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为人处事的一种高尚的品德。历观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修身持德,以仁爱为怀。而鼠肚鸡肠、对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能成就大事业。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首先应具仁爱之心。
从古到今,具有仁爱之德的人一般都是受人喜爱和敬仰的。孔子就因提倡仁爱而至今被人们奉为圣人。那么,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呢?古人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说,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别人身上。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52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给堂弟郑墨的家书中写道:“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
身为朝廷命官的郑板桥,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在家书中特意叮咛,不许自己的儿子欺侮他们,有东西大家分享。由此可见,一代画师既艺绝,又德高。几百年来,人们敬仰郑板桥,不仅是他的画技高超,还由于他的人品高尚。郑板桥推己及人的做法,体现了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道德修养。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方便,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给自己也带来方便。因为人们都有“相互回报”的心理,你对别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会得到别人的无偿回报。
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感到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根本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走路呢?”
盲人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上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的,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看清道路。不过,我这样帮助别人的结果,其实也是等于帮助了自己。正是因为我手里提着灯笼,别人就容易看见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就可以保护我自己的安全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1929年发生全球性的经济恐慌时,整个日本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萧条之中。许多公司为防止倒闭破产,纷纷裁员。像其他许多公司一样,松下公司的订单锐减,只有平常一半的订货量。
面对这种困境,一般公司的做法就是减少产量,相应地当然也要裁减员工。因此,松下公司的幕僚们便向老板提出了裁员50%的建议,以摆脱困境。
可是,松下幸之助却不以为然。他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组织一个工作部门,既能保证公司的生存,同时不裁员也不降低员工的福利呢?”
不久,他找到了答案。他在专门召开的全体员工大会上说:“我们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生产出来的货物有一半卖不出去,只能堆在仓库里。但是,我们公司绝不裁员,员工的福利也绝不削减。但我请求生产部的员工每天只做半天工作,另外半天去帮助销售人员努力推销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共渡难关。”
员工们听完后,不禁欢声雷动,十分高兴,因为他们都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了。当然,他们必须努力去适应新要求。
为了报答对公司的感激之情,也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员工们更加拼命工作,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不到三个月,公司就走出了经营困境。
更重要的是,松下公司比以前更有凝聚力了,各位员工对公司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一点,为松下公司奠定了蓬勃发展的基石,使该公司迅速壮大起来。
其实,人活在世上,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而应学会爱护、帮助别人。在一般情况下,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某些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总是认为帮助别人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别人得到的东西就是自己失去的东西。其实事情并不全部如此,有时候,帮助别人只是你的举手之劳。
退一步说,即使有时需要你在帮助别人时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比如耗费自己的精力、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但是,这种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别人肯定给你相应的甚至更多的回报。
不仅如此,帮助别人还能够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满足。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亚弗烈德·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抑郁症或孤独症的病人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抑郁症就一定能够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都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别人快乐?”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一法则。
如果你能怀着仁爱之心去为人处世的话,那你不仅能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且还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