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士 俞聪
龙宫瀑布
灵源一派与天通,破壑悬崖喷石流。
千古山溪钟秀奕,银帘高挂水晶宫。
金宪关西 马应祥
岩生奇迹自洪蒙,涌出飞泉挂玉虹,
万丈高从天上落,一条直与海中通。
团团坠雪翻空白,点点飞花溅日红,
端是地灵成胜概,银河倒泻下龙宫。
处士 俞聪
硖石潮音
苍崖落照映芳林,万壑清声绕碧岑,
迹胜钱塘无涌缩,势奔砂石没升沉。
春潮岩籁随风响,月夜泉波带雨吟,
曲曲盘环成律调,此中哪得共知音。
处士 俞聪
欹危剑峡当周道,寂灭僧家倚石栏,
鼎篆氤氲花在雾,经声断续夜将阑。
急如汐上轻风度,缓似波回细雨滩,
独坐仙搓望瀛海,已凝身世在潮端。
“十咏”是描写俞源自然景观、耕读文化的生动诗篇,其中有芳草绿林、桃红柳绿、阡陌嘉禾、成群牛羊的逼真描写,也有夜归牧唱、松楼笛韵、村舍书声的生动再现。这些充满田园韵味的诗篇大多是明朝前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俞缪所作。俞缪行衡九,字世宝,雅薄功名,寄身空谷,善吟咏,专心医道,康济斯民,著有《杏林捷径》。
下面为“十咏”诗摘:
金屏红旭
巨灵擘出黄金嶂,葺芨摩空势雄壮,
依稀图画谁能摹,仿佛帏屏人莫状。
侵晨绝顶金鸟升,莹色红光相映明。
浓霭须臾烛天照,中藏丹凤朝阳鸣。
福建莆田举人 彭昆
红日竞从海峤腾,重重瑞气霭金屏,
景添晓色山川胜,千古钟英此地灵。
逸士 俞缪
锦石彩云
峻岩一片娲皇石,五色云蒙耀金壁,
苍茫映日数十重,杳霭浮空几千尺。
有时焕烂迷楚台,有时变化从龙来,
大布甘霖遍天下,依然石上红销堆。
散成文锦自天机,曲岛苍茫接翠微,
五色呈祥光炬赫,支峰触石更依依。
俞缪
马洞桃花
古洞鸿淳旧凿开,落花流水认天台,
无情红艳年年盛,却是刘郎去后栽。
俞缪
虹桥柳色
虹桥春色东西度,杨柳平川一望新,
弱态不禁疏雨醉,柔枝轻染暮烟匀。
影垂清昼移朱户,翠倚东风拂画轮。
袅袅偏临行别道,离人错认古园春。
漏泄春光有柳条,回临村野傍溪桥,
轻盈袅袅多娇态,只为时沾雨露饶。
俞缪
东亩嘉禾
甫田释释皆优沃,一望东阡造化该,
实颖宋苗何事揠,展苞程谷不须培。
芄芄瑞霭云连密,栗栗春丸霜醉堆,
鲤艾纷烦劳任负,不妨狼戾满尘埃。
南城知州 陶清
山居古畔郊原空,黛色萋迷南浦共,
王孙次日憩醉魂,灵运当年入清梦。
堪嗟秋景笼夕阳,离人一望情怀伤,
争似庭前生意足,不令除却长芬芳。
给事 吴仕韦
西塘芳草
芳草和烟暖更青,融和天气日初晴,
西塘诗客梦方断,落笔吟成风雨惊。
逸士俞缪
松楼笛韵
月移松影闲楼角,醉弄梅花和柳枝,
急切冷穿山石裂,飘扬晴遏海云移。
端来宫律含清调,怪甚鱼龙舞绿漪,
曲罢横眠天地窄,悠悠豪思敌桓伊。
俞缪
月照高楼十二层,谁吹玉笛暗飞声,
怕传岭外梅花曲,散人秋空韵转清。
逸士俞缪
竹坡书声
天际一区扬子居,云乃奕世业儒书,
晴檐不俗篱竿影,月夜可人心镜虚。
半壁灯光扃蓬户,五常文训说蘧庐,
客来不必问农圃,年小行将上玉除。
逸士俞缪
拂云万玉新雨晴,纤纤不染娟娟清,
风摇碧柯响萧瑟,月笼翠羽生光明。
凤雏孤栖夜深泣,龙身欲化春来鸣,
堪笑相传作诗者,常云竹坡闻书声。
逸士俞缪
月照高楼十二层,谁吹玉笛暗飞声,
怕传岭外梅花曲,散人秋空韵转清。
逸士俞缪
风门牧唱
石门赢得好风吹,牧子喧呼跨倒骑,
一曲新腔只自许,数声古韵少人知。
淡烟芳草春浓后,残雨横云落照时,
醉卧归来音不尽,悠悠更与水山期。
东越参议诸谏
长松影里叩柴扉,落日儿童唱大堤,
一曲升平人尽乐,不妨游衍莫忘归。
逸士俞缪
雪里樵归
芒履支藤上翠微,玉英破腊晓霏霏,
云山冻合东西路,樵谷人归望已迷。
逸士俞缪
按:金屏红旭是写村东金屏山,在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的一派生动美好的景色。锦石彩云是诗人对层峰日照后变化无穷景观的描写。马洞桃花是指一处遇春而盛开的桃园,美如天台,红艳长盛,由于记载不全,现已无法考证其具体位置。虹桥是指村南利涉桥,该桥是元末五世祖俞涞所建,现保存完好。作者看见小桥旁垂柳依依,从而赋诗——虹桥柳色。东亩嘉禾与西塘芳草,描写的都是农村常见的农田和水塘,自然景象。以上松楼笛韵、竹坡书声、风门牧唱、雪里樵归都是俞源亦农亦文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松楼是指俞善护,号皆山的皆山楼。竹坡书声是指善麟号竹坡的书屋,每当夜晚,松楼就发出悠扬的笛声,书屋则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樵夫与牧童收工也哼着小曲欢乐而归。这是嗣孙布衣诗人俞缪目睹耳听的写照。
四、银发寿星
