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就像蜡烛燃尽了,熄灭了。
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没有人比牛顿更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毕竟年岁不饶人!
1722年,牛顿已经80岁了,在这年里,他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身体状况也比以前差得多。在朋友的劝说下,他请来了颇有名望的医生。原来牛顿患了当时还没有什么有效治疗方法的膀胱结石,只能暂时尝试用食物疗法来减轻痛苦。不过牛顿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积极地配合家人,每日严格遵照外甥女为他安排的食谱进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精心调养有了成效。1724年8月,有两粒豆大的结石被排了出来。
但好景不长,1725年初,他又染上了肺病及风湿病,牛顿只好再次接受医生和朋友的劝告,移居到肯辛顿休养。
这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最适合静心休养。牛顿在这样恬静悠闲的生活里,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在肯辛顿修养了一阵子后,牛顿的身体渐渐复原了,于是,他又回到了伦敦。
但没几天,难忍的病痛再次袭来,牛顿不得又再次返回肯辛顿。
返回肯辛顿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当医生来看他时,他的病情已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3月15日,疼痛出乎意料地减轻了许多,牛顿感觉稍稍舒服了点。18日早晨,他竟然能坐在床上看报纸了,还和医生聊了很久,精神状态相当好。
但是,就在当天晚上,他变得神志不清了,他虚弱的身体安静地躺在那儿,一动不动。
1727年3月20日凌晨一点一刻,伊萨克·牛顿在睡梦中安然死去,享年85岁。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牛顿留下了那段不朽的警语:
“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时不时发现更光滑的一块卵石,或者更美丽的贝壳,我为此兴奋不已。但是,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浩瀚的真理之海,我的发现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
牛顿的葬礼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皇宫贵族为他哭泣,他们涌上了街头、涌向教堂。
时逢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考察,他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
“我看到英国人悼念牛顿就像悼念一位造福于民的国王。”
“我看到英国的大人物们都争着抬牛顿的灵柩。”
伏尔泰也禁不住虔诚地从牛顿的桂冠上摘下一片叶子,作为永久珍藏的纪念。
牛顿的遗体被葬在西敏寺,那里是英国埋葬有丰功伟绩的英雄的地方。
4年后,一座雄伟的巴罗克式的纪念碑在此处高高耸起。纪念碑上一组浮雕,展现了牛顿不平凡的成就:
“一个拿着三棱镜,一个握着反射式望远镜,第三个则正在用秤来称太阳和九大行星。”
“第四个在火炉旁忙着炼金,还有两个在装新铸的银币。”
最后一幅画是:
“牛顿的胳膊放在他的几部著作上,有两个青年站在他面前,手上托着太阳系图谱和收敛级数的卷轴。”
牛顿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可以说牛顿奉献给人类的,是从真理的海洋中捞取的一粒珍珠,他的发现为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