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2200000002

第2章

后十观中文别有四。一佛对阿难及韦提希敕听许说辨劝传持。二由佛劝韦提求见故令彼佛菩萨俱现。三由彼观韦提设礼仰荷佛力为物启请。四因其请如来为说后十观法。前中三句。一对二人敕听劝思。二许宣说。除苦法者由观灭罪舍此生彼名除苦法。三劝持劝说。第二段中初先明其佛菩萨现后明所现威光无比。第三段中初明韦提因见设礼次荷佛力现有所睹后为物请。文显可知。第四佛说余十观中相从为四。初五。一分佛菩萨观次有一门自往生观次一复明佛菩萨观后三明其他生之观。就前五中初之一门作佛座观次一作彼佛二菩萨三像之观后三作彼佛二菩萨真身之观。初坐观中文别有六。一辨观相二是为下结三阿难下辨明此坐得成所由谓法藏愿力故成四若欲下重显观仪五此想成下明观利益六作此下辨观邪正。文皆可知。就像观中文别有四。一辨观相第二令与修多罗下明观邪正三是为下结四作是下明观利益。初中复四。第一略观唯观一佛二菩萨像。二此想成下明观成相。三一一树下明其广观。观诸树下皆有一佛二菩萨像。四此相成下还显成相。就初略中先观佛像后明观察二菩萨像。佛像观中先劝观佛为佛所表。后正观像劝观佛中应先解释三佛之义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此中所观是应身也。文中有三。一结前生后以为起发见前事已次当想佛。二所以下释劝所以。三是故应当一心念下结劝观察。第二段中所以者何征问起发。佛身出情所以劝想。下对释之。佛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中故劝想之。是故已下明佛心想即成前佛入众生心义。于中四句。一明心是佛。言是故者乘前显后。是佛法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诸佛相好。二明心作佛成前心是。三是心是佛结前初句。四诸佛遍知从心想生结前第二。云何名作云何名是。两义分别。一就佛观始终分别。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二现当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上来第二释劝所以。自下第三结劝观察。言是故者是佛法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故应当一心系念观彼阿弥陀佛。佛号无量略举四种。佛是佛号义如前解。多陀阿伽度是如来号。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阿罗诃者此名应供。佛具智断合可供养故名应供。外国语中三名相通。一阿罗诃此云应供。二阿罗汉此云无生亦云无著。三阿卢诃此云杀贼。今举初义。三藐三佛陀此翻名为正真正觉。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复名正佛陀名觉。上劝观佛为像所表。想彼佛者先想像下正劝观像。文显可识。前观佛像下次观察二菩萨像。先为二坐后正观察二菩萨像。上来一段是其略观。余如前释。文显可知。佛身观中别有四。一结前生后二广辨观想三是为下结四辨观邪正。第二段中文复有四。一广辨观相二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下明观利益三观无量寿佛从一相好下重辨观义四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下重辨利益。初中先别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已下总以结劝。前中有三。一观佛身色二佛身高下观其大小三于圆光下观其多少。初段可知。观大小中句别有五。一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举毫相大小如须弥。须弥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彼佛高相过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太长准身度其白毫及眼其量太小。是事云何。凡世人身五尺者一寸之眼。身于其眼不过长短五六十倍。佛亦应然。无量寿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纵广八万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六十倍纵令极多无出百倍。何缘佛身得六十万倍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长六十万倍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或传译者谬而置之。若身实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极小。当亦是其传者谬矣。