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多元化思维
这样的一元化的成功,我觉得是未来学生发展的一大阻力。所以我希望能够提倡多元化的成功,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要得第一名,而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平衡的人。
——摘自2004年7月李开复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成功之道》
背景分析
2009年9月,李开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谈及了一本励志书《异类》。在他看来,《异类》采用了另类的方法解读了成功,它告诉读者,成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标准来评价。
一元化的成功观实际上是孩童时代“非黑即白”观念的延续,对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应该像考试一样有特定的评价标准;甚至许多人在成年后仍然会习惯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思考,避免了面对抉择之时内心的挣扎,但这同样是一种自我麻痹,让自己的人生少了很多精彩。“非黑即白”和一元化的成功观念的危害很大,对于年轻人来说,抛弃一元化的成功观,做一个思想丰富的人,做一个平衡的人,会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思考成功的含义,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畅。
行动指南
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学会用多元化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星期二 超越自我
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摘自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为什么就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呢?
——摘自《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分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忽视了客观条件的不同,一味去和别人比个高下,还不如重新审视自己,拿自己的今天和昨天相比。超越自我需要勇气与智慧。李开复曾这样描述他加盟谷歌时想法:“我不会在70岁的时候因为看到谷歌是世界最大的公司,而后悔没有在43岁的时候把写好的E-mail发出去。”虽然这一选择为其带来了许多麻烦,但也使他摆脱了在微软时温吞水一般的状态,重新回到中国接受新的挑战。而从谷歌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同样也是他追求工作的激情、不断突破、超越自我的表现。
人类的发展过程同样也是不断超越的过程。人类正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得以进步的,这使得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超越自我,不仅是个人接近成功的过程,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关键。行动指南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星期三 智商、情商与灵商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更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是否实现了均衡发展。高智商不但代表着有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摘自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
背景分析
成功是多元化的,决定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最重视的是成绩的高低,因而往往偏重于智商的提升,但忽略了情商(EQ)、灵商(SQ)的提升。
美国研究人员曾对影响成功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智力因素仅占20%,其他因素包含社会背景、运气、健康以及被标为情商的一系列个人素质。美国“领导者中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原因往往是“人际关系紧张”,而并非是“计划有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类似地,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李开复也将其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归于情商和灵商。
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融入企业团队中,与他人良好合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做到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均衡发展。
行动指南
知行结合,关注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星期四 成功不是刻意模仿他人
多元化成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去刻意重复别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们重视诚信的价值观,拥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态度,善于用智慧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能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妥善地处理好身边人际和沟通问题。
——摘自《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分析
李开复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长处的人。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时,他经常向同事请教演讲的技巧;在苹果公司时,他也经常向导师请教如何面对不配合自己工作的老员工;等等。与一般人对成功的狭隘理解不同,李开复更看重多元化的成功,这使得他能够根据自己的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取舍,博采众家之长,提高自己的管理沟通能力。
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李开复提到了在微软发生的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一位经理被鲍尔默的演讲方式和魅力所吸引,有一次,这位经理模仿鲍尔默进行“激情十足”的演讲,但听众都以为他只不过是在用模仿鲍尔默的方式制造笑料。毫无疑问,如果李开复只是刻意地模仿自己职场导师的一言一行,他或许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但绝对不会如今天一样出色。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必要完全照走前人的路。成功的模式无法简单地复制,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轻易复制,那这个世界上不就没有失败的例子了吗?对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生搬硬套。事实上,不管是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还是个人,都少有通过模仿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每个人都应在理想的指引下,实现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价值。
行动指南
透过成功故事的表面,看到成功的实质,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成功之路。
星期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摘自《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分析
李开复11岁就到美国留学了,由于远离家乡、语言不通,年少的他对陌生的环境颇感不适。但由于在一次数学课上对“七分之一等于多少”的回答,李开复被老师们认为是个“数学天才”,他找到了自信,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展示出自己的天赋。
一千多年前,李白在《将进酒》中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指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成了人们自我肯定和鼓励他人的名言。
相比之下,李开复所提到的这位中国家长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上反而还不如美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和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它往往出乎人的预期,关键是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展示自己最独特的一面。
行动指南
肯定自己的长处,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