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祖籍江苏昆山,1920年出生于上海,父亲王安仲,一所私立小学的英文教员,后改行中医。6岁的王安在父亲任教的学校读书,天资聪明,喜欢科学家和发明家,以达·芬奇、伽利略和牛顿等人为自己的楷模,梦想有朝一日能有所建树。由于教学中采用美国原版教材教学,王安的英语特好。课余,王安爱好乒乓球、网球,是学校的网球队员,这使他终生受益,有无限的精力与体力。
16岁时,王安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电机工程,主科是通讯系统。他以入学考试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任班主席4年,主科成绩优秀,课余负责编辑一种科学文摘,由于需要大量翻译《大众机械》和《大众科学》等美国出版的英文杂志,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毕业后,留校在工程系任助教。
1941年,王安与8名同班同学一起出发,到内地为中央无线电公司和政府军队设计和制造无线电发射机和收音机。由于日军扩大对华战争,内地道路受阻,他们只能绕道香港,到达桂林,接受新任务,研制一种无线电设备。这时,王安21岁,一家人四散五离,由于父亲去世,兄弟姐妹6人成了孤儿,分别为亲戚收养,王安对贫困有着特殊的伤痛。桂林被日军占领后,王安辗转到重庆,继续研制。
1945年,王安以第2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学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与他同行的其他留学生相继到威斯汀豪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等机构工作。王安没有急于求富,而是作了一次人生独特的选择。
王安的导师是2名杰出的科学家:爱德华·米尔斯与珀西·W·布里奇曼,两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名师出高徒,加上王安聪明、勤奋,仅1年后就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王安不满足,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特别好,物理系系主任查菲博士很高兴地成为他的博士论文咨询导师,还特意安排他一笔研究生奖学金并兼任教学工作,每周10小时的实验室指导,每年获得1000美元的报酬。这样,王安基本不愁日常生活费用,可以集中精力学习。1948年,他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毕业后,王安留在哈佛计算研究所里任研究员,开始了独创性的研究工作,当时美国的小型计算机还没有正式形成产业,王安是计算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一天,研究所的负责人霍华德·艾肯博士挑战式地问王安:“你能找到一个有效办法吗?(指在录下和读出磁存信息时,不转动机械)”王安知道这是一个未破的难题,很兴奋地点点头。接着,他全身心地投入该项目的研究,一个月的废寝忘食,使他发明了磁脉冲控制装置;随后,又发明了磁芯存储器———“磁线记忆圈”。这项发明极大地增强了存储能力,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因此,王安成为小型电脑的奠基人。
在此期间,王安经常参加波士顿及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组织的聚会。在一次聚会上,他遇见了邱文霭,她的英文名字叫洛兰·邱,上海同乡,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正在波士顿韦尔斯学院研究英国文学,研究方向是莎士比亚。聚会中,王安与邱文霭一见如故,越谈越投机,索性用上海话交谈家乡的情况,越谈越亲热。不到1年,两人喜结良缘,定居美国。
不久,王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之后,王安在波士顿南区哥伦比亚大街找到一所简易的办公场所,挂上了“王安实验室研究公司”的招牌,创业资本只有600美元的积蓄,而房租每月是70美元。“我本人就是公司”,这体现了王安创业时的勇气。在生存压力下,他开始了风雨兼程的推销生涯,先收集到全美研究实验室的名单,然后分头寄广告,介绍产品和专门技能,静待佳音。
存储磁蕊的生产,只需要一种合金与一把电烙铁就可以制造出产品,因此,王安将价格定在4美元以图尽快打开销路,解决创业时资本缺乏的困境。然而,3个星期过去了,室内的产品堆积如山,没有一个回音,更没有一份订单,家庭公司处于危难境地,王夫人不免着急起来,王安不断地安慰她:
“不要着急,要有耐心。机会没有,再急也没用。机会来了,挡也挡不住。”
一天,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王安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抓起电话。
“我要2个磁蕊,明天送到好吗?”
“没问题!”王安喜滋滋地回答。
从此,电话订单开始增加,夫妻俩陶醉在喜悦之中,王夫人回忆道:
“哪一天要是接到4个磁蕊的订货,他就会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似的。”然后倒上两杯可乐,大叫:“来,为16美元干杯!”
16美元的财富微不足道,但它是由领先的高科技所创造,从发展观来看,这16美元象征着巨大的财富来源,也许会在16的后面加上无数个零。因此,王安为16美元显得激动异常,这也是在情理之中。随着订单不断增加,王安的家庭公司开始繁忙起来。
创业初期,王安家庭公司的规模不大,能留下了积聚能量的时间与空间,使王安对创业的前途作深刻的思考,这对公司的成长壮大非常有益。他后来对此作过冷静的总结:
“耐心和节制是我经营企业的初创阶段的特点。这种态度在许多方面都是有好处的,甚至在开头几年里,营业额就发展得相当快。但是,发展是从非常小的基础上起步的,所以我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我所需要的知识,以供在下一个阶段管理公司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