俞源自古出寿星。清《宣平县志》载:“俞源历史久远,人丁兴旺,人称‘长寿村’”。同治《俞源俞氏宗谱》卷一《沐恩录》中记载:俞氏族人多有高寿之人,其中有不少人以高寿而获得了当时朝廷的恩赐。如“寿宰”栏中就有13人,其中俞朗等三人为70岁以上,俞遵等七人为80岁以上,俞纲等三人为90岁以上;“皇恩钦赐”栏中,70岁以上老人有俞奕元等31人,80岁以上有俞周发等6人,90岁以上有俞从妫。
按照封建家庭的惯例,宗谱只选载有光宗耀祖事迹的男性,而女性人口的寿命往往比男性高。俞源在当时社会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都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却以高寿人口众多而成为名闻宣邑的长寿村。《浙江省名村志》在记述俞源为长寿村的同时,涉及了高寿之因:“由于环境幽雅,生活安定,俞源已成为‘长寿村’。村民俞道奇高寿百岁,俞道奇是俞涞的孙子,生活在明代初期。可见,俞源自明代以来就多出高寿之人。1992年底,俞源村60岁以上老人有33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人33人,90岁以上3人。”2005年末,俞源村总人口2010人,60岁以上的有336人,占总人口的16.7%。据有关研究资料,浙江全省的这个比例是13.2%。
史籍记载和现实调查的结果,充分说明了俞源村人的生命质量水平。人们的兴趣当然不会停留在一个村的高寿状态上,而是关注其高寿的原因。作为人口调查文献的《浙江省名村志》,认为是“环境幽雅、生活安定”的缘故。的确,俞源这座江南古村落山环水绕,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幽静雅致,当属一流的山乡人居环境;俞源历史上虽有数次外敌入侵,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但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安稳生活,总体上可称在平稳安逸中休养生息。所有这些,对于村民的健康长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如果深入考察俞源村成为古今长寿村的原因,除了良好的天然生存空间和较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外,地域人文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有意识地改造与善化生存环境、延续平和淡泊的家族处世思想、祥和儒雅的人文环境,对于村人的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因素。
古俞源两溪相汇,居高临下,直冲地势低下的村庄;村北水口溪水一泻而出,无遮无挡;族人旺发,木屋密集,村中缺少足够的消防用水??这些都是易招致天灾人祸、灾荒频仍之处。正如当地民谣所说:“俞源俞源,天晴七日断水源,落雨七日好乘船。”俞源祖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人为举措去善化、弥补“美中不足”。汇水区域的山头和村口,都植上树木并以严厉族规管护,改造村口溪道流向,村中挖设七星塘、七星井等等,以古代生态文化思想改善了人居环境。至于“太极星象”同俞源村人生活的关系,其神秘文化则仍扑朔迷离,有待探解其中的奥妙与神奇。或许,其神秘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居生态环境科学。
“太极星象”之谜一时难以捉摸,而********的人生处世观和儒雅的耕读生活历程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文环境,始创于始祖。清道光年间续撰的俞氏家谱记述:“贾子曰,贪夫徇利,烈士徇名。史公曰,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然则名利关头真能看破者,鲜矣。乃若俞氏之先则不然??”始祖俞德“正际可之仕,足以展厥平生”的时候,却“不汲汲于是,而雅爱山水之奇”,辞去官职,在俞源安过田园耕读生活。让俞德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种生活理念在他之后的六七百年绵延传续。同时,这种家庭精神还造就了一个村落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俞氏聚居地,造就了一个“月可钓兮云可耕”、“村夫日犁夜吟诗”(10)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人,怎会不长寿呢?
