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6400000093

第93章 最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

萨缪尔森最为世人铭记的可能是他的两本早期著作:《经济分析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和教科书《经济学》(Economics)。前者为延用至今的正统经济学奠定了基石,后者向数百万学生普及了新古典经济学理念。

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在芝加哥大学,他从法兰克·奈特(Frank Knight)、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及其他战前芝加哥大师那里接受了古典经济学严格的数学基础训练。1936年一毕业,他立即转往哈佛,恰逢凯恩斯发表意义重大的《通论》(General Theory)之际。按照萨缪尔森自己的说法,他涉足经济学恰逢其时。“对于一个具有分析能力、充分意识到数学工具是经济学领域有力武器的人来说,1935年的经济学界,是属于他(或她)的天下。该领域充满了美妙的定理,等待着人们去采撷和整理。”

萨缪尔森最为世人铭记的可能是他的两本早期著作:《经济分析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和教科书《经济学》(Economics)。前者为延用至今的正统经济学奠定了基石,后者向数百万学生普及了新古典经济学理念。

萨缪尔森于1941年递交的博士论文,是其《基础》一书的雏形。诺贝尔奖得主、加州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后来评价道,它是“我所知道的把博士论文写成专题著作的唯一例子……或者可以这样说,它是一部处处充满原创性、以至于可以把它当作论文来接受的专题著作。”萨缪尔森的作品富于原创性,尤其是他23岁那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其中提出的“显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后来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至今仍是经济学理论高级教材的开篇内容。

萨缪尔森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于1947年让萨缪尔森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仅授予40岁以下的经济学者的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经典。可以说,萨缪尔森对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将英国马歇尔的经济学语言体系变换成了数理的演绎系统和分析范式。

萨缪尔森一生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满信心和热情。1966-1986年连续出版的5卷本的《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收入388篇论文)堪称现代经济学数理分析体系和范式的非凡作品。还是因为这篇博士论文,萨缪尔森1970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

作为尝试,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后来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科书《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简称《经济学》),用简单的语言和工具阐释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据说这部教科书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售出400多万册。从这本教科书开始,一个崭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形成了。1998年,萨缪尔森在为他的《经济学》1948年第一版出版50年的纪念珍藏本所写的前言中风趣地说:“看到中世纪的三个正在劳动的人,乔瑟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挣钱,钱还不少。’第二个人说:‘我在把石头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状。’第三个人则声称:‘我在建一座教堂。’当我撰写《经济学》的第一版时,我实际上在同时做这三件事,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在《经济学》出版到第五版时,首次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在1961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对其理论的内核、体系框架及其方法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这一年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

这本出版于1948年、历经十几版修订的教材,已成为数百万学子的经济学指定教科书。这本书为萨缪尔森赢得了不小的收入和声誉,象征着他在保持经济学对于外界的相关性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并非总是成功的。年轻时,他曾这样评论“我们都是训练水平很高的运动员,但从未参加过比赛”。在未来的岁月里,能直接得到保罗·萨缪尔森或其著作训练的经济学家会更少,但所有人都会发现:自己是在他创建的路径上前行。

同类推荐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论述其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我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经验,阐述了若干个企业“两化融合”实施的典型案例,并对宁波地区的“两化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我们深入思考了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战略问题,重点探讨了“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高房价还能撑多久:是泡沫终究要灭亡

    高房价还能撑多久:是泡沫终究要灭亡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中国的房地产业到处玄机重重。经济学家、著名学者、地产大鳄、政府官员以及寻常百姓,或为既得利益辩驳,或为民生大计呼吁,或为经济安全忧患,或为继续敛财造势,一时间唇枪舌剑,你方唱罢我登场,导演出这部看不懂的纷繁复杂的闹剧。两会即毕,中国政府表示痛下决心用各种手段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但是普通消费者迫切期望在短期内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解决温饱问题用了三十年,那解决房价问题需要多久?作者将在本书给读者一一解说。
  • 和谐分配

    和谐分配

    所谓和谐分配,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优化配置是手段,优化再生才是目的。目的主导手段,并寓于手段之中,左右手段的动力,过程和方向。应该把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放到再生经济中重新定位。必须把分配概念的外延由终端倒溯、延伸到过程和起点。必须吃着碗里看着碗里,而不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产资料活了,生产资料也就成了生活资料;生活浆活了,生活资料也就成了生产资料。再生经济,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相互转化,实现资源配置和再生的相互转化。在和谐经济、再生经济中,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被赋予科学的、丰富的、发展的、实在的内涵。
  • 创新解码:理论、实践与政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创新解码:理论、实践与政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综合了创新管理学、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提炼出创新的十大原理,发掘创新实践的重要纬度,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
  •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本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视野,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基础上,立足于西北开发的具体实践,就“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意义、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残魂归来

    残魂归来

    六神无主,无精打采,神经衰弱……使得现实生活中的赵丰落魄的像条狗,直到他的一缕残魂归来,一个盖世强者就此诞生。
  • 在夏洛特拥有特殊能力

    在夏洛特拥有特殊能力

    一位名叫平宫知木的初三少年获得特殊能力,与初三时期不同学校的友利奈绪邂逅,升入高中后一起拯救那些特殊能力者。
  • 倾世妖妃别乱跑

    倾世妖妃别乱跑

    世人皆知在那无涯山上有位绝世无双的公子,身边有着一只通体雪白的灵狐,一身绝世医术为世人所仰慕,世人皆知他是他,却不知他亦是她,终是一身红妆倾了天下,也倾了他。
  • 低级的创始者

    低级的创始者

    挖点土,吸一口空气喝一口水,恭喜你获得新的空间。作为新的创世者,虽然到现在都不知道咋回事。但是我已经可以说我是这个世界的顶端人物了。但是尼为了世界的和平与祥和,我不得不隐瞒身份去与世无争的土司店老板。
  • 英雄联盟之笑笑就好

    英雄联盟之笑笑就好

    你说,玩游戏是害人害己我说,那是你不懂,游戏比生活更有趣你说,玩游戏一生庸碌无为我说,那是你没有真正的去认识它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古人说的那为什么游戏就不可以?我为尊严而怒,我为家人而亡别问我为了什么,我能说的,笑笑就好。
  • 你从青春过

    你从青春过

    葱葱少年时被埋藏的感情,终抵不过那一眼沦陷,既然如此,便一同面对吧
  • 光影年鉴

    光影年鉴

    一个关于世界核心的终极密宝一个继承了上古神祗力量的人一枚跨越了诸天万界的结晶体一件含着上古神祗力量的武器
  • 失心倒计时:名门少爷的遗爱

    失心倒计时:名门少爷的遗爱

    昔日亲密无间的恋人变成熟悉的陌生人,她千方百计的谋算他的心,却不料他扮猪吃老虎,中了他的计中计,傲娇首席外老里嫩对上外嫩里老的汉子女,究竟会擦出怎样的计谋火花?带着‘文艺’的霸道,带着‘文艺’的追逐,最终,谁是谁的猎物,谁把谁遗忘,谁使谁失心。
  • 我在大唐混社会的日子

    我在大唐混社会的日子

    男主李享,因为阎王的儿子阎宝儿喝多了,错把生死簿划了个叉,导致男主意外早死50年,经过协商,在别的位面补给他100年寿命和无数好处,重生后在大唐帝国,当地府代言人,带领各路英雄,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恶搞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