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武则天呈上一封密报。
这是一个封套,封套密封着。封套上书“皇上亲拆”四个大字,奏章没有署名。因为武则天想看看是何人所奏,未看正文,先看后边。无名,无月日。
武则天开始看正文。
正文甚长,大意是说,皇上春秋已高,一旦皇上千秋万岁(即死去之意),关于后继之事,恐有纷争。虽然已立了太子,武氏诸王定然不服,将会发生即位人之争。在李氏方面,太子及诸王,将以皇上为其母而争立。在武氏方面,将以皇上姓武而争位。届时,剑拔弩张恐生祸乱。而且,传闻武李两族,各蓄武士,各藏祸心,以对方为死敌,有誓不两立之势。武李两家皆皇上亲人,一为子孙,一为侄及孙,双方互斗,无论伤及何方,皆陛下之骨肉。陛下当敢弥祸乱于无形之策,如其事发,悔之晚矣。臣内事关重大,又涉及武李两家之隐私,不敢署名,皇上见谅,云云。
武则天看过,一惊。
这不了得,我还未死,他们竟然要互争继位权了。
接着,她对密报产生了怀疑,真有其事?是否想挑起内乱,而浑水摸鱼?
细想,又不像。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投书者是个大忠臣。可是该怎么办呢?她一时拿不定主意。
有了。
第一步,先了解一下,武李各家是否养了武士?如有其事,再看对策。
她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立刻派人将武三思叫来。
武三思是她的亲侄,是梁王。武家的事,定由他做主了。
武三思来了,武则天没有赐座,即问道:“三思,朕听说你养了一些武士,有这事吗?”她的语气平静,不带感情,但口吻中却是怀疑。
“回禀皇上,侄臣请了几位护院。”
“用意何在?”
“皇上曾多次遇刺客,因而有传言,说将要杀尽武家子孙,不论传言实否,侄臣不能不有所预防。”武三思解释道。
“传言何来?朕为何不知?”
“皇上居深宫,何人敢向皇上禀报街谈巷议之言?”
“你们共养了多少武人?”
“几十人,侄臣诸家及晚一辈,家家都有,具体多少人,侄臣不详。”
“仅仅是为了自卫吗?”
“是的。皇上明鉴,外面传言,将危及武家子孙,养武士不为自卫又有何用?”武三思这后一句话有反问之意,不过武则天没有注意。
武则天在沉思、在忖度,武三思说的是不是实话?关键是养武士有无另外用意?
武三思则在想,皇上还会问什么?他已打定主意,不论皇上怎样问,回答只一句话,养武士为了自卫,别无他意。
武则天没有再问,她边思考边观察武三思的表情。看了一会儿,她从武三思脸上没看见什么异样,就挥手让武三思走了。
武三思走后,她又派人去找相王李旦。
“旦儿,朕听说你们养了些武士,是真的吗?”
“是真的。”
“养武士干什么?”
“当护卫。”
“以前历代诸王,没有什么护卫,只有侍卫校尉,你为什么养武士当护卫?”
“儿臣不能隐瞒皇上。母皇记得当今太子,原庐陵王三哥被劫之事。前不久,儿臣在东宫又被劫持。这两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人在主使,儿臣能不防备吗?儿臣也向母皇建议,东宫王兄处也当增派护卫。不知儿臣说得对不对?”李旦隐瞒了对诸武的怀疑,但说出的理由却与武三思不同。武三思只是说有传言,而李旦却摆出了事实。
武则天虽老了,人却清醒,并未老糊涂。无论武三思还是李旦,全未提武李两家不和之事。武三思无一言批评李氏诸王,李旦没提一个武字。但是,武则天却已看出来,李家与武家有很深的成见,有很大的矛盾。
但是,这矛盾到了什么程度?武则天还猜测不到。
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和解?
决心定了。
武则天召开一个李武两姓的联合大会,凡年满十六岁的全参加。
设宴,二姓共饮。
宴上,一泯恩仇。
宴后,指天誓盟。
武则天更想不到,除了武、李两家,张易之与张昌宗也招来几名武林人物。
二张对这些人非常优待,食山珍,衣锦绣,待如上宾。虽有了武林人相助,但是张昌宗还是念念不忘让张易之请求武则天,让她亲口答应作出决定,让张易之当接班人。
张易之道:“怕很难。”
张昌宗道:“还是试试吧。不成也没啥损失。万一她答应了,咱们张家不但会永远富贵,还可传于万世。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江山也许姓张了。”
又轮到二张当值时,张易之道:“皇上,你千秋万岁之后,这江山该当由我来继承。”他放出了试探的信号。
武则天没有立即回答。她在思考。前些天,狄仁杰等诸臣已说动了她,已打算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还给李家。可是,近几天,武三思等侄及侄孙,已一再要求继承大统,让江山永远属于武家。她已动了点心,江山是该姓李还是姓武,她已拿不定主意了。今天,张易之又提了要继承大统。论起来,各有各的理由。狄仁杰等众臣的意见是李姓当继位,而且还认为母传之子为当然,她也可永享祭祀。可是,三思等的理由也值得考虑,他们姓武啊,与自己是一姓之人,江山永远姓武,亦理所应当。可是,张易之要继位,张易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二十年来,他一直在自己身边,因为有了他,自己的生活也感到快乐,那种快乐与满足是无法形容的,说不出拒绝的话来。那么,这江山到底该给谁?自己终究要找一个满意的接班人。儿子?武三思?张易之?她拿不定主意。可是,又不能永不说话,该怎样回答呢?她想了想,道:“易之,此事不急,朕还要好好想一想,朕要选个适当的人。”
张昌宗与张易之并不知武则天想些什么,但是,总算没有一口拒绝,还是有希望的。
张昌宗以为机会到了,他偷着捅了张易之一下。
张易之立即会意,道:“皇上,把江山交给我吧,我该做你的继承人。”
武则天道:“行!行啊!”