观音势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长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须弥山。五圆光大小犹如百亿三千世界。就第三段明多少中句别有五。一明光中化佛多少。于圆光中有其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二侍者多少一一化佛无数菩萨以为侍者。三明相多少有其八万四千诸相。四明好多少彼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之好。五明光多少于一一好各有八万四千光明。上来别观。念佛众生下总以结劝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明相好及以化身不可具说结以显多。但当忆等是劝辞也。此初段毕。自下第二明其观益。于中有三。一明得见阿弥陀佛即得见于一切佛身。二明得见阿弥陀佛身即见佛心。三结劝观察。初中三句。一明见前阿弥陀佛身相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诸佛体同故得见一即见一切。二明由见一切佛故即得具足念佛三昧。三作是观下结以显益。第二段中句亦有三。一明见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得见身即得见心。又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心。二佛心者大慈悲下辨佛心相。谓无缘慈普摄众生。然慈悲心有大有小。攀缘分别名之为小。心想都灭而于众生无所分别自然现益目之为大。小中有三。一众生缘。缘诸众生欲与其乐欲拔其苦。二者法缘。观诸众生无我无人但有五阴生灭法数而行慈悲。无我无人云何行慈。如维摩说自念为生说如斯法故名为慈。又念众生妄为我人之所缠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既无众生为谁说法念谁为我之所缠缚。经言无者但无人性。非无幻化假名众生故得为说念之被缚。三者无缘。观阴空寂本无所有而行慈悲。法既不有云何行慈。亦有两义。一念为生说如斯法。即是第一义乐与人故名为慈。二念众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法既不有何处有人而为说乎。释言据彼菩萨自心实不见人亦不见法。不见法故无所言说。不见人故无可为说。故经说言******界佛不度生。据彼众生以望菩萨。于众生外别有菩萨。闻彼菩萨说无人法舍妄契实同其所得便言菩萨为生说法。故经说言众生强分别说佛度众生。此前三种缘观修习通名为小。大无量心亦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故涅槃云我实不往慈善根力令诸众生见如是事。二者法缘。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如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今此所论是其大中众生缘也。故今说言以无缘慈摄取众生。此是第二辨佛心相。三作此观者舍身他下结明观益。此是第二明见佛心。是故智下是第三段结劝观察。上来第二明观利益。观无量寿从一相下是第三段重显观仪。四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无量佛等重显观益。此是第二广辨观相第三总结。第四辨邪正。文显可知。次观观音文别有六。一结前生后二此菩萨下广显观相三是为下结四佛告下明观利益五若有下重显观仪六作是下辨观邪正。第二段中观相有十。一观身相二观顶相三观圆光四观宝冠五观面相六观毫相七观璎珞八观手相九观足相十其余下并举余相指同前佛。初观身中先观身量。向前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后观身色色如紫金。观顶可知。观圆光中句别有三。一观光中化佛多少二观化佛侍者多少三观化佛色身光明。五道众生皆于中现。观宝冠中先观宝冠后观冠中化佛大小。第五门中观其面色如阎浮金。观毫相中句别有五。一观毫色色如七宝。二观毫光。第三观察毫相光中化佛多少四观化佛侍者多少五观化佛所现神变。现自在满十方界下观璎珞及手足等。文皆可知。自余总结观益观仪及观邪正。文亦可知。势至观中文别有五。一总生起二辨观相三总结之四除无数下明观利益五此观成下总结观音及大势至二观成义。第二段中文别有七。一观身相二观宝冠三观肉髻四观宝瓶五诸余下并举余相同观音六行时下观其行相七坐时下观其坐相。初观中先观身量如观世音。后观身光。于中先观身光广狭。二有缘下明光利益有四。一有缘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一切佛光。以此菩萨与一切佛法身体同故见此光即见一切诸佛光矣。二是故下结叹其名名无边光。三智慧下明光利益。明照众生令离三涂得佛上力。四结叹其名名大势至。次五可知。观坐相中初劝坐时一切动摇后明分身无量诸佛观音势至悉皆云集演说妙法。上来第二广辨观相。