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是十二正钗中身份、地位、行为都很特殊的人物,说其特殊,原因有三:一是从其与贾府姻亲关系看,十二正钗中其他十一位女子,皆与贾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不是贾府的奶奶、小姐,就是贾府的亲戚,妙玉是唯一一个与贾府无任何姻亲瓜葛的人。二是从其身份看,在十二正钗中,妙玉是唯一一位带发修行的女尼。第三,从其进入贾府的方式看,妙玉是唯一一个被贾府以正式请柬邀请、派车轿接入府里的女尼。
贾府是侯门官宦之家,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往来其中,贾府为何能够以先请柬、后车轿如此高规格礼遇请接女尼妙玉?妙玉身上哪些特质,能够让权大势大、人人敬畏的贾府屈尊请邀?这些问题像魔咒一样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妙玉第一次出场是通过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回话时叙说出来的: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岁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解读出九个方面的信息:第一,籍贯:妙玉祖籍苏州。第二,家庭出身:妙玉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第三,出家的原因:自小多病,百般医治皆无效果,被迫出家修行。第四,年龄:十八岁,花季少女,梦想的年龄。第五,法名:妙玉。第六,相貌、才华:模样极好,文墨极通。第七,北上长安的因由:探研观音遗迹,学习贝叶遗文。第八,妙玉孤身一人。父母双亡,师父圆寂。第九,留在长安的因由。谨遵师父遗言:不宜回乡,静候结果。这些信息绝非可有可无之事项,它与妙玉的性情、言行、命运密切相连,是解读妙玉其人的钥匙。
读者一定很想知道,妙玉为什么带发修行。对于这个问题,文本没有详说,但邢岫烟向宝玉介绍妙玉时说过的一番话,能够帮助读者解读妙玉带发修行的初衷。邢岫烟道:
“我和他做过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第六十三回)
从邢岫烟的话语可以推知,妙玉在蟠香寺已与邢岫烟做了十年的邻居,来到长安都中才十七岁,入大观园时才十八岁,足见她出家时最大不过七岁。作为仕宦家庭的千金小姐,六七岁的妙玉应该备受父母疼爱,由嬷嬷和丫环悉心服侍照料,享受童年的欢乐。但是,因为她自小多病多灾,父母为其买过许多替身,但都无济于事。妙玉不得不告别童年的欢乐,远离父母亲人,皈依佛门,与青灯古佛为伴。父母将妙玉送入佛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妙玉自己则是不知所以而为之,双方都是被迫的,又都是无奈的。然而,慈心的父母在万般无奈的选择中给妙玉留下了一丝希望——让其带发修行,希冀妙玉日后能够逃离佛门,重新开始正常人的生活。
妙玉性格怪僻,万人不如她的慧眼,她认为,古人中自汉唐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那就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两个土馒头。”妙玉绝少与人来往,只偶尔与惜春下棋。众人对妙玉的孤僻、难以接近也很是看不惯,李纨说“我不理他”,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众人偶尔与之交往,都十分谨慎,唯恐言失莽撞了她,黛玉因误把雪水当成雨水,被妙玉讥讽为“大俗人”。清高、自傲的林黛玉却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回言。
妙玉不仅怪癖,而且洁癖。第四十一回贾母与刘姥姥等人饭后来到栊翠庵,妙玉立刻给贾母献茶,她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献给贾母。贾母喝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一口喝尽,评价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用过的五彩成窑小盖钟只因刘姥姥品尝过一口茶,妙玉就令道婆“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成窑五彩小盖钟精致、美观,即使刘姥姥农村老妪,不太讲究,你令道婆好好洗一洗,甚至放在开水里煮一煮,任何不卫生的东西和心里阴影都会消失。然而,妙玉却因刘姥姥用过一次,她就要把精致、美观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扔掉。宝玉认为妙玉的行为有点儿过火,但不敢说,便向妙玉求情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吧,他卖了也可度日,你道可使得。”从宝玉“他卖了也可度日”的话语中,可以断定,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应该比较值钱。妙玉虽然答应将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刘姥姥,但妙玉“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的话语,让读者看到妙玉洁癖到变态的程度。出家人本来应该有一颗善心,行善济贫,可为了自己的“洁”,她宁可背离行善之宗旨,毁物弃善,真是罪莫大焉!不仅如此,众人踩过的地方,妙玉也嫌脏。为了消除妙玉的膈应心理,宝玉主动提出,让几个小厮到河里打几桶水把地洗一洗,妙玉特别嘱咐:“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可见,妙玉洁癖到了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