“皇上已说的话就是圣旨。”张易之进一步敲定。
“行!嗯!一言为定,朕不反悔。”武则天道。
“我谢谢皇上了。”张易之这几个字不连贯。
张易之道:“皇上,你已答应由我来继承皇位,应该写下字据,我好当作凭证。否则,你千秋万岁之后,恐有人不服,也防止有人来争。”
武则天并没忘方才的允诺,她不再考虑儿子、侄子了,即道:“我写,天亮后我就写,你放心好了。”
武则天没有食言。天明后,三人起床,梳洗完了。武则天将侍奉梳洗的宫女遣出宫外,在桌前坐下来,提笔写道:“朕安驾之后,帝位由张易之接替。钦此。武则天。”
她写完之后,交给张易之,同时嘱道:“此旨不可让外人知,在朕千秋之前,不许出示外人,恐引起大争大斗。昌宗你也不可外泄此旨内容。待朕晏驾之日,出示此旨,即可于朕灵前继位了。”
“我知道。皇上放心,此等大事,我们不会让外人知道的。”张昌宗道。
张易之道:“我会秘密收藏此旨,不会泄于外人之目。”
“好!你们明白,如此事于此时被外人知晓,那些大臣会聒噪不休,谏章会不断上奏,同时,太子、相王也会不服。三思等人也要争夺,恐对你二人不利。此外,民间、外镇护督、都护等掌兵之人,亦恐不利于朕及你们二人。当朕晏驾之后,出示此旨,生米已成熟饭,太子与相王也好,三思等人也好,再要争已晚,而大臣们及将官们,也只能遵旨听令了。你们明白吗?”
“明白。”张易之道。
张昌宗道:“此乃大事,陛下所虑甚是,我们会小心的。”
武则天帝位传给张易之的遗嘱,只有她和张氏二兄弟知道。太子、相王及武三思等人通通全蒙在鼓里。
大臣们还以为,武则天既立庐陵王为皇太子,继位当无问题,所以再无人提及皇位继承之事。
武则天闲下来,又想起李氏与武氏两家的事来。她打算通过家宴的形式,来解决两家的不和。
日子定下了。武则天发出制书:
“李氏子孙凡十六岁以上诸王,皆赴宴;武氏子孙已封王、郡王者皆赴宴。”
到了既定日期,李家的人来了,武家的人到了。相比之下,武家的人可比李家的人多。
众人到齐后,武则天即驾临宴会厅。
武则天先来段开场白,道:“朕今天特举行一次大型家宴。这样的家宴自朕登位以来,还是第一次。你们可能在想,朕为什么要举行这样一个宴会?朕当告诉你们。”
武则天说到此,扫视了大家一眼,她看大家看着她,全是疑问的目光。
武则天道:“历朝各代,为了争夺皇位,有子弑父,弟弑兄,甚至有王莽篡夺政权等事,此皆不和之故。朕已知,你们在座的李氏诸王与武氏诸王,多有不和。”
武则天又停下来,扫视众人。
众人全低下头。
武则天道:“你们这样做太不应该,朕为此痛心。你们双方,一方为朕之子孙,一方为朕之娘家侄及孙,怎么能不一心为朕呢?为什么钩心斗角?为什么互相仇视?你们是敌人吗?”
武则天又停了一会儿,接道:“不!你们是亲人,是至近的亲人,因为全是朕的亲人。如果你们双方因不和而互斗无论伤了任何一方,伤了哪一个人,全如同伤了朕的肌肤,伤了朕的心。你们想一想,应该如何做?今天,我要在开宴前,各说一下你们的心思,你们是怎么想的?以后,当怎样做?朕就说到此,下面由你们自己发表想法。”
梁王武三思首先站起,道:“皇上好意,臣等明白。想我李武两家,乃至亲至近之人,皇上是臣亲姑母,又是相王之母,在这个情况下,全天下,没有比我们两家再亲的了。请皇上放心,臣三思代表武家所有的人,向皇上保证,绝不与李家各位表兄、表弟、各位表侄有不利之行动。”
相王李旦听了武三思的话,当即起立,道:“皇上好意,儿臣明白。今天见梁王武三思之言,令小王感动,儿臣李旦,在此代表李家子侄,向皇上保证,李家绝不会做出对武家诸位表兄、表弟及表侄们有不利的行为。儿臣此言,对天可表。”
武则天见二人说的话诚恳,似出自肺腑,当下即道:“很好,你们能相亲相爱,朕就放心了,为了纪念这难忘的一天,可写下誓言,各人签名认可。”
众人齐起立,高呼:“愿在皇上面前立誓。”
誓言的大意是,李武两家乃至亲,一为皇上之子孙,一为皇上之侄及孙。今后,两家当多亲近,互相友爱,互相提携,互相照顾,任何一方不许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事,如有违犯,法不容,天不容……
各怀鬼胎的诸王郡王在誓言簿上一一签名毕,复交回太监。太监送到武则天面前。
武则天笑道:“你们已签了名,今天起,即当遵守誓言。誓言由朕保管。宴会后,朕将令弘文馆抄写若干份,每家一份,挂于明显处,日日看,时时看,不许违誓。好了,现在宴会开始,你们在朕面前,也不用拘束,可开怀畅饮,以示胸怀坦荡。”
大家真的无拘无束地吃喝起来。李武两家人互相敬酒劝菜,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