与才华谱写着兰州文学辉煌的篇章,为兰州文学的发展增添了许多光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与兰州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不无关联。所以,总结和展示兰州的文学成就,对于总结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繁荣新时期的文学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同时,兰州文学又是兰州文化乃至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文学的充分展现是塑造以文化为魂的兰州、由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兰州、被浓郁的文化氛围陶醉的兰州、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兰州所必需的。因此,兰州文学理应受到关注。
本书旨在梳理兰州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兰州的文学成就进行总体概览。我们以历史时代为线,展现兰州文学从古代、近代、现代一直到当代每个发展历程中亮丽的风景。这里曾有多少历史名人驻足,壮美绚丽的边歌在金城大地上回响;这里培育成长过多少文人骚客,饮誉乡邦;这里又珍藏了多少稀世文献,光耀千古。它们都为我们演奏着兰州文学动人的旋律。我们从这三个部分入手揭开兰州文学神秘的面纱,展现其迷人的容颜。
第一部分,我们对从古至今赞咏兰州的名人佳作进行品味鉴赏,以展示兰州这片拥有悠久历史、独特风貌的土地之于文学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转移到兰州文士身上,看他们是如何深情地歌颂和吟唱这片赋予自己生命与才情的土地,又是如何记录它的辉煌、苦难、抗争与希望的;此外,珍藏于兰州的历史文献典籍和金石碑刻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历史上,兰州陆续发现和流布着许多古文献,如宋、元、明、清版图书,敦煌文书,简牍文献,还有珍贵的西夏文书、乾隆《御制诗》书帖、西北地方文献、名胜楹联以及宋榆中“黄猴洞”摩崖石刻、宋永登麻湾摩崖石刻、明代肃府《淳化阁帖》,还有以《甘肃通志稿》为代表的地方志和有关西部少数民族研究的大量文献等,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文献也为丰富兰州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因此,第三部分介绍了凝聚无数兰州儿女心血与梦想的珍贵文献典籍,突显兰州文学的厚重丰富及其渊远流长、绵延不息的活力与生命力。
昨天的兰州文学在深广与博大中,铸就了灿烂与辉煌;今天的兰州文学在新生与转型中,编织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当代兰州文学正以其崭新的面貌,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作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涌现出了不少在中国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们正满怀激情地运用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奏响兰州文学的新乐章。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兰州文学将在祝愿和期待中,展开强健的羽翼,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翱翔。
兰州以它鲜明的文学特色,浓厚的文学氛围,深刻的文学内涵、包容的文学精神展示着无尽的文学魅力。兰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以其绚丽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勾勒出一幅深广而多彩的文学画卷。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曾经说过:“文学作品以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方式,给我们指出各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各个种族的本能与资质,以及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域,在其各个时期所产生的作家及其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透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学作品,我们对兰州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