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省亲场面恢宏壮观,在接待省亲的人员队列中没有见到史湘云的身影,这实在难以理解!从获知信息的渠道看,贾元春省亲是贾府最自豪、最重要的事件,设计建造大观园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从设计、建造、装修,到元春省亲,历时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史湘云不可能不来贾府,即使她真的没有来贾府,那么,她也一定会听说贾府建造大观园预备省亲的事情。因此,史湘云获知贾元春省亲的信息渠道是通畅的,不存在信息被阻塞之可能;从获得机会的多寡看,元妃省亲是一件隆重、辉煌的大事,有幸经历省亲的过程,是一个人一生的荣耀,这是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皇上恩准,元妃才能省亲。只有元妃的家人、亲戚才有机会亲历省亲的经过。试想,凡是有机会能够经历省亲过程的人,谁不珍惜这平生难逢的机会?从史湘云性格、爱好来看,她活泼开朗,爱玩儿爱热闹,自小便在贾府西边的暖阁住着,有姑奶奶贾母罩着,吃喝玩乐,一切自便,这里俨然就是她的第二个家,这样的机会她岂能放过!从元妃省亲日期的闲暇程度看,元妃省亲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正月是一年之中最清闲的时期,古时民间有女子正月里不动针线的习俗,也就是说,整个正月,女子都不准做针线活儿。因此,史湘云不存在因为事情忙而脱不开身的可能。总之,从信息渠道、主观愿望、客观实情等方面考察,元妃省亲,史湘云没有缺席的因由。
元妃省亲过程中,她突然问及“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但贾元妃并未问及史湘云因何不见?“问”与“未问”让读者产生诸多疑问和猜想。据推算,元春进宫之前,从未见过宝钗和黛玉。林黛玉初进贾府,与林黛玉见面的姐妹只有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人,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姊妹时说:“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识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这里“你三个姊妹”应该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不包括元春。林黛玉到贾府第一次就餐时座位排序,明确只有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这就说明元春早已进宫去了。对于是否见过湘云则不敢确定,一是湘云小的时候就在贾府住着,或许贾元春进宫之前见过史湘云,二是贾母有可能带着贾元春回娘家,贾元春在贾母的娘家即史湘云家见过史湘云。当然,贾元春也可能在进宫之前没有见过史湘云。如果上述一、二推定成立,那么,贾元春对史湘云的感情和印记应该比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要深刻。总之,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元妃省亲时不应该漏问史湘云。
元妃省亲时,由于时间短暂,程序繁杂、项目众多,既要按照皇家规范升座受礼,接受贾府男女轮流排班拜见,又要参观游览大观园胜景。官方程序结束,又忙于进行母女、祖母孙女间短暂而难得的“家叙”,亲人难得见面,见面时的激动、悲伤难于言表。思维出现暂时混乱,对某些问题考虑不周,出现遗漏,都是可能的。因此,贾元妃在家叙时只问及薛姨妈和宝钗、黛玉,漏问史湘云也是可能的、正常的。
但是,题诗试才是元妃相对平静、闲暇的时段,面对薛宝钗、林黛玉,特别是她赞美薛宝钗、林黛玉二人诗作的时候,元妃应该能够想到史湘云。如若这时她问及史湘云为何不参与题诗,借此补见史湘云,也是可以的。然而,在省亲过程中,元妃自始至终没有问及史湘云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唯恐有遗漏,让读者产生困惑与不解,特对元妃省亲时没有拜见贾元妃的人,做了特别注明:“此时贾兰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故无别传。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曹雪芹这个“注明”是在告知读者元妃省亲之时,史湘云确实不在贾府,还是特别提醒读者,元妃和史湘云之间存在某种非常之关系呢?从元春省亲结束,赏赐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人员名单看,上自贾母,中有邢夫人、王夫人、贾敬、贾赦、贾政等,下有尤氏、李纨、凤姐、贾珍、贾琏、宝玉、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贾环、贾兰、贾蓉等,唯独没有史湘云的名字。可见,这不是贾元春遗漏和忘记史湘云的情况,而是作者构思故事情节的有意安排。
作者不让史湘云和贾元春见面,在贾元春所有的言行中,只字不提史湘云的名字,一定隐喻着某种特殊的涵义。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结束,第二十回突然就有“史大姑娘来了”,真实稀奇之至、突兀之至!
第二十八回贾元春传谕,叫初一到初三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贾珍率领众位爷们跪香拜佛。这是一次重大盛会,贾母、李纨、王熙凤、薛姨妈、宝玉、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全部出席,有头有脸的丫环如贾母的丫环鸳鸯、琥珀、鹦鹉,黛玉的丫环紫鹃、雪雁,宝钗的丫环莺儿、文杏,迎春的丫环司棋、绣桔,探春的丫环侍书、翠墨,惜春的丫环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环同喜、同贵,李纨的丫环素云、碧月,王熙凤的丫环平儿、小红,以及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彩云等,都跟随贾母、王熙凤来到清虚观观看打醮的盛大场景。然而,在参加观看打醮的人群中没有史湘云的身影。有意思的是,打醮刚一结束,第三十一回突然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有关贾元春两次盛大活动,史湘云两次缺席,活动刚一结束,史湘云又两次突然出现在贾府。这种极度“巧合”不能不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深度思考:元妃和史湘云面相互克,还是史湘云无命见元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