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莲“注释1”是姑苏城阊乡宦甄士隐的女儿。《红楼梦》第一回对甄英莲的身世、家境和年龄作了简略叙述: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这段文字向读者传递出有关甄英莲的多方面信息:
第一,出生地。甄英莲出生在姑苏城阊外十里街仁清巷的葫芦庙旁边。
第二,父母姓名。父亲姓甄,名费,字士隐;母亲姓封。
第三,父母性情秉性。父亲性情恬淡,淡泊名利,每日修竹观花,品酒吟诗,过着悠闲自得的快乐生活;母亲温善贤淑,知义明理。
第四,家境殷实。虽不是富贵豪门,但也是当地有名的富足之家。
第五,甄英莲是独生女,无兄弟姐妹。
第六,年龄。此时甄英莲三岁。
作者曹雪芹叙写甄士隐家境殷实富足,夫妻性情和善,家庭温馨和谐,把甄英莲放置在温馨自由、充满爱意的环境之中,目的是为其以后被拐卖、被虐待制造落差,意欲形成读者视觉和心理难以承受的撞击,产生正负差的双倍艺术效果。读者阅读上述这段表层意蕴平淡的文字,不会对甄英莲有多少印记,也不可能解读出她命运坎坷的悲惨经历。但是,当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准备回家时,癞头和尚突然大哭起来,对甄士隐说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癞头和尚的言语让甄士隐心中产生一种不祥的征兆,他想尽快跨进家门,避开癞头和尚。就在他撤身进门之时,癞头和尚突然指着他大笑,并且口中念了四句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四句诗是对甄士隐的嘲笑,也是对甄英莲人生轨迹由幸转悲的预告。癞头和尚由哭转笑的瞬间变化,预示着甄英莲命运的突变,他所吟唱的四句诗,实际上是甄英莲命运的谶语。第一句是对甄士隐的嘲笑,嘲笑他不知英莲悲苦的命运结局,仍旧娇生惯养;第二句暗喻英莲将被薛蟠强占为妾。菱花指后来英莲被夏金桂改名为香菱。“雪”实为薛的谐音,此处指薛蟠。菱开花于夏日,竟然能够遇到冰雪,这种自然季节出现的非正常现象,寓指英莲生不逢时,必遭摧残的命运结局。英莲命运由幸转悲的时间拐点是元宵佳节,事由是火灾。三岁的英莲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之中,自由幸福的生活;饱读诗书的甄士隐对癞头和尚的言语惴惴不安,既希冀它是疯话傻话,又担心疯话傻话真的变为现实,排斥与担心纠结于胸。
英莲五岁时,不幸降临在她头上。元宵节晚上,甄士隐的丫环霍启“注释2”抱着英莲去看花灯。霍启要上厕所,便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等她从厕所出来时,英莲已经不见了。霍启寻找了半夜,不见英莲的影子,便逃之夭夭了。甄士隐夫妻见女儿一夜未归,便派人四处寻找,未曾探寻到英莲的踪影。这就应验了癞头和尚那句“好防佳节元宵后”的谶语。甄士隐夫妇年过半百,只生英莲一个宝贝女儿,因此,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英莲被拐,甄士隐夫妇因思念女儿,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先后患病卧床,后经医治病愈。丢失女儿的伤痛渐趋平复,但新的劫难悄然逼近,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的和尚炸供,不小心致使油锅火起,引燃窗纸、竹篱木壁,继而燃起漫天大火,将葫芦庙一条街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家在葫芦庙隔壁,难以幸免,房屋、家产被大火焚烧殆尽。应验了癞头和尚那句“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