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30年代,爱迪生家族从遥远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迁徙到了美洲这块新兴的大陆,在新泽西安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约翰·爱迪生站在英军一方,最后导致家族流浪至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安定后不久,老约翰的儿子塞缪尔与苏格兰人南茜结婚。但幸福的生活没长久,塞缪尔又被驱逐出加拿大。
1828年,塞缪尔夫妇二人乘着“草原马车”回到了美国。他们定居在中西部俄亥俄州的米兰小镇上,从此便以经营木材业为生。1847年2月11日,他们最小的孩子出生了,这便是享誉世界的伟大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灰色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亮光,头发稀少、身体孱弱。他的脑袋中老是萌发着各种各样的奇想。
1850年的夏季,3岁的爱迪生独自一人钻进邻居家的仓库内。焦急的父母直到天黑才找到了他,此时的爱迪生正趴在一堆厚厚的草垫上专心地暖孵着身下的一堆新鲜的鸡蛋。通过亲身体验,年幼的爱迪生最终明白了人是不能孵出小鸡的。
幼年时,爱迪生有一次到邻居塞缪尔·温切斯特的碾坊去玩,看到温切斯特正在用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实验。于是,爱迪生也找来了几种化学药品做实验,他希望人吃了之后,会像气球那样飞上天去。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充当了这个倒霉的实验品。可怜的奥茨吃完了爱迪生配置的药水后嘴皮抽搐,几乎昏厥过去。固执的爱迪生却始终坚持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并不是自己的错。由于气球事件,附近孩子们的父母不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爱迪生接近。他被视为了危险人物。
1854年,爱迪生7岁了。由于父亲生意失败,全家离开了这座令他难以忘怀的淳朴小镇,迁至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
幼年的爱迪生与其他的孩子似乎并无两样。所不同的是他从小就显露出了一个天才发明家所特有的好奇心理,同时他更富于幻想。这种没有边际的幻想,在他的少年时代曾为他的父母带来了无数的麻烦与惊吓,然而在爱迪生以后的经历中却为他们赢得了耀眼的荣誉与财富。
搬到新家不久,爱迪生因病魔缠身,致使听力微弱。
8岁半那年,他被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学校的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讲课枯燥无味。缺乏趣味的课程无法提起爱迪生的兴趣。巨大的好奇心以及微弱的听力很快便将他推入了困境。他常常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常人难以想到的问题,结果令老师张口结舌,无以应答。对此,爱迪生的老师恩格尔先生刻薄地评价他是个低能儿。冰冷的话语深深刺伤了爱迪生稚嫩的心灵。没过多久,母亲就被请到了学校,她被告知爱迪生将是一位不再受学校欢迎的学生。心酸的母亲领着孩子走出了校门,她绝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低能儿。
年幼的爱迪生就这样永远地告别了学校。难以想象,一位以自己的深邃智慧巨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人物,竟然仅仅接受过如此短暂的正规教育。
南茜,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母亲,她很清楚孩子们都有着爱玩的天性。于是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母亲的启发式教育使这时的爱迪生对知识充满了无比的渴望。9岁时,他已经能够读懂一些即便是中学生也深感晦涩的书籍。其中最感兴趣的是帕克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厚厚的书籍包罗了那个时代差不多所有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爱迪生展示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从这时起,爱迪生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几乎做完了书中讲述的所有实验。除此之外,休谟的《英国史》、席尔的《世界史》,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的一位巨人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些大部头书籍都成为了少年爱迪生涉猎的对象。《原理》一书教会了爱迪生重视实践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