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唤和张扬人文、人本、人性的今天,对孩子的培养既要重知识与能力,更要重情感、人格与道德培养。行为习惯铸就性格,情感意志演绎人生,对孩子来说,这些因素比分数更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重视智商、智育的同时,必须花更大的力气重视德商的培养。孩子们是未琢的璞玉,他们良好的健康品格的形成需要老师的教诲,家长的培养与正确引导。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的训练,爱心与责任心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是孩子,导演是父母。孩子能否快乐、健康与发展,关键是让孩子首先做到“成人”,然后才是“成才”、“成事”。
令人警醒的案例
从“三道杠”到“少年犯”
她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大队长,父母平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忽视了孩子健康品格的培养,结果她从喜欢美容打扮开始,到偷拿家中钱财,再到歌舞厅“潇洒”,最后与“小姐妹”们“端大包”,一点一点地滑向罪恶泥潭。
小丽生活在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妈妈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上班,爸爸是个体小车司机。小丽刚上小学那一阵儿也挺争气,品学兼优,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是全区闻名的“小红旗”。刚上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个“三道杠”——少先队大队长了。可是,上了六年级,她却像悬崖上的一块松动的石头,一下子滑落到深渊——老师们震惊了,同学们震惊了,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小丽被公安局的警察押上了警车!
多么可怕的消息,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的确,小丽的变化实在是太快、太惊人了。一年前,她还留着朴素洁雅的“自由式”发型,显得十分天真烂漫,后来却烫成了“蓬松弯”,脸蛋上抹了厚厚一层“参琪霜”,眉毛也染成“黑月牙”。
买化妆品的钱,自然是偷妈妈的,因为要的钞票数额太大,妈妈是不给的。第一次“拿”了十几元。这当然是“小打小闹”,但接着便是第二次、第三次……
一次,她用500块钱买了一条珍珠项链,戴在脖子上,故意走到妈妈面前,抛出一只试探性的“气球”:“瞧呀,妈妈,好看吗?”
妈妈瞥了一眼她颈上的项链儿,说道:“好看倒挺好看……从哪儿弄来的呀?”
“我的好同学送我的呗。”小丽信口胡说。
妈妈忙着做饭,没有细细追问。
小丽庆幸自己“试探”成功。她的胆子变得更大了。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次,她为了美容,很想试一试“美发厅”“高级美容师”的手艺,竟斗胆一次偷了5000多元钱。小丽父亲发现现金丢失后,上下左右屋里屋外地仔细查看,奇怪的是,竟没发现盗贼入室的蛛丝马迹,于是风风火火地到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民警经过现场勘查后,很快便发现窃贼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独生女儿小丽!小丽只好作了交待。这一次,她遭到父亲的好一顿毒打。
父亲的毒打未能奏效,小丽反而更加记恨父亲。
一天,她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去露天歌厅听歌,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名牌啤酒品尝仪式。小丽潇洒的新潮打扮,吸引了好多青年男子的目光。正当小丽听女歌星那英的一曲新歌《清清的世界》听得特别入迷的时候,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很潇洒、也很有礼貌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只酒杯,里面盛着大半杯黄澄澄的啤酒。他微笑着邀请她到那边坐坐。说着,他向旁边指了指。小丽顺着指向看时,那边有几个“小姐妹”正向她招手呢!虽说她同那几个“小姐妹”“素昧平生”,根本没见过面,可她还是拗不过走了过去。小丽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邀请她的小伙子是那样大方。他口若悬河,把个小丽说得心花怒放,再加上那几个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小姐妹”们个个“快人快语”,小丽很快入了“围”,和这几个陌生人交上了朋友。更让小丽特别激动的是,这一次这几位“小姐妹”还主动热情地替她掏钱付了茶水费、听歌费等,小丽白白地捡了个“乐儿”。
可小丽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一个早为她设计好的骗局。一个地下扒窃团伙早已盯上她。这个内部自称“红蓝白”的团伙,是不久前在当地公安局挂了号的犯罪组织。
小丽开始急剧变化,但可惜的是,其父母一味地钻在钱眼里,根本忘却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岗位上“上班”以外,又自己开办了一家拥有40多平方米面积的服装商店,而且生意非常红火。可这时,他们亲爱的独生女小丽正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一天,小丽和几个“姐妹”(同伙)“遛市”(伺机行窃),钻进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市场内人海如潮。这几个人打扮得很入时,很像买菜购物的小姐,所以谁也没有把她们当窃贼。她们如鱼得水,没有半个钟头,便“端大包”(偷提包或其他物件)发了一笔黑财。几个人将五六千元现金瓜分完毕,然后将失主的提包等扔进厕所。一次次得手,一次次兴奋,使小丽胆子愈来愈大。她已经由最初的行窃时非常害怕练到了将行窃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了。
1999年2月上旬,兔年春节前夕,正是人们购物最忙的时节。12日上午10时许,当她们去西单商场的人群里找“食”——从一个日本女外宾上衣兜内“钳”出一只黑色钱包时,被在市场巡逻的治安人员当场抓获。就这样,她在最得意的时候跌进了罪恶的深渊。
学校的校长、老师接到派出所的拘留电话后,犹如五雷轰顶!他们百思不解,小丽为什么如此迅速地变坏?
