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不断修正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2009年,李开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观念决定行动,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做指导,行动往往是错误的。
在李开复所提到的这个故事中,这位同事后来又回到了公司,在工作岗位上,他又重新迸发出了激情,获得了快乐,也让自己的目标从“赚到足够的钱”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往往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如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存在着错误认识,那么在达到了目标后就会发现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在重新了解自己的前提下重新进行规划,修正自己的目标,并制订相应的策略去完成新的目标。
行动指南
定期检视自己的目标,修正目标。
星期二 人生的蓝图
人生是在画点和画线,当你有兴趣想要去学的时候,就去学习,这就是每一个点,在经历过苹果、微软、Google等重要的点之后,现在的创新工场正是将这些点连起来画出的一条美丽的曲线。
——2009年,李开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有绘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绘画前,首先要打好图画的大致轮廓,然后进行逐步的修饰和加工,让画面丰满起来,最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而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初学者往往犯的错误是,在画画前没有打好草稿,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一开始也可能画得不错,但在越往后就会发现越难以下笔。
人生蓝图的绘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从事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要考虑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之前的工作和之后你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让其成为你人生蓝图的美丽曲线。
行动指南
有目的地审视自己的过去,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星期三 脚踏实地
有理想并追寻理想是好的,但只有先把分内的事做好,才有资格期望更多。如果你是一个理发师,先把客人的头理好,才有资格找客人帮忙。——头发理不好,客人不回来了,以后怎么帮你的忙呢?
如果你是学生,先把书读好,才有资格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基础课没学好,怎么能找到最合适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如果你刚进入职场,那就先把分配给你的工作做好,这样才有资格去考虑晋升与发展。——老板交代的事没做好,怎么会给你晋升的机会呢?
——摘自李开复文章《年轻的理发师》
背景分析
知名度也给李开复带来了麻烦。一次他去理发被年轻的理发师认出,在理发的过程中,理发师一直在向他抱怨自己遇到的问题,希望得到他的建议,但是却忘记把他的头发剪好,他回家后还被太太笑了一番。
许多职场新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好高骛远、三心二意,却抱怨没有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这与职场新人对自身认识不足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看,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但是如果忽视了造成自己种种不如意的原因,甚至将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难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的逻辑是,在抱怨没有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之前,更应该好好检讨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把事情做好。
行动指南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达到规划和发展的统一。
星期四 勇于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挑战常常和机遇一同出现。如果不敢迎接挑战,就会让机遇从身边溜走。
例如,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当时非常吃惊,连忙向老板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摘自《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分析
职业规划可以为职业生涯设立一个目标,让你能够根据这样的规划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但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有的时候更需要在原定规划的基础上挑战更高的目标。
在很多企业看来,“勇于挑战”是员工的一种美德,尤其在台湾企业中往往有一种“用60分的人做80分的事、用80分的人做100分的事”的规则,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帮助员工得到更快、更大程度的成长,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从个人的角度看,当这种挑战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如果能将压力变为动力,有意识地提高自己,让自己达到企业的更高要求,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行动指南
当机会出现时要敢于把握,有难度更要知难而上。
星期五 从行业到就业
你喜欢心理学,那我建议你坚持下去,做和“心理学”有关的工作。
“心理学”不是一个行业。你为了就业,应该多考虑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学心理学的可以做老师、做辅导、做人事方面的工作,甚至还可以做计算机方面的工作(用户界面、可用度测试等)。我想还有很多职业的选择。你应该开始理解这么多工作中哪些是你最向往的,多去学习,多争取经验,包装自己,以便得到好的工作。
——摘自2005年李开复在我学网的答疑
背景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许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都有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具体反映在学习与实践脱节、无法学以致用等。但从李开复的答疑中也可以看出,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们没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缺乏思考未来出路的主动性。
如李开复所举的例子,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往往对应着某一个行业,但是行业并不等于他们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只是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还有待于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实践。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以及与职业的对应关系,应从自己想做的工作出发,把一个行业细分成无数个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理解各种工作之间的优劣,在详细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再反过来从理论学习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提高。
行动指南
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