总之,俞源村基址规划讲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众多,山水胜景的自然美与古建、文物所显示的人文美有机结合,形成了古村落所特有的风格。
第四节 古村落与刘伯温
浙江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特别是宋室南迁后,浙江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发展进入空前的鼎盛期,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多若繁星。诸葛亮式的人物刘伯温,就是星空中特别耀眼的明星之一。
一个地方如果同历史名人有了关联,这里便会留下一些令人感叹的陈迹。俞氏族谱记载了刘伯温这位历史名人在俞源的足迹,也展现了作为平民能与权贵结为“布衣之交”的骄傲。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俞氏族谱》后序载:“嗣是隐其德,不仕者三叶,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太史宋公濂,苏公伯衡,志其墓,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盖以有以知其志之所在者耳。然四子诸孙各谙文墨,善吟咏,接贤豪,行高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与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自此门户翘然,向大甲郡邑云??”《宣平县志》也有记载:俞道坚与元末明初江南四才子刘基、宋濂、章溢、苏平仲“交游不倦”。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元末进士,在天象、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有很高造诣,辅助朱元璋创立明朝,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明正德年间追赠为太师,谥文成。相传,刘伯温是俞涞在处州读书时的同窗好友,他从处州(丽水)北上婺州(金华)、杭州从政,俞源是陆路的必经之地,且俞源风光宜人,有老友居住,故常路过并逗留于此。
元末国家****时,山寇肆行,处州守将石末宜孙用刘基计谋,让他动员好友组织民军自保地方。俞涞出资组织民兵出色卫邑,石末宜孙依照刘基建议,赠“义民万户”匾给俞涞。接着,龙泉章溢、丽水叶琛和胡琛也纷纷行动,组建民军自卫家乡。元至正十八年(1358),刘基因平乱有功,升为“行省郎中”,连升四级至五品官。但是,到年底,因被指斥对方国珍抗乱不力,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处于劣势,被夺去军权,降回原来的官级,仍任儒学副提举之职,刘基愤而弃官。
在除夕前回归青田路过俞源时,刘基以十分敬慕的心情为前一年去世的好友俞涞写了一篇像赞:“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11)像赞即赞词。过去较为富有的人家,年届四五十岁时,请人为自己画像,并请有一定身份的人题写像赞,留为纪念。其赞词,大多为溢美之词。而刘基在官场失意、心情郁闷的情况下,为已故文友而写,像赞内容就别有意味了。当他面对俞涞遗像时,十分羡慕他像渊明之流一样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赞赏他淡泊名利、隐德不仕的高尚品质,是“五柳先生”式的人物。刘基辞别俞涞家人,回到青田故里,便发愤著作,写出了著名的《郁离子》。
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因朱元璋三次派使者到青田邀请他而感动,终于同宋濂、章溢、叶琛一起出山,成为朱元璋的随身参谋。此时,刘基“首陈大义”,上言朱元璋,招抚俞源的民兵武装,出示了招抚榜文,“仍俾保障”,继续自卫家乡。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刘基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仍念及俞涞的为人与功绩,又上言推荐,擢取俞涞孙俞继祖担任“锦衣卫镇抚”的要职,俞继祖自然十分争气,“居官奉职,循理不亢不阿”。(12)