第三总结。第四观益。第五总结观音势至二观成义。文皆可知。此二相须故今总结。上来一分佛菩萨观。次下一门自往生观。于中有五。一往生想二与十二下明其观仪三见此下彰成分齐四总结之五明观益。化佛菩萨恒至其所。初中有七。一往生想二于花中跏趺坐想三花合想四花开想五莲华开时有诸光明来照身想六眼目开想七见佛菩萨及闻法想。余皆可知。次下一门重复明其佛菩萨观。何故须重。向前所辨佛菩萨观凡下不及故此复重教凡观察。于中先辨后总结之。辨中先明观察佛身后观菩萨。观佛有六。一正教观察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表彼佛池水表彼琉璃之地。二如先下辨明须教观像所以。如前所说。佛身无边非凡所及故教观像。三然彼下明诸凡夫观者必成生人学意。由彼如来本愿力故观者必成。四但想下明观多益劝人观察。但观形像得无量福。况复佛身。五阿弥陀下明其所观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众云何疑。前闻佛身广大无量。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故须拂遣明皆是佛生其重意。六所现下明其所现。大小虽殊色身相好与前不异遮人异观。人闻大小皆是佛身谓作异相亦得观察故说如前防其异观。下观菩萨。于中初明观音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难以取别。但观已下教人别之。但观首相即知二别。此观头首非观手足。观音顶上有其化佛势至顶上有其宝瓶。故观二首便知别矣。此二菩萨助阿弥陀者彰此二菩萨助化多益令人必观下总结之。此佛菩萨通以观察故名为杂。自下三观合为一分为他生观。观察他人九品生相。何故观此。为令世人知其生业上下阶降修而往。生所以劝观。于中先以六门分别。然后释文。其六门者。一定别其人二辨其因三明去时见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时有异五彰生彼得益差别六释会经论。初定其人粗分为三细分有九。粗分三者谓上中下。大乘人中种性已上说为上品。小乘人中从凡至圣持戒无犯说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说为下品。细分九者上辈有三。所谓上上上中上下。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说为上上。生彼即得无生忍故无生地。理实于中亦有多时得无生者。经言即得就胜为言。初二三地信忍菩萨说为上中。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无生故。理实于中亦有二劫三劫得者。经言一劫就近为语。问曰地持说初地上要过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此经何故说一小劫即得无生。解有三义。一时劫不同如华严说。娑婆一劫当无量寿一日一夜。彼中一劫当此娑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地持据此故说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观经就彼弥陀国界长劫为言故说一劫得无生忍。二去处异。地持所说一大僧祇至八地者说初地去。观经所云过一小劫到无生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语。信忍之终在于三地。若就初地不唯一劫能得无生。三所到别。地持所说一大僧祇到于八地。观经所论迳一小劫得无生者到第七地初得无生在七地故。上中如是。种性解行说为上下。经说此人过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地故。问曰地持说从种性一大僧祇方到初地。观经何故说三小劫已到初地。释言时劫不同故尔。地持据此娑婆短劫说一大阿僧祇劫方到初地。观经就彼弥陀长劫故说三劫得至初地。问曰地持说从种性到初地时过于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八地亦过一大阿僧祇劫。今此何故宣说上中经一小劫即得无生。宣说上下过三小劫方到初地。理实齐等举之左右。前说上中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语。所说上下过三小劫到初地者。就伏忍中始处为语。此一左右。又前宣说经一小劫得无生者。望于七地无生之始不至过处。后云三劫至初地者。到其过处。此二左右。上辈三人分齐粗尔。中辈亦三。所谓中上中中中下分齐何处。小乘人中前三果人说为中上。生彼即得阿罗汉故。理实于中亦有多时得阿罗汉者。经言即得就胜为语。问曰罗汉为生不生。此经不说以阿罗汉更不生故。问曰龙树说阿罗汉亦生净土。故彼文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是阿罗汉当生彼中闻法华经。云何不生。解有两义。一就愚法声闻以释。执小迷大为愚法。是愚法人舍现阴形未即受身入无余灭。