原来,小丽从小长得比较秀气。邻居们都夸“这孩子真漂亮”,像只活泼可爱的小天鹅。可这两年,随着电视、广播和其他广告宣传,特别是社会上女性追求时髦打扮的潮流的猛烈冲击,小丽觉得自己是校内有名的优秀学生,好像不修饰打扮一下就名不副实,加上邻居家的大姐姐、小阿姨们一个赛一个地比打扮,比穿着,比佩戴,小丽就更觉得自己确确实实应该“美化”一下了。于是,她闻到穿着入时的女人身上的香味儿,鼻子就有点“馋”;看到其他少女穿着光怪陆离的奇装异服,自己的眼睛就有点“馋”。于是,开始追求“异美”,追赶“皇后”,追求“奇香”……自从加入小团伙后,小丽的变化就更快、更大了。她把升中学、追求正确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等统统忘得一干二净,把打扮得花枝招展、潇洒气派当做女性生活的最高目标,并把追求吃喝玩乐当做人生的惟一乐趣……
就这样,为了片面追求一个时髦的“俏”字,天真活泼、聪明漂亮的小丽走上了集团盗窃的犯罪歧途,由学习尖子堕落成少年管教所的“小罪犯”!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的健康品格,就是要孩子“学会做人”。由于孩子学业的压力,一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重视对孩子优秀品德的培养。考分再高但不懂得做人之道也是很难真正成才的。不论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还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不论你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不论你是在给孩子请家教补课,还是在领孩子学钢琴、学艺术,作为父母都要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人”。
根据人格教育的要求和眼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关专家向父母们提出了培养孩子良好人格应注意的以下两点。
(1)先做正直的人,再做有用的人
在当今注重实惠的时代,父母考虑孩子学会做人,往往偏重在做有用的人,偏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正直才是“有用”的基础,诚实才是道德的基础。“学会做人”先要学会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是要学做正直的人。古代讲“齐家治国”之前,先要“修身”,就是先要学会做人,而“修身”之前,先要“正心诚意”。通俗来说,“正心”就是要把良心放端正,“诚意”就是要对善真诚信服,就是“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就是表现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而没有这一点,其他道德就难以养成。现在流行的“假冒”、“虚伪”,却是为了某种目的去讨好别人,而不是展露自身的真实;是表里不一,表胜于里,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正直”只求达到事情本身,“虚伪”却要追求事情本身以外的东西,因此不正直的东西本身就是无用的。目前学校里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实施,往往偏重行为表现的检查评比,而不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往往执行那些容易被检查到的条文,而对于像“诚实”那样的条文就难以检查,也就不重视。道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学生只做容易检查到的行为规范,而不做检查不到的行为规范。说明学生学到的不是道德的基本点,而是学到了现在流行的“乖巧做人”。一个讲求法治的社会,没有基本道德做基础,这个法制社会是难以维持的。
(2)先要尊重孩子,再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每个家庭也都有各自特有的教育方法。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不应是父母给孩子“说教”、搞“家训”。
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人格教育,首先应尊重孩子,父母和子女应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之中和在关系发展过程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
子女一出生,就和父母结成一种亲密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很多行为都是针对子女的。在每天与父母共同生活,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中,子女逐渐会清楚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双方也会逐步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和环境。在多年前一次家庭教育心理研讨会上,曾有专家指出父母对子女的种种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爱”和“管”两类。孩子从出生到青年,父母对孩子的“关系”也不应是一样的,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管的关系需有所变化。
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从身体接触到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时候的“管”,要尽量顺应孩子的状态,而不是适应父母的意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但现在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主体”,父母就是竭尽全力使孩子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各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常有许多不同,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管”也应有许多变化。但有一点必须形成共识,即在孩子的儿童期父母的爱和管必须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有利于孩子成为“独立的主体”。过去亲子爱的核心是“关怀”,现在人本模式的“爱”强调尊重,孩子虽小,父母也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独创潜能,把孩子当平等的人来看,培养孩子的人性和人的尊严。“管”更强调启发孩子的自主和自觉。因为人性是自由的,任何强制强迫只有一时表面的效果,而且根本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全在于能否启发孩子自主自觉。孩子到了青年期,人格已基本成型,这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像具有深厚友谊的平等相待的朋友。孩子是从父母对他的尊重中,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也从父母的引导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
常有父母抱怨现在自己是工作忙、活动多,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充裕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这自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懂得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关系”来衡量家庭教育的质量和状况。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并不完全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相处和不相处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状况。
在革命年代里,常有父亲参加革命被捕关在监狱里,和子女只有一月见一次面。每次见面只有几分钟,但由于父母和子女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父亲和子女不在一起反而成了一种教育资源。这里父母通过良好的自身形象进行教育,父母具备了良好的人格是一种教育资源。在一起生活中,子女总是模仿着父母。有的是有意识的模仿,但很多都是先天本能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只要父母对子女建立了家庭关系,父母的人格对子女就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父母的以身作则,不是能不能作则,愿不愿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必须成为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