据传,俞源村落的太极星像布局,是按照刘基的设计营造的。《明史·刘基传》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在研究军事的同时悉心探研天文地理,写了很多专著。仅在《明史·艺文志》中,他的天文地理著作就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观像玩古》10卷,《天文秘略》1卷,《地理漫兴》3卷,还有风水专著《金缕子》。他在任太史令时编写的4卷《洪武戊申大统历》,比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格里哥里历要早2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在整个明朝使用,长达277年,可见其造诣之深。
其实,刘基是否设计过俞源的太极星象布局,大可不必考证个水落石出。中国是一个对虚无缥缈的美丽传说能津津乐道的大家族,存此一说,足可丰富后人的话语。或许是受刘基的影响,俞源精通天文地理者也大有人在,如俞逸、俞札、俞廷胪等。官任瓯永嘉司训的俞廷胪,能“仰观天文,知其要,而识其略,即卦数微艺屡卜而屡验者,此固博学者之所兼长也。故远虽不逮,周代尚父,近实可效法伯温先生”。(13)如此,俞涞后孙学刘基之术,营造太极星象村落,也不是没有可能。总之,刘伯温与俞涞的同窗之情,得到了多方面的演绎,留下了不朽的故事。正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界权威陈桥驿在《游俞源随感》中所说:昔年曾读《郁离子》,凿凿能言天下事;今日得来俞源村,处处皆可见刘氏。
前述刘伯温给俞涞的像赞出自于清同治乙丑重修的《俞氏宗谱》,宗谱载,像赞时间为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写成。显然这篇短文有疑点需要诠释。
众所周知,刘基死于洪武八年(1375),而作文的时间为洪武十一年(1378)。显然有两种可能,一是后人将时间记错了,二是该文系伪作。从刘基与********的交往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较大。
那么,这篇短文究竟是哪一年所作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基的生活轨迹,或许能够得到些启发。
《明史》赞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又称誉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公濂并为一代之宗”。他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23岁时举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及总管府判等职,后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青田山中。这是刘基一生中第一次辞官归隐。直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朱元璋征召,离家投入应天朱元璋军中参与机要,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为开国功臣之一。后来,在以他为首的浙东豪绅集团与淮西集团之间邀宠争权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因而长期郁积填膺,忧愤莫解,于洪武四年(1371)辞官,这是刘基人生中第二次辞官归隐。洪武八年(1375)十月病死于故里青田。
俞涞死于公元1357年,次年即1358年是刘基第一次弃官归隐青田的时间。从时间上分析,那首“赞美诗”即是刘基回青田路过俞源时所作,应该是公元1358年的冬天。刘基刚刚被夺去兵权,踩着冬天的积雪,心情孤寂而沉重,当他闻说了俞涞不授义民万户之表而宁为布衣的事迹之后,心里激荡起一股暖流,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自然而然地把刚刚仙逝的俞处士看成为渊明之流了,“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俞涞之子)之与我言乎”。很显然,刘基在俞涞的画像前发出了急切想与之对话的祈求,从而发出了“吾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的感叹。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应是1358年所作。