不可思议劫未来无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时方于净土受身闻法。龙树据终说生净土。此经就始故不说生。二就不愚法者以释。阿罗汉中解小知大名不愚法。是人死已。即于净土受身闻经而非一切。是义云何。土有粗妙。粗处杂小妙处唯大。又复粗国通有分段凡夫往生。妙土唯有变易圣人。弥陀佛国净土中粗。更有妙刹此经不说。华严具辨。彼不愚法阿罗汉人爱结已尽专心求大。生于妙土不生粗国。龙树据妙故说罗汉当生净土。故彼文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罗汉当生。观经就粗故不说生为是偏说。前三果人以为中上。见前已前内外二凡。精持净戒求出离者说为中中。经说生彼七日闻法得须陀洹过半劫已得罗汉故。理实于中亦有多时闻法得果。经言七日及半劫就胜为言。见道已前世俗凡夫修余世福求出离者说为中下。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罗汉故。理实于中亦有多劫得罗汉者。经就胜为言。中辈如是。下辈亦三。所谓下上下中下下。于彼大乘始学人中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阩。人别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因。于中初先当相分别后约人论。当相如何。经说不同。依大品住宣说般若空慧为因。修空慧除灭罪障故于净土欲生即生。依涅槃经一切善业皆净土因不可具列。粗要有四。一修戒为因。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自持净戒不与犯重。同共止住得生净国。二修施为因。旷路作井种植果林。施病医药造立僧房。供持戒人及说法者。造像立塔种种供养。如是一切悉得往生。三修慧为因。书写经卷乃至一偈听受读诵为他演说得生净土。四护法为因。守护正法不谤方等得生净土。此等能为一切土因。求安乐者宜须修之。依维摩经八法为因。故彼经言具足八法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此即是慈。二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此即是悲。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此即是喜。由喜除嫉故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此即是舍。舍除怨亲齐能卑敬故等无碍。此四利他后四自利。五于菩萨亲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于自所学起信敬心。于人起敬于法生信。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于他异学袪息碍心。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于受用事息瑕秽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修诸功德。所修行事起专精心。此八能为一切土因。求安乐者亦须修之。依往生论五门为因。一礼拜门称名礼拜阿弥陀佛求生其国。二赞叹门赞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一切德。三作愿门愿生其国修弥陀佛所行所成。四观察门所观有三。一观彼国功德庄严二观彼佛功德庄严三观彼菩萨功德庄严。各有多义不可具列。五回向门不舍苦生回向为首所作功德回以施之共生彼国。依此观经因亦众多。粗要为四。一修观往生。观别十六备如上辨。二修业往生。净业有三亦如上说。三修心往生。如下文说。心有三种。一者诚心。诚谓实也。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故曰诚心。二者深心。信乐殷至欲生彼国。三者回向发愿之心。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愿有二种。一愿生彼国。二愿见彼佛。所行所成亦尔。此是第三修心往生。四归向故生。如下文说。自虽无行善友为说佛法僧名或为叹说弥陀佛德或叹观音势至或叹彼土妙乐胜事。一心归向故得往生。于中或念或礼或叹或称其名悉得往生。当相如是。次约人论。经说不同。依无量寿大经之中粗约三品以别其因。上品生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备修诸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中品生者不作沙门亦复不能大修功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少修福善奉持齐戒。造像立塔种种供养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下品生者不作功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闻说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依此观经九品别论。