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杨跃进和她的团队共同创办中航科创,创业的时候,很多人发出质疑的声音,大意就是你们做这个不可能盈利的,不可能有市场。“因为以前在研究所工作,做基础的研究,从来是拿国家的钱,现在做企业,却是从企业、从客户手里拿钱,在众多的同事看来这是不太可能的。”杨这样解释当时来自人们的质疑。而当时最大的困难,还远不止于此,企业对“六西格玛”的不认同,是杨跃进和她的团队所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回忆当年的情景,杨说,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觉得,工作的价值应该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也没有顾虑太多。而且通过在国外工作、学习,发现国外的咨询机构很多,跟企业联系很密切。于是就说服总公司,拿出了一笔钱,成立了这个公司。但是,尽管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杨还是要面临白手起家,因为市场需要开拓,作为一个长期在基础性研究所从事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杨没有过多的谈及当时的困难,她更喜欢谈到这个市场的前景,她表示:现在国内的企业越来越认可我们,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国内最早接受“六西格玛”大概是2001年,杨为了开拓这个市场付出了很多的辛苦。
从事“六西格玛”咨询的企业很多都具有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背景,但是在中航,除了杨以外,团队的核心人员基本上都是国内培养出来的。这形成了中航科创自己的特点,因为国内的环境毕竟不同于美国,国外利用“六西格玛”最成功的是GE公司,但是国内的企业相比GE,无论是规模还是基础,都有很大的不同。本土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对国情、对企业的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