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在我们民族的家庭美德中居于首位。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个晚辈应尽的义务。《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
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他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毋庸多言,这个九岁的孩子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人生在世,长辈对晚辈倾心倾力,做晚辈的也应尽自己的孝道,让老人开心快乐地安度晚年。孝敬老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做给他人看,不是图名声,而应实实在在。孝敬老人无须轰轰烈烈,无须大操大办,更不能虎头蛇尾,不能只图形式;孝敬老人要求真,求实,求细,求长性。
老人年岁大了,我们要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老人缺什么就给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在什么时候给予。给他们盛饭搛菜,为他们铺床盖被放蚊帐,在他们走动时予以搀扶,有空时陪他们说说话。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上了年纪,说话比较絮叨,有些事情翻来覆去要说好几遍。对这种生理现象,做子女的,应该充分理解,而不该表示厌烦,或是粗暴地打断老人的絮语。当老人家唠叨时,正确的话,要听;就算错了,也要让他们说完以后再作解释。如果老人病了,更要给予精心照料,主动为其煎药、喂药、问寒问暖。
古人云,“我孝于亲,子还孝于我。”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自己的儿女也会像他对待父母亲那样对待他本人。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因此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好言传身教。
有一个故事值得借鉴: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残羹剩饭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忙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给老人吃。孩子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其实,善待父母老人,也就是在善待自己的将来;关心老人,也就是在关心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