先明上辈。同修大乘以之为因。于中别分。上上生者先发三心。一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一者慈心不杀是上初业。二具诸戒是第二业。三读诵大乘修行六念是第三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上中生者亦须先起三种之心。与上初同故更不论。下亦如之。次修三业。慈心不杀具戒如前故更不论。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此前第三净业所收。后回此善愿生即生。上下生者亦复先起三种之心与前相似。次修三业慈心不杀具戒如前。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唯信因果而为行因。此信是前第三净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上辈如是。次论中辈。同修小乘而为行因。以其最后发菩提心念弥陀佛故得往生。于中别分。中上生者于小乘中前三果人。内备圣德经文不说但明其人。具诸戒行此犹是前第二净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中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及与具戒。此亦是前第二净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中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善。此乃是前第一净业。于临终时善友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并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即生。中辈如是。次论下辈。此人过去曾修大乘故大经中宣说。此人发菩提心。闻说深法信乐不疑。现在遇缘造作诸罪故此经中偏彰其过。现虽作罪善友开导。归向之力故得往生。于中别分。下上生者现犯轻罪。善友为说大乘经名教称彼佛。灭罪故生。下中生者现犯重罪。善友为叹弥陀佛德欢喜信乐。灭罪故生。下下生者现犯四重五逆等罪。善友教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乃至十念。灭罪生。辨因如是。此二门竟。次明去时见佛不同。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教。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依如大经。上品之人见佛应身而来迎接。中品见化。下品梦睹不辨化应。真身常寂无迎接相。为是不论。依此观经上辈三人同皆见佛应化二身而来迎接。但于其中见化多少为别异耳。上人见其无数化佛中见一千下见五百。中辈三人有见不见。中上中中二人见佛。中下不见。以行劣故。问曰大经宣说中辈一切见佛。此经何故有见不见。释言大经总相言之从多说见。此经细分故有不见。其有见者唯睹应佛不见化身劣于前故。下辈三人有见不见。下上下中人见佛下下不见但见莲华。问曰大经宣说下辈不得见佛。此经何故说有见者。释言此经明修观行由观灭罪故。令下辈分有见者虽后见佛但睹其化劣于前故。问曰大经宣说上人唯见其应中唯见化下唯梦睹不辨化应。此经何故宣说上辈应化俱见中辈见应下辈见化。释言此经明修观行由观心明。是故上人应化俱见中人见应下人见化。大经之中不明观行为其不同。此三门竟。次论往生彼土时有异。上辈三人生时各异。上上生者至即花开不经时日。上中生者经宿方开。上下生者一日一夜其花乃敷。中辈三人生时亦异。中上生者至即花开与上上同。何故如是。此小乘中圣人往生。余业虽劣无漏净心故往即生。中中生者七日花敷。中下生者文中不辨。但云生已过七日后遇圣闻法。下辈三人生时亦别。下上生者经七七日其花乃敷。下中生者罪报深重六劫方开。下下生者罪障极重十二大劫莲花乃敷。由其罪重尔许时节澄练其心方堪入法。时分如是。此四门竟。次彰生后得益差殊。上辈三人得益各异。上上生者至彼即得无生法忍。无生七地。于中亦有多时得者。就胜为言。上中生者迳一小劫得无生忍。亦有过者。就胜为言。上下者过三小劫得住初地。中辈三人得益亦异。中上生者生彼即得阿罗汉果。亦有多时。就胜为言。中中生者过七日后得须陀洹。过半劫后得阿罗汉。中下生者过一小劫方得罗汉。下辈三人得益亦异。下上生者迳十小劫得到初地。以此先是善趣人故。下中生者过于六劫闻法发心。下下生者过十二大劫闻法发心。发心种性以此下辈宿习大故同发大心得益如是。此五门竟。次第六门释会经论。问曰依如往生论中说。二乘种不得往生。此经何故宣说中辈学小得生。释言弥陀菩萨正处唯修小行不得往生。要由乘终发菩提心种大乘种方乃得生。故大经中宣说其人发菩提心。彼往生论据终为言故说二乘种子不生。此经就始故说中辈学小得生。