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十五钗中,袭人的命运算是好的了。她虽然没有名正言顺成为贾宝玉的侍妾,在环境优雅、衣食富足的贾府生活一辈子,但她最终的结局却是夫妻恩爱,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与袭人判词中的命运结局基本一致。脂砚斋在第二十八回回前总评中说:“(庚辰评)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非泛泛之文也。”“注释4”众多读者和评论者对袭人持否性意见,焦点在于袭人是否应该坚守诺言,为宝玉守节。第十九回,袭人为劝说宝玉改掉毁僧谤道之恶习,她曾向宝玉承诺,如若宝玉改掉她所提出的毛病,就是“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便拿八抬大轿也抬不出去我了”。可是第一百一十九回宝玉参加考试走丢后,袭人却背弃自己的诺言,嫁给了蒋玉菡。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让读者和评论者对袭人横加指责、谩骂,对袭人的评价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一向温顺忠厚的贤袭人,变成了阴险狡诈的野心家。她平日表现出对宝玉的感情,是为获取宝玉对她的信任;她对宝玉信誓旦旦的誓言,是欺骗宝玉的谎言。在不少读者看来,袭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择手段的野心家、阴谋家。袭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是否真挚,她嫁给蒋玉菡是自愿还是被逼无奈,读者和评论者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凭空想象,要以文本为依据,从细读文中找寻答案。一切抛开文本,妄加臆断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袭人对贾宝玉的感情毋庸置疑,她关爱宝玉胜过关爱自己,当听探春说道:“大凡一个人不可有奇处,二哥哥生来带块玉来,都道是好事,这么说来,都是有了这块玉的不好。若是再有几天不见,我不是叫太太生气,就有些原故了,只好譬如没生这位哥哥罢了。果然有来头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几辈子的修积”时,袭人心里一疼,头上一晕,便昏厥过去。醒来后,听说宝玉如若不回来,便要打发丫环出去,这对袭人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虽然她享受姨娘待遇,跟宝玉也有男女之事,但毕竟没有名正言顺地做屋里人。如果王夫人以贾政没有同意为由,让袭人嫁人,袭人就会处在两难的境地:若坚持死守不嫁人,既没有坚守的理由,也遭人笑话;若依从贾政、王夫人的安排嫁人,又实非自己之心愿。左思右想,不得其妙计。
袭人的去留问题,不仅困扰着袭人,也困扰着王夫人、薛姨妈,这姊妹二人为袭人的去留问题绞尽脑汁,寻找妙策。按当时规矩,丈夫不在了——或去世,或出家,妻子理应守节,屋里人(侍妾)愿意守的也可以与正配一起守;但不能以丫头名义守节,这名不正言不顺,袭人就属于这一类。袭人虽说是个准屋里人,但到底没有与宝玉过明路儿,即缺少名分,是有实无名的身份。对这样一位丫头,贾政断然不会叫他守节。王夫人、薛姨妈抓住袭人顺从、听话的特点,决定叫袭人的哥嫂来,狠狠地吩咐他们,叫他们给袭人找一门正经的亲事,不仅女婿要长得漂亮、帅气,而且人品要好,家境要殷实食富足。王夫人、薛姨妈姊妹两个商定,袭人出嫁时要有丰厚的陪嫁,风光的场面。在选定好人家之前,不能让袭人知晓,待男方人品、相貌、家境都符合王、薛姊妹要求标准之后,由薛姨妈出面劝说袭人嫁人,薛姨妈利用袭人尴尬的身份和正统顺从的性格,通过摆利弊,讲礼规,让袭人内心纵有万千不愿意,但表面只能点头称是。袭人真是顺从了她人,委屈了自己。
薛姨妈告诉袭人,给她说的婆家是城南姓蒋的,家境富裕,有房有地,又有铺面,只是女婿比袭人略大几岁,并且是没有婚娶的。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曾经跟宝玉交换汗巾子的蒋玉菡。当袭人听说太太让她嫁人时,她内心既伤悲又矛盾:想起曾跟宝玉说过“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话,不觉脸红心跳,认为若如嫁人,将违背自己的誓言,对不起宝玉;但太太的话又不敢违背,如若坚持守节,又叫人说不害臊,甚至有人会猜疑她与宝玉有不正当的性关系,这样守节比嫁人更对不起宝玉;若说嫁人,确非自己之心愿。袭人左右为难,她想不如一死了之。但死在何处,又让她为难了。若死在贾府,众人会猜测她是为了宝玉不愿嫁人而死的,各种谣言纷至沓来,这对太太和宝二奶奶是一种伤害,不仅对不起宝玉,更对不起太太和宝二奶奶了;若死在家里,则对不起哥嫂。思来想去,只好到了夫家再作打算。
袭人过门到了蒋家,见蒋家办事极其认真,一切迎亲仪式都是按照正配的规矩,丫头仆人都直以奶奶称之,这让袭人感到意外和惊喜。丈夫是一个特别善于尊重人的人,新婚之夜,袭人原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不肯俯就的。丈夫看到她伤心的样子,不仅没有强迫她做那种事情,更是柔情曲意地安慰她,这让袭人十分感动。第二天,蒋玉菡看到袭人箱子里有一条自己当年赠送给宝玉的汗巾子,知道眼前的妻子就是原先宝玉的丫头袭人。于是,对袭人更加温存体贴,并把宝玉送给自己的汗巾子拿出来还给了袭人。袭人也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就是宝玉的朋友蒋玉菡,于是她相信了“姻缘前定”,接受了与蒋玉菡的夫妻事实。第二十八回贾宝玉与蒋玉菡在冯子英家相识,贾宝玉将扇子上的玉玦扇坠送给蒋玉菡作见面礼,蒋玉菡把北静王赏赐的茜香国女国王进贡的汗巾子送给了贾宝玉作见面礼。古代人用汗巾子束腰,蒋玉菡把汗巾子给了贾宝玉,那么贾宝玉也必须把自己的汗巾子给蒋玉菡,否则,蒋玉菡只能用手提着裤子。有意思的是,贾宝玉腰上的汗巾子原是袭人的。宝玉回到家中,袭人发现他腰里束着一条崭新的汗巾子,料定宝玉和别人换了汗巾子,于是向宝玉索要自己的汗巾子。夜间宝玉趁袭人熟睡之际,把蒋玉菡送给他的汗巾子系到了袭人腰上。这样,经过贾宝玉中间误换,袭人的汗巾子系到了蒋玉菡的腰上,蒋玉菡的汗巾子系到了袭人的腰上。这过程是袭人与蒋玉菡间接交换汗巾子的过程。至此,曹雪芹在第二十八回设下的伏笔,在第一百二十回得以释解。聪慧的读者,读至此便会会心一笑,心中敬佩作者的高明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