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骢忙着练兵的时候,南和林的朱高炽和威远堡的项凌也没闲着:
朱高炽顶着燕王世子的名头,虽然只是一个代理屯边军务指挥(威远堡等四处驻军在上报南京的文书中都是“屯田戍边”的民团)兼骠骑旅统领,比起和他同住和林府的和林卫指挥兼步兵第三镇统领晁邨还要差上一级,但晁邨是个八面玲珑连轴转的精明人,朱高炽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离谱他都会很快的办理,步兵第三镇辖下的四旅一万一千多人也隐然成了朱高炽的部下。
有了和林卫作为坚强后盾,朱高炽将琐碎事务丢到赵忠头上,他自己带着骠骑旅的两千骑兵加上和林本地的八百民团在和林、热河、大宁三府上千里的范围里刮起了一场规模不大,声势不小的“清扫”活动:用优势兵力将流窜在草原上的大小马贼、流寇、走私犯、强盗、小偷甚至还有一些偷偷越境放牧的小部落狠狠的清理了一遍。
牛刀杀鸡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草原上的治安空前的好转——原本去年朱棣的血腥手段还历历在目,现在再被朱高炽这么连打带吓的一折腾,大大小小的马贼们一部分被消灭,其余的也逃到了边境北边,就是偶尔南下也是快打快走,不敢停留。绝大部分内附的部落至少是在这一年里没有和北边发生什么勾勾搭搭的事情。一连串大大小小的胜利让朱高炽的声望和部队的士气也是不断高涨——
一连串的胜仗下来,大军缴获(或者说虏获)了不少的物资牲畜,除了留下战马和部分牛羊劳军之外,朱高炽将其余的东西都分给了跟随自己出征的民团(这些东西骠骑旅的官兵们根本就看不上眼)。这次出征伤亡本来就很小,回来的民团士兵们又多多少少拿回了一些东西和赏银,一个个的对世子殿下那是没口的夸赞。这下子不光是各地的民团,连各地的驻军都盼着什么时候世子殿下能再来这么一次“清扫”——风险小、回报高的事儿谁不喜欢啊!
高贵的皇家血脉、爱民如子的长官、用兵如神的少年战将,种种耀眼的光环在朱高炽的头顶上闪耀。在各地官府和陈家民间人脉的全力鼓吹之下,短短几个月间整个北方燕王世子朱高炽的名字已经是妇孺皆知,威名远扬了。
关外儿女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向来就以狂放豪迈闻名。少年英雄人人都爱,大军班师之后,和林城外的骠骑旅大营门口,每天都会有骑着马背着弓箭的热血少年要求投到世子麾下效力。这些少年大多家中殷实(家里没钱的做工养家还来不及呢!)、识文断字(要不怎么会头脑发热呢?)、还学过几手功夫(要不没投军的胆子),朱高炽略加挑选,将他们编成一个“学兵队”,由自己亲自带领严加训练——他已经将这个百多人的学兵队当成自己将来班底的一部分了。
关外男儿狂放豪迈,塞上红颜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色——朱高炽班师的当天在和林城里巡游了一圈,一路上收到两旁扔来的手绢数百条、首饰几十件、写上了自己闺名和生辰八字的绣球数个——连一旁的“独臂参谋”肖凡也被无辜殃及。
趁着大家都把视线放到朱高炽身上的时候,项凌整顿了自己的线人网,威远堡里大大小小的防御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边境上的平静让内地的商人们感到了巨大的商机:北平产的四轮马车、老旧的大车还有一队队的骆驼和骡马运来了大量的茶叶、丝绸、铁器、咸盐等等草原上急需的货物。再换成大批的马匹、牛羊和皮毛运回内地。一来一回之间的利润高达五成以上——这还是小规模的行脚商们,像陈家李家还有山西雷家这样的大型商号,他们雇上大批的护卫,在居庸关领取路条之后,带着大批的货物深入到北元境内进行交易。他们往往都和北元的一些大部族有关系,能够得到这些部族的庇护,不过这样的行动风险仍然很大,毕竟每个部族的实力和势力范围都是有限的,被打劫和袭击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相比与在边墟里的交易,它的利润也更加客观——可以达到一倍以上。
“车马绵延数里,资财极盛。护卫左右相随,剑拔弩张;马队奔驰前后,趾高气扬。”这是当时一个粗通文墨的蒙古小吏在自己的日记里描写一只深入到应昌城下的商队的文字。
有了源源不断的商队,清湖集和威远堡就像一根节节拔高的竹笋,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商铺、新的商队、新的面孔——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陈李两家之外,清湖集其它的大小商铺就已经达到了四十多家,堡外原本空旷的地面现在密密麻麻的建起了铺子、仓库、客栈和酒馆。高高挑起的幌子、进进出出的车马驮队、放声吆喝的商客、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显示出这里蓬勃的朝气和巨大的商机。
附近村镇不少脑子活络的百姓看到清湖集地繁华景象,也跑来凑热闹——修车的、打铁的、缝补浆洗衣服的、卖小吃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现在的清湖集,已经隐然有了些北疆第一大集镇的派头。
不过,树大招风,财多引贼。虽然朱高炽的“清扫”让边境上大大小小的势力安分了不少,但是要钱不要命的人那朝那代都是很多的。整个六月还没完,光是在威远堡的负责范围之内,被抢劫(求财少伤人的)或是袭击(又要财又杀人的)商队的事件就有六、七起之多。这些案子发生的都很突然,抢劫的人犯数量一般都是二三十人左右,骑着快马抢了就走,连他们是什么人都搞不清楚,更恍论清剿了!虽然多半伤亡都不是太重,但连连发生的抢劫还是吓住了不少人。
虽然那些马贼强盗暂时还没有惹到陈李两家的商队头上,但是作为威远堡的三位管理者之二,陈乔和李家掌柜李松也对这样的局面感到极为头痛——大家都是来赚钱的,可不是来送命的!这几天,找两位掌柜诉苦求援的商人已经让他们不甚其扰了,而且这些人还联合其他商人声称——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们就离开清湖集!