问曰若此要由乘终发菩提心方得生者。至彼应证大乘道果。何故但得小乘果乎。释言此人虽复乘终发菩提心。先多学小故至彼国闻苦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以其乘终发大心故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问曰依如往生论中宣说女人根缺不生。此经宣说韦提希等五百侍女同皆往生。是义云何。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后为言。生彼国者净报离欲故无女人。身报精上故无根缺。若论此者但有善心一切不简。又问大经说五逆不得往生。此经宣说逆罪得生。其义云何。释有两义。一约人分别。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以为下。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如世王等上人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便得生。此经就之故说五逆亦得往生。下人造逆多无重悔不可得生。大经就此故说不生。二约行分别。造逆之人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大经就此故说不生。定善力强能消逆罪容得往。此经明观所以说生。分别如是。次释其文。先观上辈三人往生。于中初先三品别论后便总结。就上上中初举次辨后总结之。辨中有三。一明其因。二生彼国时此人已下因成往生。彼国见佛已下生已得益。就明因中初心后行。心中初言若愿生彼发三种心总以标举。次别其名。何等问也。下对辨之。言诚者是其实心。起行不虚名为诚心。又实求往亦名诚心。言深心者殷至心也。起行殷至名曰深心。求去殷至亦曰深心。回向发求去心也。狭善而求名曰回向。谓回己善向大菩提又回己善向彼国生故名回向。回向之义广如别乘。此应具论。直尔趣求说以为愿。愿大菩提又愿生彼故名为愿。具三必生总结。其能行中初言复有三种当得往生总以标举。次列其名。先问后列。此三犹上三种净业。慈心不杀是上初业。前初业中明供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行十善。今举慈心余略不论。具诸戒行是前文中第二业也。读诵大乘乃至发愿是前文中第三业也。回向已下通用前三。愿生彼国一日至七日明修分齐。即得往生结明修益。上来明因。第二因成往生之中此人精进弥陀如来与观音等彼来迎此。行者见已欢喜已下此往生彼。第三生彼得益之中事别有三。一生彼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二遍事诸佛从之受之受记。三还本国得陀罗尼总持之门。是名下结。次观上中。先举次辨后总结之。辨中亦三。一明其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言不必受持方等经典简此异前。善解成等正辨其因。以此愿下用之求生。前上品中三种之心并慈具戒此亦应有。同前不说。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者自见坐金台下此往生彼。迳宿则开彰生时节。第三益中文亦有三。一生彼得益二遍事诸佛修学三昧三于其国迳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生彼益中身作金色正报胜也。足下莲华依报胜也。佛及菩萨放光照等善友胜也。因前习等闻法胜也。即下金台礼佛赞等起行胜也。迳七日等所成胜也。次论上下亦先标举次辨。中有三。一因二生三明得益。因中不明善解义趣彰此劣前。亦信因等正辨其因。有信同前是以言亦。以此德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见此事下此往生彼。迳一日夜莲华乃开彰生久近。以此劣前故一日夜其华乃敷。益中亦三。一生彼得益见佛闻法。二遍供诸佛从之闻法。三于彼国迳三小劫得百法门住欢喜地。是名上生。第十四观总以结之。次观中品三人往生。于中初先二品别论后总结之。别中先观中品上生。先举次辨后结之。辨中有三。一辨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修行诸戒是出家戒。此明修洽。不造五逆无诸过患明其离过。以此善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者见下此往生彼。莲华寻开彰生时节。此圣往生故华即开。第三益中初华开闻法后得道果。得罗汉者此名无生亦名无著。无著因亡无生果丧。言三明者所谓宿命天眼漏尽是其三也。言六通者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成如别章。八解脱者经中亦名八背舍也。名字是何。内有色相外观色一。自身名内他身名外。于自身色未灭未坏名为内有观。内外色悉皆不净名外观色。问曰此中内外俱有以何义故偏言内有。释言内色初有后无。约对后无故说初有。前三解脱未灭外色非初独有。以是义故不名外有。问曰此门通观内外悉皆不净。