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著名女作家简奈特·弗兰出生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里。在那个封闭的地域,人们习惯于用一套世俗的标准审人度事,凡是逸出常态的就被认为是不正常而遭到排斥。与村民的强悍相比,简奈特从小就表现得极端怯懦,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出门。在村民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合群的被打入了另册的人。
因此,几乎没有人和她交往。简奈特的父亲是一个魔术师,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在外奔波。早上骑着自行车出门,每天很晚才能回来。听到父亲的脚踏车声,其他三个孩子总是一拥而上,围着父亲纠缠。简奈特却照样躲在屋里一声不吭,久而久之,父亲也觉察到了什么,经常在她面前叹气,担心她日后的遭遇,或者直接就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正常。
当简奈特第一次听到别人说她不正常时,她觉得非常刺耳,可听得多了,她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的了。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很容易就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而她也很想加入进去,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上学之前,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谈的,有的只是叹气或批评。到了学校这个更为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相比,她觉得自己才刚刚开始咿呀学语。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说她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这时,惶恐,烦恼,忧郁一齐向她袭来,她那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不得不住进长期疗养院,默默地接受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
村民们早已淡忘了她,父母也似乎忘记了她的存在,最初他们还千里迢迢来探望她,后来半年也不来一次了。茫然、无聊时,她就找来医院里一些过期的杂志阅读,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些杂志,就索性投稿了。没想到那些在家里、学校、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刊出了。
医院的医生有些尴尬,开始竖起耳朵听她谈话,生怕错过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她的父母觉得意外——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往日的村民也不可置信地发现:这个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简奈特·弗兰敢于突破世俗的偏见和自我的阴影,终于成了当今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
大家都知道,一栋房子要是没有窗户,温暖的太阳就无法照进来,新鲜的空气也不能飘进来。人也是一样,若是心灵被捆绑,就会感到气闷;只有释放心灵,心才能够通达,心灵的视觉才更清晰。
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在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有位太太的先生是知名的企业家,对她百依百顺,以世俗人的眼光看起来,她很享福,物质生活是富裕的,可以说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她仍觉得很苦。看到一个朋友时,哭得很伤心,朋友问她:“你有什么不满意呢?”
她说:“你不知道啊!他对我感情不专,使我痛苦、不满。”
朋友劝她说:“到底你要追求多少感情才满意呢?不要太强求,感情如同一个球,越是硬碰,它跳得愈高愈远。”
她问:“那要如何解决呢?”
朋友回答道:“放宽尺度,你爱的范围太狭窄了,犹如把感情当成一条绳子,缚得他对你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才使你那么痛苦。你应该以柔和的感情来宽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来加在感情上面,否则先生表面又顺又爱,但内心却又烦又畏,也就难怪他会对你有欺骗的行为。你若能把爱扩大到去爱他所爱的人,他一定会感谢你,同时也更珍惜这份感情中的恩情,因为你所给予他的爱是那么地自在。人的感情就像是熔炉,只要你多给他宽大的爱,满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会被它融化……”
这位为情所苦的太太,后来果真做到去爱他所爱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珍惜与自我对话的机会,因为他深深地懂得这样做对未来的人生是多么重要,正是由于他深刻而又持久地与自我对话,才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宗教领袖经常远离人群,回归自我,与心灵对话,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人群,与人分享自我,心灵对话所得到的各种启示。穆罕默德在每一年的斋月期间,都会避隐到希拉山的洞窟里与自我的心灵交流。他们无限扩展了自我的生活空间,成为人类精神的伟大领导者。
人生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遭遇了多大的不幸,而烦恼的根源源于烦恼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当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给心灵松绑,从心理上调适自己,避免烦恼成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