从俞氏家谱有关刘伯温的记载来看,具体有四件事与刘伯温有关:(1)为俞涞子孙排辈,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个字。(2)至正十八年(1358),刘伯温从杭州辞官归故里,经俞源时俞涞已故。他对着画像致哀感叹,作了一篇《像赞》悼念。词中把俞涞淡泊名利、隐逸不仕的高尚品质,喻为五柳先生式的人物。不过这篇《像赞》署的时间是洪武十一年,刘伯温卒于洪武八年,对此有人考证,认为可能作者当时作文未署日期,以后辑编宗谱发现,大概不谙史实的缘故,添加上去的笔误。但考证作文的时间,又持有二种意见,一认为应是至正十八年,二认为应是洪武四年,虽观点不一,但对《像赞》的存在,都是认同的。(3)至正二十年(1360),刘伯温被朱元璋征召以后,曾上言招抚原俞涞组织的武装,出示过招抚榜文,但俞涞的四个儿子婉言谢绝,宁终韦布。(4)吴元年(1364),刘伯温念及俞涞的功绩,又上言朝廷,结果朝廷擢其孙俞继祖为锦衣卫镇抚。
俞涞故后,宋濂、苏伯衡还为俞源先贤撰文留墨。洪武八年(1375),宋濂为俞涞撰《墓志》,此墓志已散失。同年,苏伯衡为俞涞祠作《孝思庵记》。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又为俞涞次子善麟作《竹坡俞处士墓志铭》,永乐初年又为俞涞第四子善护作《皆山楼记》,以后又为善麟的长子文固作《静学斋记》和《江山息兴图卷序》,为善护四子胜安、胜宗、胜密、胜窦作《崇本堂记》。苏伯衡的六篇文作都尚存世,他留墨俞源最多。苏伯衡,字平仲,据说是苏东坡的第十一代孙,以后也被朱元璋征召,不过时间比宋濂、章溢晚了一些。由于名人效应,早在元末明初时期俞源就名盛一时。
如此看来,刘基与俞涞之交实在是君子之交,刘基对俞涞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因而就有了刘基与俞源村的这么一段美妙绝伦的“姻缘”,也就有了前文的那首“赞美诗”,因而也就为演绎刘基设计太极七星井、巨形太极图提供了一线依稀可寻的线索。
1998年7月31日,武义县旅游局、武义县俞源乡政府、乡旅游办、俞源村代表等一行七人,为研究发掘明初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刘基的文化遗产,慕名来到刘基故里——文成县南田镇考察。晚8时,在南田伯温宾馆召开座谈会,参加的人员有文成县旅游局长王明灿,办公室主任赵文峰,秘书邱珍钱,南田镇副镇长程良培,及镇旅游办主任刘化隅和省文保单位刘基庙墓管委会、伯温图书馆刘宝怀、刘化稿、刘允宽、刘一侠、刘持久、赵松镇、刘亦真等人。根据武义县提供的有关资料,按照文成县南田镇对刘伯温的探索研究和上辈流传的民间故事,刘伯温在元末三次罢官,几经贬抑。元至正八年(1348),刘伯温再次愤而弃官,归隐南田山中著《郁离子》二卷,以抒救民治国的胸怀。此时他来往金华、处州,与宣平同窗故旧俞涞交往笃厚。据上辈流传刘伯温的轶事故事,说刘伯温在宣平一带,根据天文地理,设计了“太极村”,以待太平盛世之时,举徙家居。后因朱元璋礼聘,运筹帷幄,东征西伐,屡建奇勋,佐朱元璋“一统帝业”。但佐成帝业后,刘基深感与朱元璋“共患难易,共安乐难”,急流勇退,洪武四年(1372)以病告老还乡,隐居茅屋陋室,绝无居功自傲的韬迹。尽管这样,还受到奸相的诬告陷害。所以,刘基之“拯世救民”、“重整乾坤”的抱负,在刘基的文集、诗歌集中可见。“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刘基通过设计“太极村”的构想,以“重整乾坤”,寄托自己一生无法施展的“拯世救民”的伟大抱负。座谈会上,刘基这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大家畅谈,证据可信。现已整理成文字,编在即将出版的刘伯温民间故事集中。
注释专栏2-2
一、刘伯温设计俞源村考
刘基为俞源设计“太极星象村”,至今历六百余年,累遭兵燹,烧杀掳掠,详载荡然无存。为使俞氏祖传古事可信,特从县志、宗谱、传记、明史、古代遗物中查证,并向学者请教、考察,搜集到有关论证资料,以供参考。
(一)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现文成县)人,元后期进士。刘基在当时也可称第一流的天文学家。古代天文往往与象纬、风水等相连,关于刘基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传说也就特别多,主要讲他未卜先知的本领(《刘伯温全传》326页)。