以何义故遍言观外。释言此乃隐显彰名。前内彰有隐其观称。今外彰观隐其有名。论释如是。内无色相外观色二。于自己身豫作死相虫食火烧破坏之相名为内无。观察外色悉皆不净。此前二种是不净观。净相解脱以为第三。于内外色除去皮肉唯观白骨。前三色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及悲想解脱复以为四。通前为七。圣人得彼四空处定即说为此四解脱也。灭尽解脱以为第八。谓灭尽定此八解脱。广如别章应具论之。次观中中。初举次辨后总结之。辨中亦三。一明其因二戒香勋下因成往生三华既敷下生彼得益。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者自见坐莲华下此往生彼。迳于七日莲华乃敷彰生久近。以劣前故迳于七日其花乃敷。得益可知。次观中下。亦先总举次辨后结。辨中亦三。一明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彼得益。因中有二。一孝养父母行世人善。二临终闻友赞扬彼国及闻法藏四十八愿愿乐欲生。第二生中此人行劣无佛来迎直尔往生。第三益中此人行劣不观见佛。直从观音势至闻法得阿罗汉。是名中下别结中下。是名中辈通结中品。下次观察下品三人。此应在于善趣已前。分齐难知。于中亦初三人别论后总结之。别中先观下品上生。亦先总举次辨后结。辨中有四。一彰其罪过。二命欲终下明其善因。闻经灭罪称佛除恶故得往生。三尔时彼佛遣化佛已下明其往生。于中初先彼化迎此。作是语已行者见下随化生彼。迳七七日莲华乃敷彰生时节。以罪轻故七七华开。四花开敷时大悲观音放光已下生彼得益。于中初先观音为说甚深经典后明其人闻法信解发心得道。次观下中亦先总举次辨后结。辨中亦四。一彰其罪。二如此罪人以恶业下明其善因。由闻佛德及戒定等灭其罪业。三地狱火化为风下明其往生。于中初先化佛来迎。如一念下寻化往生。六劫华敷彰生久近。此罪转重故过六劫乃开敷。四观音势至为说法下生彼得益闻法发心。次观下下。亦先总举次辨后结。辨中亦四。一彰其罪。作不善业总以标举。五逆等别。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五逆也。问曰如大经中五逆不生。今此何故五逆亦生。释言随人不同故尔。若是宿世无道根者现造五逆终无生理。若是先发菩提心人。虽复遇缘造作五逆四重等罪。必生重悔如世王等亦得往生。乃至大乘善趣之人有造作五逆四重谤法罪故。十恶名义备如上列。具不善者具四重等。此前第一彰其罪业。二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已下明其善因。于中有二。一反举其告。二善友告下顺彰其得。失中两句。一以恶业应随地狱。二临终下善友教示不遑念佛。遑犹暇也。无暇念佛故曰不遑。得中两句。一善友教劝称彼佛名具足十念。二以称佛故念念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第二段明其善因。三命终后见金华下乘善往生。于中初先明见莲华次得往生后彰生彼。十二大劫花乃开敷此罪极重故十二劫乃敷耳。四观音势至以大悲下生彼得益。总结可知。上来广教三种净业十六正观。下明说益。益别有三。一韦提及与五百侍女见安乐国佛及菩萨得无生忍。二五百侍女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佛说悉生。三诸天发心。此正宗竟。下明流通于中有二。一王宫流通。二足步下耆阇流通。前中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此下明目连等闻法欢喜。初中阿难先问发起。当何名此经问经名字。上来所说言义非一。当于何义而名此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问受仪。此法极要云何受持。下佛答之。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生诸佛前对其初问。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无令忘失是持义也。自下第二明修有益。于中初明行。前十六三昧观门得大利益。现身得见彼佛菩萨。男子女人但闻名下明其念佛菩萨之益。但闻二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明菩萨有大利益。举劣况胜。若念佛下明念彼佛得大利益。若念佛者人中分陀明其身胜。分陀利花花中殊好。此人同彼名分陀利。观音势至为胜友明伴类胜。当坐道场明所成胜。场犹处也。得道之处名曰道场。如治麦处名为麦场。如是一切随化以论。菩提树下得佛道处名为道场。处斯得佛故名为坐。据实以论。义有通局。通则菩萨一切行德能生佛果斯名道场如维摩说。局则末后金刚三昧亲生佛德名为道场。依之得果义说为坐。生诸佛家明所入胜。亦得名为所依处也。不思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赴行名生佛家。第三劝持第四闻喜。文显可知。第二耆阇流通之中。初佛步空还耆阇山为增物敬奉顺其言故现此变。次阿难说。后天龙等闻喜礼去。

