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过程中,使用者不是在真空中创新。任何使用者都必须在某种机构中进行开发或导入创新。例如,家庭便是一种机构,父母会管教子女在家里不可以将音响开得太大声。学校也是一种机构,学校会要求学生要将大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教育体制是更大的机构,规范所有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企业也是一种机构,企业会以文化引导员工的价值观,以规定来管理员工的生产活动,以惯例来规范员工的互动模式。社会更是一种机构,社会中有些女性不可以在外抛头露脸,有些却可以在职场扬眉吐气。
机构是脉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项新政策的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宰制着其运行的方式。例如,学校要推行一项新的教学方案,背后会有教育主管部门这类机构的制约。机构的“规范”通常是长期的。机构会左右使用者的思维,会规范使用者的行动。机构有稳定社会的力量,让组织可以循规蹈矩地运作。但是,机构也会制约使用者,让创新者缺乏资源,捉襟见肘。某种程度上,创新其实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指出机构中不合理的思维或做法。但是,当创新超出机构可以容忍的程度时,机构便会限制创新,维护机构所希望的秩序。
所以,在其中的成员会逐渐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之后形成习俗而不自知。成员的心智认知也就僵固了。这也是为什么好的创新不见得会被使用者接受,因为使用者的心可能已被机构制约,顽固到无法接受新的事物。这些脉络不管是来自历史、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等方面,往往都不易被使用者察觉。找出这些脉络,我们就可以在制约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就可以找到创新的灵感。
完美的科技,放入矛盾的脉络中,不是被弃之不用,就是用了以后产生更多不好的效果,危害组织与社会。第十、十一章以两个故事说明机构如何扼杀创新,并且讨论如何以创意来回应机构的制约。重点是,遇到机构时,千万别对抗,要回应,而且要以巧思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