(二)俞刘:俞涞,字巨川,号二泉。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次子善麟二十岁(苏平仲撰文墓志),俞涞应四十余岁。而至正二十年,刘基五十岁受聘为朱元璋的先生(《刘伯温全传》),二人年龄相仿,少年时同在处州府治丽水学习(《刘基年鉴·十四岁丽水郡庠读书》),同窗攻读成友,情义亲密。
(三)制图:元至元六年(1340),刘基三十岁,构思敏捷,精力充沛,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是年秋,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全传》)。至冬到俞源访友,钟情俞源山水,运用自己的天文学识,帮助俞涞看风水,按天象设计“太极星象村”,制图施工,以消灾致富。
(四)布衣交:“处士涞者??然四子诸孙各识文墨,善吟咏,接贤豪、行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与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宗谱·明万历吴从周序》)
(五)题词:俞涞至正十七年逝世后,后刘基还乡,又路过俞源,为俞涞画像题词:“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俞氏宗谱》)
(六)交游:俞道坚(俞涞长孙),宇文固,居俞源,好学有文,隐德不跃,与刘公伯温、宋公景濂、苏公平仲交游不倦(《宣平县志》)。
(七)举荐:刘公基以处士(俞涞)保障之功、高尚之志上言,吴元年擢其孙俞继祖,为太祖锦衣卫镇抚(《宣平县志》)。
(八)排辈:刘基还乡,路过俞源,不但为俞涞题像赞,同时为俞涞四个儿子筹建孝思庵(即宗祠),排辈行第(《俞氏宗谱》)。
(九)七星:俞源星罗棋布七星塘,传说为刘国师设计监造。从文字记载及古塘调查,自村头至村尾呈现北斗七星排列七口古塘确实是刘基杰作。刘基为俞姓行第首取十字:“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俞氏宗谱》),从中可以看出北斗七星塘的重要性。天权塘的“权”,代表北斗星的斗,玉衡塘的“衡”,代表北斗星的柄。只要北斗七星塘存在,俞姓就福寿昌(福:家富,寿:命长,昌:丁财两旺)。从中不难看出七星塘的命名与俞姓行第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十)翻版:刘基武阳故里,屋前有小盘地农田,散落七个石墩。据当地传说,天上落下七颗星,就生了刘基,故名为“七星陨”。等到刘基长大成人,按天书将村口改成S形,设为太极图。俞源太极星象村是刘基武阳故里的翻版(参考《武义县赴武阳刘基故里考察报告》)。
(十一)九龙抢珠:刘基告老还乡,自选坟地,坐落九龙山,山像九龙抢珠。而俞源自古也有“九龙耕云”景观,当地亦称九龙山,村民亦称“九龙抢珠”。据当地人传说,刘基晚年一直念念不忘九龙山(参考《武义县赴武阳刘基故里考察报告》)。
(十二)传说:刘基二十至二十二代孙的九位老人,在座谈时谈一件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件事,说上祖(刘基)曾在宣平一带设计太极村,准备在太平时节全家迁居。后因辅佐朱元璋累功,加之后来见朱“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勇退避祸,隐居武阳深山,终于未能成行。(《文成县南田镇座谈纪要》)
(十三)壁画:俞源古建筑壁画中,现存反映刘基设计太极星象村图的有三幅。分别是:明末修建的真南屋,清嘉庆初年的谷仓楼嘉庆后期的金屏楼。1998年11月29日,浙江大学历史系几位教授到俞源考察后认为:距今约三百年的连环壁画,印证俞源太极星象村设计师是刘伯温(1998年12月1日《金华日报》报道)。
(十三)楹联:俞涞小儿善护,元末在俞源西山兴建皆山楼。刘基好友、著名文人苏平仲撰文《皆山楼记》,淋漓尽致描述俞源无限自然风光,后被集进《四库全书》。刘基亦在皆山楼观景,作抒情写意楹联:“六峰不墨千年画,双涧无弦万古琴。”高度概括俞源天然美景(俞涞裔孙清藩献稿)。
