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表达技巧可以培养
培养表达的技巧——多练习和对方目光接触,这会让你慢慢不那么胆怯,在别人眼里显得更有自信。讲话时少用那些拖泥带水的词,例如:也许、可能、会不会、如果、听说,等等;多用那些有魄力的词,例如:我认为、我希望、我要求,等等。
——摘自李开复2008年12月博文《缺乏主见,不善于思考该怎么办》
背景分析
李开复的这一建议来自于他刚进入苹果时的一次沟通训练培训。一些与他素不相识的资深员工在观察了几个小时后给了他下了这样的评语:“眼神东张西望,给人一种没有自信的感觉;常用‘可能、也许、有没有、大概’等词,给人没有魄力的感觉;发言后如果没有人理睬,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总是同意别人的看法,或是与人妥协;不同意别人的时候也不发言,甚至当别人的发言充满无稽之谈时也不愿纠正。”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人的态度的表现。当一个人用不确定的词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自信的心态;相反,如果多采用一些有肯定意味、有魄力的词,在说出这样的词的同时会得到正面的心理暗示,进而增强自信心,久而久之,不仅会在别人眼里显得更有自信,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变得更好。
行动指南
重视他人的意见,总结交流效果,学习表达技巧。
星期二 合理利用和表达信息
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
——摘自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背景分析
《货币战争》的开篇中的故事凸显了信息的重要性:1815年,当拿破仑和威灵顿勋爵在滑铁卢展开大战的战果还没有传到英国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抢先一步获知了战争的结果,并利用信息优势在伦敦抛售和购买英国国债,在这一天,罗斯柴尔德家族狂赚了20倍的金钱,甚至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然而,随着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像一百多年前那样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取利益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在信息的获取上,每个人几乎都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因此,在信息社会中,拥有信息的数量已经不再是一种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对职场人来说,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让这种能力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
行动指南
增强理解信息的能力,让信息为己所用。
星期三 真诚沟通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中,直截了当地沟通。21世纪的步伐非常快,如果犯了错还不知道,后果会非常严重。在企业的内部沟通中,如果什么事都要打太极拳、猜测别人的想法,不直接沟通的话,那么,整个公司就会丧失效率,并最终走向失败。
——摘自李开复文章《21世纪的领导力》
背景分析
在李开复来到中国工作之前,他曾自信地认为,他熟悉东方和西方的企业文化,来到中国之后会在这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但是在真正来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李开复发现,自己还是过于自信了。尤其在沟通上,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新成员们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这也与李开复的设想相去甚远。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在欧美企业中已经成为了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由于大家的成长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很多时候,员工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也给研究院营造团队工作的氛围造成了困扰。为解决这种现状,李开复召开了一次名为“如何对老板说不”的会议,通过这次沟通,小组的沟通状况开始好转,也开始形成了有话直说的良好氛围。
行动指南
用自己的真诚构建真诚沟通的氛围。
星期四 直接沟通的最有效方式
直接沟通时,不要谈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把责任都全部放到对方身上。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应该是采取比较感性的方法,对他讲出自己的感受。
——摘自《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分析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在组织成员间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和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利于解决问题,实现整体目标。当然,这种整体目标一定要对企业乃至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因此,即使是直接沟通,也需要讲究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者直接指责对方的错误,是沟通的大忌。直接沟通一般通过面对面或打电话等方式进行,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但比较容易受个人情绪、职位、口才等因素的影响。
李开复的建议是,在直接沟通中,双方应本着真诚、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不纠缠于具体的错误和责任,营造一个公平、舒适的沟通氛围,引导对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一来,沟通双方就容易求同存异,既不失原则,也不失灵活。
行动指南
以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作为直接沟通的最高原则。
星期五 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对埃里克说:我们做的这个东西(音乐搜索)是技术的创新,可以如何如何搜索音乐,但是先要买到音乐授权,这样需要花多少钱,你可不可以支持下这个项目?
——2009年7月,李开复接受《东方企业家》杂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背景分析
在推出音乐搜索的过程中,李开复与谷歌总部的反复沟通只是李开复架起谷歌中国与总部沟通桥梁的一个缩影。在推出符合中国政策的Google。cn时,李开复也曾多次飞往总部,接受各个部门同事的询问;2006年,他至少回到美国总部10次,前后加起来约50天,做过不少于5次公开演说。有知情人士感叹道,在谷歌的四年,为实现谷歌的本土化,李开复花在和总部沟通上的时间绝对要占据工作时间的一半。
在谷歌中国,李开复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他既要经受总部的考验,又要管理下属。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若能充分发挥沟通能力,成为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无疑会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和竞争力。
行动指南
不仅要向对方传递信息,还要为对方提供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