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认不了几个字,但是其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贾府第一能说会道之人。她说话对景、对人、对事,既中听,又热闹;既幽默,又不失礼。她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找到恰切的言语营造欢乐的氛围,王熙凤夸赞老太太既不捏酸,又不露骨,显得异常自然。即使在十分尴尬的环境下,她也能利用其敏捷的思维和能言善辩的特长,化解尴尬的气氛,制造轻松欢乐的氛围。第四十六回贾赦强逼鸳鸯做其小老婆,鸳鸯誓死不从。鸳鸯虽是贾母的大丫环,却是贾母不可或缺之人,贾母的吃穿用度,皆由鸳鸯安排决定。她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虫,她知道老太太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也知道老祖宗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用李纨的话来说,就是老太太离了鸳鸯是饭吃不下,觉睡不香。因此,贾母对鸳鸯格外喜欢。她听说儿子贾赦强逼鸳鸯做小老婆,十分生气,当着薛姨妈、王熙凤、李纨、宝钗、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等人的面,怒斥王夫人。探春利用自己与王夫人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身份,以及“大伯子”与“小婶子”的身份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解说贾赦讨鸳鸯做小老婆,与王夫人没有丝毫关系。贾母意识到训斥对象错误之后,即对王熙凤说,错怪了太太,怎么不提醒她,让姑妈受委屈。王熙凤道:“我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幸亏我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在众人视野中,贾赦讨鸳鸯做小老婆,毫无疑问是贾赦的错误。王熙凤对贾赦讨要鸳鸯做小老婆十分反感,她认为:一是贾赦年龄大了,与小老婆寻欢作乐伤身体。二是儿子孙子成群,贾赦日夜与小老婆喝酒求欢,不能为儿孙树立人生之楷模。三是年老体衰,不能真正为小老婆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快乐,耽误她们的青春年华。四是贪色淫縻,疏于政务,于公于私都不利。王熙凤面对贾母和众人,于礼于情都不能公开指责自己的公公贾赦,她只能寻找新的视角,用明贬暗褒的方式,夸赞贾母,让贾母开心。王熙凤把过错推到了贾母身上——会调理人。因为贾母把鸳鸯调理的聪慧、贤淑,人见人爱,这样的女子谁不喜欢,谁不想要?这种结局是造成的?还不是你老太太一手造成的吗?既然是自己造成的,你又能怪谁?这种明为“批评”,实为赞誉的话语,既幽默,又缓和气氛,着实令人舒服、开心。王熙凤的这番言语顿时把尴尬、沉闷的气氛驱散殆尽,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欢乐的氛围。
老太太主张学习小家子人的做法——“凑份子”,为宝钗过生日。这种方式虽然新颖、有趣,但有失贾府高贵富有的身份,显得小气寒酸。既然是老太太的想法,别人也不好说什么。王熙凤为了把众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她凑趣说道:
“老祖宗给孩子们做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得满屋人都笑起来。(第二十二回)
在给薛宝钗过生日这件事上,王熙凤表达了四层意思:首先,说老祖宗给儿女做生日,是不拘什么规格的,只要是老祖宗给儿女做生日,孩子们都是幸福的、高兴的,没有人会去计较级别、规格、酒戏等细节。老太太给孩子们做生日,是老祖宗对孩子们的特别施恩,是孩子们一生中的幸事,孩子们对老祖宗只有无限的感恩。这是王熙凤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要热闹,就应该拿出足够的钱来办酒戏,“巴巴的拿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做东道”。“霉烂”一词很形象、很生动,表层是说贾母小气、抠门儿,既要热闹,又不肯多出钱。深层是夸赞贾母富有——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应有尽有,压塌了箱子底。第三层是用赞美的口吻夸耀贾母疼爱宝玉,同时“抱怨”我们与宝兄弟同是老祖宗的儿女,老祖宗为什么只偏爱于宝兄弟一人,使劲儿勒掯我们,积攒更多的梯己钱留给宝玉,难道将来老祖宗百年之后,只有宝兄弟一人为你送终不成?这是撒娇的口气与言语,老祖宗是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开心。最后进一步阐明老祖宗把梯己留与宝玉是正确的。虽然我们不配使老祖宗的梯己,言外之意是夸赞只有宝玉才配使老祖宗的梯己。但也别苦了我们,您至少把为宝钗做生日的钱出够,不能老祖宗赚名声,我王熙凤赔银子啊!特别是她指着手中的二十两银子说“这个够酒的?够戏的”?王熙凤像小品演员一样,语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引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个不停。王熙凤是语言的大师,艺术的大师,她评人论事,言语准确到位,不露骨,不肉麻,听者开心,被评者受用。