索性项凌刚刚建立起来的线人网还有有些作用的,就在陈乔李松来找项凌诉苦之前,戴忠将一个消息送到了项凌的手里。看过消息的项凌心里放松不少——既然已经找到了罪犯,那么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焦急的在两人在项凌那里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复:再过两天,事情就能够解决了。
这几次的抢劫都是边境上的一个不足五百人的小部落干的——这样的小部落在双方交界的地方不下二十个,因为被其它强大的部落排挤,在没有足够草场放牧的时候他们经常穿行于两国的边境上。这样他们接触商队的机会就要比寻常的蒙古人多的多,而他们又没有内附部落那样的监督和管理,于是一些利欲熏心的蒙古人便悄悄的干起了无本的买卖。
其实这个部落干的还是很隐秘的——抢了就走、不许说话、出手的人也都裹住了头脸叫人难以辨认。只是这一来二去,无本的买卖干的多了,部落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嘴上不严的人,加上戴忠手下的那些个闲人(线人)们这次又难得的超水平发挥了一把——居然找到了用光之后被扔在野外的印着“军粮”字样的口袋。综合了各方面的线索之后,项凌决定趁着这两个部落刚刚转移牧场之后的忙碌时节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有了前面刺探消息成功之后的奖励,戴忠的线人们再一次发挥了不可低估的能量——他们打探到了这次迁徙的大致目标——某个线人找上了部落里的铁匠,用很便宜的价钱卖给他一些和其它马蹄铁有着一定区别的特制马蹄铁。这样,追剿的人马就可以按照马蹄上留下的印记一路跟踪下去。
当项凌带着骑兵营将这个小小的部落纳入视线的时候,这些人对自己的命运还一无所知……
———————————————————————————————————
呵呵——真就是逍遥大哥的那句话:派砖的多起来了,不过我喜欢(^-^)谢谢同志们的金玉良言,;小象写书,你们这样认真的读者就是俺最大的动力!
本象宣布,建于本书N多的漏洞和硬伤,两周之内只要能够指出实实在在的错误的书评本象一律加精!并且酌情置顶。下面一一回答各位的问题:
神大哥,谢谢你的提醒,昨天午夜下了新版本的紫光,果然有这个字,以后燕王就是朱棣而不是朱隸了!
看不下了大哥:
1、主角结婚的时候,北平离湖南太远,时间也有些仓促,而且是纳妾而非正室——古代对纳妾的礼仪可是很随意的,三媒六娉齐全、用八抬大轿正门迎回的有;一顶青衣小轿从偏门抬回家的更多。
2、刀法的问题——老许头死的早,项凌的刀法多半是靠自己练出来的,不正规的地方N多而且年轻人么,爱耍帅,他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没把训练当成实战,在弄花架子摆显而已。
3、征兵的问题——只能说那是为了情节的发展乱说的了——抱歉。
4、这书一开始本象是按照第一人称来写的,“我”就是项凌,后来改成第三人称,有些地方没注意到的就漏下了(主要在39章之前),抱歉。只要大家能找到详细的章节,小象都加精,并且尽快改正。
5、年龄不对——汗!遇到高手了,糗啊!那个——是本象懒惰没去查资料,抱歉,大家就当时某人到来之后的蝴蝶效应好了——这样是不是很不负责任?
还有凯子哥(^-^):本象本来就没想要项凌现在就能够有徐达或是岳飞诸葛亮那样的能力——毕竟每个人都是满满的成长起来的。在本象的设定里,项凌应该是那种能力中上(不比自己的对手强太多——要是差距太大就没看头了)但是能够准确把握战机(运气好),善于使用骑兵,以机动作战见长的将领。也就是说他的胜利不是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取得的,而是依靠事先的准确情报、善战的士兵和突击敌人的弱点来赢得胜利,而不是以堂堂之师,击皇皇之阵,做那种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名将”。
至于大场面,第二卷里最多就是万人左右的会战(主要是项凌的官阶太底),真正的大场面是在第三、第四卷,不过主将也不一定是项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