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迈克尔·戴尔出生于休斯顿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个经纪人。戴尔从小富有创新精神,有忧有喜。7岁的戴尔对新生事物非常着迷,总想将它搞个一清二楚。他手中有一台计算器,整日爱不释手,不仅会玩出许多新的花样,而且还将它拆开以了解这个神奇的东西,结果受到一顿痛骂。
戴尔8岁时,在小学3年级念书。一天,他在一份杂志底页看到一则广告:“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验,您就可以轻松拿到高中文凭。”一个简单的测验就可以取代9年的学校生活,他真是太高兴了,于是发出一封申请函。测验中心的一位女士来到他的家,发现这个申请人是一个穿着红色小熊浴袍的8岁小男生,认为他在搞恶作剧,不了了之。戴尔确实能异想天开,真心实意地想走捷径。
初中时,戴尔进入数学实验班,成绩优异,经常参加数学竞赛。数学老师对他特别关照,将一台电传打字终端机让戴尔使用,条件是放学后。戴尔非常高兴,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在该机上写程序,输入方程式,得到答案。电脑神奇的功能让他非常兴奋,也让他对电脑结下终身不解之缘。
他家里有一台苹果电脑,当时价格非常昂贵,父母在使用时特别爱惜,戴尔在一旁观察,兴趣盎然。待父母走后,开始动手将它开膛剖肚,七拆八装。父母回来看到这一切,非常气愤,以为电脑毁了。戴尔赶快将电脑重新装好,开机时,父母异口同声地说:“还真行!”戴尔还经常溜出家门,到电脑商店去看新的产品,一有零钱,全花在一家叫无线电屋的电器专卖店,如痴如迷地玩电脑。随后,他开始存钱买电脑。
12岁那年,戴尔喜欢集邮,为了得到买邮票的钱,就到离家两条街远的一家中国餐厅洗碗挣钱。戴尔一边打工,一边集邮,时时刻刻关注有关邮票的报道。戴尔有敏锐的捕捉商机的能力,完全得益于家庭的熏陶。
在他们的家里,处处充满商业气氛,父母经常在餐桌上讨论联邦储备局主席的决定,以及这对经济和对通货膨胀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讨论石油危机的影响,应该投资哪些公司,该买或该卖哪些股票等等话题。戴尔从小受此熏陶,一心想发财致富。
当时休斯顿的经济正值大幅成长的阶段,收藏品的市场非常活跃,邮票市场价格的变化为他初显身手提供了舞台。
拍卖会上,戴尔买了一些廉价邮票,同时也想到,拍卖人肯定赚了一笔不菲的费用,让人家赚钱,不如自己赚钱。他突发奇想,自己办一个拍卖会怎样?想到做到。他说服邻居将邮票委托给他处理,在当时的专业刊物《林氏邮票》杂志上刊登戴尔集邮社的广告,然后制作出12页的目录,寄发出去。通过杂志进行拍卖,戴尔赚了2 000美元,整个社会传为美谈。
戴尔初战告捷,非常兴奋,终身难忘。后来在事业中想起这件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推销商品时,如果没有中间人,利润会更多些。如果有好点子,绝对能赚钱。
16岁时,戴尔为《休斯顿邮报》打工,争取订户。报社要他以电话用户名单为依据,以打电话的方式争取新客户。戴尔作过几次尝试,效果不好,决定另辟蹊径。
他观察到:刚结婚的人和刚搬进新房子的人都喜欢订阅报纸,是有效的客户。如何才能找到这两类人呢?他苦苦思索,得到答案:凡是要结婚的人,必须到地方法院申请结婚证书,提供准确地址,真是方便极了。戴尔雇用了几个高中死党,在休斯顿地区16个县市的地方法院中按图索骥,得到一长串的申请结婚人的姓名和地址,然后分别进行电话联系。
戴尔还认为:能够获得贷款的人也是有经济能力的人,自然是订报的潜在客户。在一些公司的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上,他找到一大串贷款额度最高人的名单,定为高潜力顾客群,分别进行联系。
整个暑假,戴尔四处奔波,不断地给上述人发出信件,附上订阅报纸的资料。开学后,他利用课余和星期天的时间,继续处理收尾工作。结果,他找到数千名订户,一年收入1.8万美元,比教书的老师收入还高。戴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拥有了自己的电脑。
父母当然高兴,夸他是赚钱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