第三十八回贾母同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等来藕香榭赏桂花,见水中有一小亭子,就对薛姨妈说:“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时残破了。众人都怕惊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王熙凤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么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王熙凤的话把所有人都逗乐了。贾母喜欢王熙凤同她逗乐、取笑,让家庭充满亲情、欢乐。王熙凤是一个懂规矩、识大体的人,她知道什么场合、什么时候,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王熙凤的话语往往是对时、对景、对人,恰到好处,既幽默好笑,又不失礼规,显示出王熙凤敏捷的思维、丰富的语言和高超的逗乐艺术。
第五十回贾母瞒着王熙凤偷偷来到园内赏雪,王熙凤便找到园子里。王熙凤的孝心让贾母心中甚喜,因说道:“你真是个鬼精灵儿,到底找了我来。以理,孝敬也不在这上头。”从真心来说,王熙凤确实是因孝敬贾母而来,大雪天,她怕别人伺候不够周到,担心有什么闪失。按常人思维,得到贾母的夸奖应该很高兴,对老太太表示感谢,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语——孝敬老太太是我的荣幸,是应该的等话语。唯有王熙凤不是这样,她的言语确实让老太太和众人开心:“我哪里是孝敬的心找来的,我到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问小丫头,她们又不肯说,正在疑惑之际,忽然来了两三个姑子,我心里才明白。老太太一定是预料到了,此时一定有姑子来要年疏,或要年例香例的银子,所以躲出来了。现在姑子们已经去了,债主已去,我是来请老太太回去的。”这一番话既夸赞了老太太聪明——料事如神,又幽默开心,既没有按照老太太所说的孝敬的俗套话题延伸,又新颖独到,招人喜爱。虽然话说了一百圈,但总要归拢到“孝心”上来。所以,王熙凤在让老太太开心之后转到正题上来——已预备下稀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再迟一会儿就老了。何等孝心,何等周到!老太太年龄大,牙口不好,所以饮食喜欢“嫩”、“烂”的食物,王熙凤在这里特别加注了“稀嫩”二字,强调适合老祖宗的口味,这是从食物本身来说。从时间火候来说,即刻回去刚好,若再迟一会儿就老了。火候“老了”的野鸡,就嚼不烂了,不适合老祖宗吃了。因此王熙凤来请老太太的时间是刚刚好的。无论从食物本身,还是时间把控,都是王熙凤精心安排的,是恰到好处的。至此,一个能言善说、孝顺备至、让老祖宗开心愉悦的孙媳妇形象跃然纸上。
正月十五元宵节,宝玉跟随贾母在大花厅上热闹,因宝玉要离席到外头去,贾母命人好生跟着,嘱咐“小心外头爆竹,仔细天上掉下火纸烧了”等话语,因不见袭人在跟前,就责怪说:“他(袭人)如今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赶忙解释说:“他妈前日没了,因为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后笑说道:“跟主子却讲不起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着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贾母的话语虽然很平淡,但话语中暗含着对王夫人的批评,没有按照祖宗的“规矩”对丫环进行管理,并且对这些坏了祖宗规矩的人不查不问,竟然成了惯例。很显然,贾母对王夫人的回答有些不高兴。王夫人的解释是事实,但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不能令贾母信服、开心。王熙凤见贾母有责怪王夫人之意,便说:“今儿晚上他便没有孝,那园子也须得他看着,灯火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他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用担心,又可以全他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王熙凤解释袭人没有跟宝玉来的原因,完全换了一个角度,她是从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解释袭人没有来的正确理由:第一,从园子的安全考虑,袭人不应该来伺候宝玉,应该留在家里看园子。烟花爆竹四处飞溅,火花四射,最容易引起火灾。正月十五,满园子都在燃放烟花爆竹,此时是最危险的。第二,园子里正在唱戏,虽然有守夜值班的丫头、婆子,但她们禁不住诱惑,会疏于职守,偷着去看戏,这样不安全的因素会大大加大。第三,袭人心细,尽职尽责,会各处照看,保证园子的安全。第四,宝玉跟着老太太、太太,又有麝月、秋纹照料,即使袭人不在跟前,也不会有任何闪失。相反,如果袭人跟着来服侍宝玉,把别人留在家里看园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就会让老太太操心。第五,从宝玉利益角度考虑,袭人考虑问题细心周到。这里戏散了之后,宝玉回到怡红院,被褥已铺好,茶水已备齐,冷暖适宜,样样准备妥当,宝兄弟称心如意。反之,袭人来了,留下别人看屋子,宝玉回去,铺盖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样样都不便宜。相比之下,留下袭人是最佳选择。第六,留袭人在家,又可成全她守孝之理,送了个大人情。因此,留下袭人,于她、于宝玉、于园子、于我们大家都有益而无害。王熙凤的这番解说,让贾母以及所有在场的人开心、折服,特别是园子的安全和宝玉的冷暖两件事,最让贾母牵挂,这两件事安排妥当,就是贾母最开心的事情。所以,贾母对王熙凤的安排大加赞赏——你想的比我周到,快别叫他了。王熙凤入情入理地严密解说,客观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一是消除了老太太心中的不快,代之而来的是让她舒心、放心。二是替姑妈王夫人洗清了管理不严的“罪责”。三是主动承担责任,继而把责任变为“功劳”。可见,王熙凤在思维方式、言语表达技巧诸方面的过人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