(十四)情深:俞刘情谊代代传。俞涞第七代孙——江西宜黄县令俞世美(号苏溪),明隆庆二年觐京,与刘基后裔诚意伯(世袭)刘世延在京都相遇,一见如故,胜似兄弟。刘赠诗《送苏溪俞乡丈尹宜黄》:“颂声蜚泽国,剑气薄星躔。伫候双凫舄,何时觐日边。”(《俞氏宗谱》)意为:上祖交好众周知,事过境迁星象在。二人站立交谈良久不知倦,何时再重逢。可见一往情深。
(十五)太极图:俞源古建筑自1998年10月开放旅游以来,太极图引起各方兴趣。本村村民、有关领导、众多游客,在屋内外的檩下、梁面、雀替木雕、****墙上彩墨画、石子铺的路面等,已陆续发现大小太极图达401个。最大的为村口地面直径320公尺的巨型太极图,最小的为六基楼雀替木雕花心直径0.01公尺微型太极图。如此多而全的太极图村举世无双。
(十六)佐证:1999年5月17日《武义日报》载(《俞源太极星象村和明孝陵星象墓》):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邀数专家查勘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地下明孝陵,发现洪武皇灵寝布局竟是一座北斗星。而洪武皇生前所住宫殿、紫禁城布局亦按天象设计。经考证,认定主要设计者是刘伯温。从此证实刘基自幼受屋前北斗七星石礅影响,对天象哲理深有研究,达到天人合一道学运用得心应手。刘基设计俞源太极星象村,顺理成章。
二、刘基故里考察报告
由武义县旅游局副局长施永耿带队,会同俞源乡党委副书记王献良、旅游办主任罗旭波和职员刘超、村文人俞步升、俞森惠共六人组成武义县考察团于1998年7月31日赴文成县南田镇考察,搜集有关刘基与俞源缘源的资料,考察三日半。
7月31日6时正,自俞源乡政府出发。经永康、缙云、丽水、青田,为抄近路,直接上简易公路进入文成县(民国时期从青田县分割数乡建县),从二县界翻山越岗,路窄不平,颠簸慢行90公里路,费时四个小时,才到达文成县城。完成考察任务后,8月2日晨8点半由南田回文成县城,12时再由县城过瑞安、温州、青田、丽水、缙云、永康回到俞源。
考察实绩:
1.到武阳村,踏查了刘基出生地、刘基故居遗迹。以碑为志,屋基已成菜园,尚存一口刘基用过的水并。拜谒同块山脚相距刘基故居约百米的刘基祖父庭槐的天葬坟。观看了田畈北斗排列石墩,听了关于古时村口用路建成S形太极图的传说:朱元璋请刘基出山,第一次派使者进入太极图,在图里半天走不出,还是刘基叫人领出来。俞源太极星象酷似伯温故里,巧合得实在奇异。
2.到新宅村,拜谒了刘基墓。墓是一片草坡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有民国时期刘基后裔用石块砌的一人半高围墙。199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进行保护。其墓坐落地称“九龙山”。墓在九龙中央第五条龙山脚,坟面正对隔田垅前馒头状小山包,称“宝珠”。其墓山形总称“九龙抢珠”。据传,墓地是刘基死前自选,这又是无独有偶,俞源也有一处九龙山,也称“九龙抢珠”,但范围比刘基墓的九龙山大数十倍。刘基此举可能与钟情俞源有关。
3.到距南田一公里许,拜谒刘基庙:帝师、王佐,左右前门上横幅大字令人起敬。进大殿,中堂刘基塑像端庄持重,左右二堂伟坐文武二子。中堂前石座上横石碑为洪武皇对刘基的赞扬悼词。中堂二旁木柱有追赠刘基为太师、溢文成的正德皇歌功对联。有历代名人孙中山、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等人赠的多块匾额、对联,盛赞刘基为国为民、忠义宽怀、先知先觉、福荫后代。其子孙至今已达一万余众,可谓人才济济,丁财二旺。而俞源亦有俞涞古墓白坟岗,选风水地出自刘基之手。
4.到坐落南田镇镇政府所在地的伯温图书馆,查阅刘基一生著作、年事表和有关刘基故事等。刘基资料陈列馆内,亦有百书之多,考察团六人个个参与查阅,共花了半日一夜时间,至夜11时半,只翻阅了各书目录,并希望查看与俞源有关联的资料,仅见到刘基在武义为民办好事的故事:《黄金路碑》。间接的是:元末国家大乱,处州守将石末宜孙用刘基计谋,动员刘之好友组织民军自保地方,龙泉章溢、丽水叶琛、胡琛纷纷行动。民军生活保障,整日操练,演习阵法,教授武术,灌输保家卫父母之思想,素质迅速提高,既高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山寇、盗贼,也高于官军(《中国历代智囊人物丛书》)。而《俞氏宗谱》记载: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时,元政衰乱,盗贼蜂起,因命四子纠集民兵保卫郡邑,又尽出其所积,以飨卫士,卒赖保全,守栝城石末宜孙表为“义民万户”,处士歃然竟不居。可见俞涞作为,出自刘基计谋。不过俞涞不愿做官,隐德不耀!
