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普诺安蛋白质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海谦博士
安海谦
安海谦,男,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199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生化系。历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医学院药理系博士后研究助理(1999~2000年);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0~2003年);乔治亚医学院研究科学家(2003~2004年);美国密歇根州GlyTag生物制药公司蛋白质设计与生产总监(Director of ProteinDesigp and Production,2004~2006年)。持有两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0余篇。2006年回国成立金普诺安蛋白质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基因重组蛋白质制剂和长效蛋白质药物的研发。
出租车停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门口,一位面相憨厚的中年人从楼门口出来,他就是安海谦,金普诺安蛋白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中关村无数普通创业者中的一员。从当初出国做博士后,到积累了多年在国外做研发的丰富经历,选择回国创业,在安海谦看来,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对于一个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希望再有创新、再有超越的人,接受挑战,甚至是自己主动发起的挑战,也就似乎成了一条注定要走的路。
在中学阶段,安海谦经常去学校期刊阅览室借阅期刊,读书很杂。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将全部精力放在高考上。正是这样的广泛涉猎,培养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并且认识到了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他填的都是生物系,而当时的热门是物理及机械工程系。1983年他考入河北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专业,在当时不允许转专业的情况下,他同时兼修了许多微生物生化专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课程。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系主任李庆余教授很认同他的选择。安海谦在李教授新成立的实验室做助手,接受了初期严格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科研训练。现在他谈起来仍觉得受益匪浅。毕业后,安海谦被分配到承德医学院任教六年,从助教到讲师。后来受到美国CMB基金会的资助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化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修。一年后,准备出国的安海谦已经顺利通过了TOFEL和GRE考试,拿到了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却因为卢圣栋教授的一句话留了下来。当时,卢教授正主持国家“863计划”人心钠素基因工程研究,急需骨干。看到安海谦的好学和很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一年的研究成果,已是学界知名教授的卢圣栋力劝安海谦留下来读自己的博士。就这样,安海谦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加试,从本科直接读了博士,在上学期间他与导师卢圣栋合作,获得一项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发明专利,而他们一起参与的“863”项目,最终被转让给深圳国家生化中心,为单位创收500万元。
博士毕业后,安海谦申请去美国做博士后,当时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药理及治疗因子系杰出教授David Silverman来北京面试学生,他们相谈甚欢。决定去佛罗里达,不仅因为Silverman教授在酶学领域声誉颇高,还因为安海谦认为佛罗里达是个浪漫的地方。出生在河北的安海谦对北方的生活太熟悉了,毕竟佛罗里达的阳光吸引着这个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年轻人。
到了药理及治疗因子系,他们做的课题包括: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包括基因克隆、突变和蛋白质表达;酶的动力学研究;蛋白质结晶的分子结构分析。安海谦发现系里做基因突变沿用着传统方法,不仅周期长,成功率也不高,他大胆提出了创新方案。当时,生化系的合作教授反对做这种尝试,安海谦依然坚信自己是对的,最终他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用新的方法做基因突变,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以前一个月只能做几个基因突变,现在可以做几十个,准确性也没有改变。随后他对蛋白质纯化系统也做了彻底改变。在药理系他还帮助导师建立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培训新人室的博士生,为导师节省了大笔外联研究经费。这个时候,荣军医院的教授看中了安海谦的实干精神和能力,许诺以更好的待遇请他过去。当时做博士后,在佛罗里达州除了两三万美元的年薪外,没有任何保险福利,对方开出的条件是不仅增加年薪,还给他正式职位,这样可由学校代办绿卡,各种福利和保险都有了保障。安海谦自然动心了。没想到,药理及治疗因子系的导师发话了,对方开出什么样的条件,他们也以同样的条件来挽留他,如此盛情之下,安海谦又留下来做了三年的研究。
2003年合同期满,安海谦去了乔治亚医学院,当时医学院新成立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他作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参与了丙肝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课题。这个时候,安海谦的想法已经有了变化。浸淫学术多年,尽管自己做科学家的理想已经实现,他却越来越不甘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局限在实验室里,他更希望能够接触到工业产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被应用到实际中。
在国外生活,安海谦说其实学会最多的一点就是注重实际,沉下来做一些实事,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不是追求热门和外界的追捧。当国内的环境还是大家都争着进为数不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里求得名分时,他已经知道怎么循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走路了。在美国,他看到更多的人尽管追逐实利,却是务实的,很多最出色的学生毕业后去了行业的顶尖公司或自主创业,个性的多样化和选择的自主性得到社会的最大宽容,也造就了社会的创新能力。因此他也想去企业试试,为今后回国创业增加些经验和人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