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完成高中阶段学习的孩子们,走到了人生重要的路口,他们不仅面对从事职业和上大学的选择。而且,对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来说,更为关键的还有一个专业选择的问题。一些父母片面地理解成才,认为只有考得好、上大学,孩子才能成才。结果一味地强制,有的选错了孩子的人生道路,逼成绩差的孩子去挤高考“独木桥”,其结果贻误了孩子的择业良机。一些成绩好的孩子的家长,在专业选择上争挤热门,重校轻专业等,造成时间与金钱的巨大浪费不说,还错误地放弃了孩子的学科兴趣、内在潜能发展与能力优势,从而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人生的辉煌,莫过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孩子选择了能发挥孩子潜能的专业,或是让成绩差的孩子走专业技能培训之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孩子的自我潜能,帮助他选好专业和未来职业,才是使孩子成才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令人警醒的案例
母亲为女儿操碎心
这是一个悲剧,可能经常发生在我们中间,以后也许还将一遍遍的重复,可惜却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即将指导子女选择人生道路的父母,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她是银行里的高级领导人,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对孩子悉心照顾和培养。五年前,她的女儿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这位女孩是一个性格热情开朗、乐于交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能给别人带去笑声和欢乐。她喜爱新奇事物,动手能力很强,却不喜欢学习那些抽象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硬背,学习成绩不是很优异,但考上大学没问题。那年正是金融热潮席卷全国的一年,金融部门是很多人想进而难进的行业。想想自己的工作背景,母亲认为将来把女儿安排在银行工作,岂不是更好!于是她决定让女儿报考金融专业。那时她的女儿,曾与母亲说过,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但她当时毕竟还处于懵懂的年龄,她服从了母亲的安排,走进了一个自己还不了解的领域。
四年大学毕业,女孩如愿地分配到了银行,拥有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但从此,她也开始品尝到了当初种下的苦果。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孩突然发现,美好的理想和枯燥的现实相差太多。整日面对着电脑里打出的排排数据,整日做着单调、机械的核对、输入工作,整日无法跟别人交流——女孩已经不能忍受这样一份工作了。两年的时间,女孩完全变了,她不再爱说爱笑。而是变得孤僻、暴躁,和谁都发脾气,母亲、朋友、公司的领导都发觉这个女孩情绪太异常了。母亲知道女儿的心思,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女儿不止一次地唠叨自己如何如何厌烦金融学专业,母亲虽然很伤心,也难于理解,认为工作了就一切都会变好的。女孩刚工作的头两个月里也表现出兴奋,但慢慢她开始不喜欢这样按部就班地工作了,厌烦情绪与日俱增,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再也看不见了。这一切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虽然也多次尝试劝导女儿,但都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能给她办了病假,让她在家休养。时至今日,女孩已无法上班。谁能想像,在家里的女孩心里经受了多少煎熬。
两年沉痛的生活,终于使母亲慢慢觉醒,她开始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发觉自己真的错了。也许现在觉醒还不算太晚,但四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早已悄悄流逝。女孩走上了一条岔路,而且走了那么远。现在,她再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母亲和女儿都在思考,难道就这样下去吗?女儿还年轻,她的路在哪里?
带着伤痛,也带着渴望,她们走进了一家心理和潜能研究中心。面对专家们细心的指导,面对科学的方法测试出的潜能特点和自己向往的工作十分吻合,女孩终于又振奋了精神,决定辞去银行工作,重新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
半年过去了,虽然重新学习比较困难,但这个女孩的情绪良好,满怀着信心和希望,争取夺回失去的光阴。
母亲的“专制”造成了女儿的伤痛,让女儿经历了不必要的煎熬。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不能不顾孩子的意愿,更不能仅仅参考考分,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综合考虑他们的潜能发展、学科兴趣,能力因素等,这样才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考生和家长在院校与专业的选择上有一些犯难,选好学校进不了好专业,而放弃好学校则能读个好专业,究竟该选谁?不过最近也有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的求学深造新模式,考生在院校志愿上大动脑筋,不再以一次选专业确定终身。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打破以往完全按专业招生的模式,对部分学科实行按大类招生。同时,一些高校也适当放开转专业限制,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按照相应规定申请转专业,在招生上实行宽口径、在培养上注重厚基础。这一招生模式变化,成为最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亮点。下面是有关专家对家长指导孩子报考专业的几点建议:
(1)用经济的眼光选择专业
家长在指导孩子择校、选专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选择那些很容易扩大招生规模的专业。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其产品的市场供应极容易饱和,更何况教育的产品是人,一种“耐用品”,一种社会长期饱和的“产品”。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还要考虑在校期间的成本投入问题。
在评估未来专业人才市场状况时,应该明确,几乎任何专业,无论冷专业还是热专业,其中的优秀分子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选择专业时还应该考虑未来的学位预期:硕士、博士、博士后?在知识经济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高要求一定会反映到学位的提高上来。学生入学时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这绝不是最后的选择。在新知识不断出现的今天,专业的变换是一件自然而常见的事情。每一次学历提升的机会都存在着转换专业的可能性。用经济学的知识对这些情况作一个分析,然后做出最适合孩子的入学选择。
(2)热门专业≠高就业率
从2004年公布的某省高校各专业的签约率和应聘率排行榜可以得知,林学、茶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和气象学等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甚至达到100%。而大多数人都看好的一些热门专业,如工商管理、投资经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仅在60%-70%左右,这种状况令人大惑不解。
一些冷门专业因为当时招收的学生数本来就不多,如茶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和气象学等专业毕业生人数仅几十人,另外加上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比例也相对较高,从签约率的显示数字来看就比较高。而一些热门专业签约率低的情况,也存在多种原因,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社会就业需求量也很大,可许多毕业生眼光太高,不愿离开中心城市或到一些基层单位中去,迟迟不肯“屈就”,就业率就低了。而工商管理等一些专业,一些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仅凭表面理解,并不知道要正式进工商系统就业还要经过单位招考。另外一些热门专业初次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几年高校纷纷设置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就业率自然下降。
(3)职业≠专业
在高校招生的260多个专业目录中,90%的专业家长和考生不了解或者没有听说过,原因是他们在专业选择时缺乏科学的指导。
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用两年时间给全国一万多名高中学生做过专业选择评估,例如一名高三女生想学经济学,她的理由是,将来准备做企业家,而经济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学类人才的;还有把“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混为一谈。
类似这样对专业认识模糊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眼下在专业选择时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把职业与专业当成一回事。
专业选择另外一个误区是,把某一科的成绩当作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有关专家认为,成绩对专业选择有影响,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专业方向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
据介绍,目前,大部分家长和考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要不没听说过,要不听说过但不知道内容是什么。这种状况和现在中学教育中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家长和考生在盲目的情况下选择专业,很可能会埋没孩子在其他专业的潜能,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专业选择前进行科学的专业选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