5.31日晚上,召开以刘基后代,二十世至二十二世孙九位知识老人为主的座谈会,文成县旅游局三人,南田程良培副镇长参加。文成县旅游局局长王明灿亲临主持会议,座谈在热烈气氛中进行,采用漫谈方式,会开得很成功。突出有三个祖上传说及二地对比:(1)刘基在洪武初,打算告老还乡后继续充当先生,支持皇上治理国家,为方便,全家迁到宣平方向一带,他在那里早已设计了“太极村”,备太平盛世用,后因预感朱元璋对功臣大开杀诫,对己信任大减,萌发隐住隔世之想。因之重审祖地,认为武阳村山高皇帝远,地理生态好,更有安全感,就放弃迁居宣平的初衷。不然,俞源将成为刘基最终故乡。(2)故里天葬坟。南方天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次终于见到了。其坟貌平常,坟面小石砌,坟背草山尖。故事感人肺腑。二十一代孙刘久持讲:我上祖(刘基)的太公刘濠舍宅救万人,其德感上苍,濠生庭槐,庭槐生基父,庭槐老死数年,将要转身拾骨换坟之时,有白鹤仙化一江右风水老先生,上门恭贺刘基父说:你托祖福,有块风水宝地留着,让你父安息!正合基父之所求,忙请到中堂茶酒相待,隔天就雇人取出父母骨殖,用棕片包裹,请风水老先生领路,自己带上骨殖用锄头紧跟着,来到离屋仅百米的山脚。山脚有一小草湖,风水先生叫雇工拿出骨殖,先生接过骨殖就丢到草湖中,家人远观者均不高兴,大有反感,基父亦傻了眼。风水老先生说:“不慌!不慌!”呼喝:“山龙!山龙!”只见山崩土拥,草湖已成山阜,并示山名:“金锁王地”。基父想这是天葬奇事,待找风水老先生,忽然人不见,但见白鹤往远飞去。隔年刘基出世,成为一代名国师。(3)阴阳图,又称“夫妻图”。武阳意为,烈日中天,白天的阳图。北斗七星以石墩散落为阳,大地全暴路为阳,图口太极鱼界旱路为阳。俞川(后名俞源)之人看月为阴,水为阴,满天星斗夜为阴图,北斗七星塘塘水为阴,大地村落覆盖为阴,图口太极鱼界河水为阴。刘基运用道家阴阳学说:阴图满天星斗,天地对应,村中央溪(银河)为中柱,从村头至村尾挖北斗七星塘为定轴,按天上四象,建二十八星宿上档次堂楼厅,而后其他砖瓦民居围绕,入夜灯火闪耀为星星。周围天生十一座山岗,加村口太极图双鱼组成黄道十二宫。阴图亦是夜间天体星象图。
四大成果:
1.武阳村自古流传刘基在宣平一带为友建太极星象村,有过全家徙居之意。以此为据,俞源太极星象村确由刘基设计。
2.俞源村落太极星象布局,完全是刘基故里翻版。刘基自选墓地九龙抢球,此举之思想源于俞源九龙山。
3.刘基在元末全力协助元朝处州守将石末宜孙同谋“栝寇”,曾动员高朋挚友组织民军,俞涞行之,抗乱见效,被表“义民万户”,不居,隐去。
4.促进武义与文成二县旅游业发展,解开刘基后裔对上祖外迁之谜。因之双方达成共识,合力大做明朝开国军师刘基文章。
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有关领导指正!
武义县旅游开发考察团
俞步升执笔
1998年8月8日
注释:
(1)《太极图古说》,http://www.fujianname.com/ft/。
(2)陆有林、唐有伯著:《中国阴阳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3)褚良才著:《易经·风水·建筑》,学林出版社1998版,第2页。
(4)本节参考了俞松发编《松楼笛韵》第11—15页,“古村落与星象图”论述。
(5)《晋书·天文志》,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591页。
(6)《史记·律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7)以上叙述是根据俞松发记录的2004年7月在武义召开的首届中华古生态文化旅游研讨会小结整理而成。
(8)《武义县志》第17卷,第537页。
(9)《俞氏宗谱》,2005年修,卷一,第682页。
(10)俞松发:《松楼笛韵》,内部文献资料,第77页。
(11)《俞氏宗谱》,道光二十一年修,第36页。
(12)《俞氏宗谱》,道光二十一年修,第453页。
(13)《俞氏宗谱》,清同治乙丑重修,第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