同类推荐
  • 六十种曲浣纱记

    六十种曲浣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杨柳枝词

    杨柳枝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日重至南徐旧居

    春日重至南徐旧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信及录

    信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魔路缠情:蓝冰星魂

    魔路缠情:蓝冰星魂

    红姻痣,魔后转世的标志。让她一夜之间,从不经世事的快乐郡主变成了嗜血的魔鬼。他是银创的少皇子,报仇是他不可逃避的使命。他们至高无上,却要亲手伤害挚爱,面对残酷命运,他们该何去何从?
  • 蚀糖

    蚀糖

    三年前,郤舟将郑梨婷从天台拉了下来,那一刻起,郑梨婷只有他了,他便是自己的舍曲林。病症复发的时候,陪在自己身边的依然是那个温柔的他。郑梨婷沉溺在他的温柔漩涡中无法自拔,郤舟成了她的氟西汀,没有他,郑梨婷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活下去。当郤舟的青梅从国外留学回来时,郑梨婷脑子有片刻的清醒,原来自己不曾拥有过。“郤舟...你对我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吗?都是...因为怜悯才照顾我的?”郑梨婷哽咽的乞问道。“身为医生,你是我的病人,我理应照顾你;身为朋友,我确实很喜欢你,你很坚强,你可以自己走出那段灰暗的记忆。”“谢谢,我知道了。”后来,郑梨婷离开了,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救赎。
  • 重生之上古世纪

    重生之上古世纪

    这是一个被称做光芒和玫瑰的时代,这是一段关于神和英雄的记载,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和拯救的故事——史诗级玄幻巨作,剑与魔法的激烈交锋,让你欲罢不能!现在,这扇通往异界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吧!
  • 坏蛋做好事

    坏蛋做好事

    江湖流血不流泪,人间相杀又相思。皇图霸业寻常耳,最美原是鸳鸯诗!
  • 我家影帝超凶的

    我家影帝超凶的

    在别人眼中,宋槿栀从小到大就活得轻松幸福,人漂亮,家境好,成绩好,参加的比赛都能得奖,喜欢的东西都能得到,无聊写几本书都能上畅销榜,连随便客串一个角色都能大火……粉丝纷纷表示:柠檬了。而当记者问起想跟谁交换人生时,宋槿栀答:陆景珩。记者:为什么?宋槿栀笑了笑:想让他尝尝暗恋的滋味儿。当晚,宋槿栀就被当事人堵在房门口,“明恋你那么久都不知道,暗恋我这辈子还有望转正?”*宋槿栀喜欢了陆景珩十年,全世界都知道。陆景珩喜欢宋槿栀,唯独宋槿栀不知道。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国防生终部曲之战地使命

    国防生终部曲之战地使命

    简序:国防生终部曲—战地使命之荣誉,一群从华航大学走出的海军国防生们,在没有绿色的营地,没有辽阔陆地的阵地上,带着学生时的梦想,为了军人的荣誉,各自坚守在祖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恪尽职守的保卫着祖国的蓝色疆土,无怨无悔的履行着自己的誓言与梦想。在毕业的三年来,他们由青春的稚嫩,走向了稳重与成熟,他们各自播下了爱的种子,期待收货爱的成果。军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对于家庭,他们也有着无限的期许。理解是他们这一群人,对爱最好的诠释。一群陆军傻小子进入了他们属于国防生的学习,生活与训练中,打破了这一波人属于国防生的天地,他们开阔了视野,怎进了对军人的理解,他们进入部队后,接受了属于真正军人的洗礼——战争。经历了生死才真正理解军人的职责,掩埋了战友才知道军人的无谓,肩负战友的遗志才理解无尚的荣誉。
  • 二刺猿宇宙事件簿

    二刺猿宇宙事件簿

    从来不看小说动漫的张文泽来到了这个由大量优秀作品融合的世界,他能否找到看似美好的世界背后残酷的真相?
  • 雪球专刊第011期:小白投资20讲(基础篇)

    雪球专刊第011期:小白投资20讲(基础篇)

    投资,准入门槛最低,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出人性的方方面面。人生何处不投资?成功者,不仅仅是财富,身心也得到极大的舒畅,生活轻松惬意,人生水准稳步提升;失败者,毁损财富是小事,身心健康基本上被完全击溃,生活如入地狱,永不会有翻身之日。投资就是一种选择,选择你自己的人生之路。重视投资,也就是重视你自己。
  • 七里坪的等待

    七里坪的等待

    希望你们喜欢这个许成云……简单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