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释曰。第三有一行颂举喻叹德。先喻。后法。此即举喻。此中日月喻除灭诸恶。璎珞珠喻修集诸善。饶益有情譬如日月能破诸闇。摄律仪戒离自黑闇。摄有情戒能除他闇。闇有二种。一恶业果闇。二生死闇。此戒能破诸身语恶及恶趣闇。如戒经说。譬如明眼人能避阴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除生死闇者。由此展转趣涅槃故。如大智论第十五云。死闇冥中戒为灯明。又如世间有璎珞珠有其二义。一庄严身。戒亦如是。庄严行者。如增壹说。戒如璎珞身现众好相故。二者能感财宝。戒亦如是。一切妙行因此而起。如大智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于地。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或有人但依水为戒。或著草衣。或著木皮衣。受行苦行。空无所得。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乃得道果。又增一经说。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此显摄善法戒。又如意珠有八功德。戒珠亦尔。如萨遮尼揵子经第三说。如摩尼宝有八功德。一于黑夜闇放大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于夏日众生患热。以摩尼宝放光触身得清凉故。二转轮王若行旷野无水之处。众生饥渴时。摩尼宝即施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饥渴。三者王有所须一切皆从摩尼宝出。四者彼摩尼宝有八楞。一一楞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颇梨红紫。五者彼摩尼宝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众生。必离病苦。当得定心。所作善心。无空过者。六者彼摩尼宝所住境界。无诸毒龙能放毒气。电风恶雨损害众生。七者一切山川溪峪沟涧泉水干竭悉令还服。树林草木花果枯悴能令滋茂。八者彼摩尼宝所在之处。人民无有疾疫诸毒非时死者。至于畜生相啖食者不起害心。具如彼经。如如意珠。戒珠亦尔。有八功德。一除生死闇。二定水充满。三生长善法。四能放光明。五除身心病。六离法毒害。七憔悴福林令得茂盛。八能令众生无损害心。
经。微尘菩萨众由此成正觉释曰。第二显法。谓由此戒除恶修善得成正觉。
经。是卢舍那至受持戒释曰。第二有五颂半诫听劝持。此中有五。一有一行颂叹胜劝持。二有两句劝持传说。三有三句诫听。四有两行三句劝信。五有两句结劝。此即第一叹胜劝持。上二句叹胜本身所诵此戒胜也。后二句劝持戒法尊重可以以顶戴。
经。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释曰。第二劝持传说。欲令此戒尽未来际不断绝故。转授余人。
经。谛听我正诵至木叉释曰。第三有三句诫听。属耳专注。领所说义。名为谛听。
经。大众心谛信至已成佛释曰。第四劝信有三。一有三句信已当成佛。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三有一行颂信同佛位。此即第一信已。当成佛信此戒故我当成佛。
经。常作如是信至摄佛戒释曰。第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由有此戒。所余声闻等一切戒品。悉皆具足。诸所有戒皆入此故。由此道理。一切有心皆应受佛戒。又普劝言。一切皆应受。如下经说。但解法师言者。尽受得戒。又一切皆有理佛性故。皆应摄受。
经。众生受佛至诸佛子释曰。第三信同佛位。谓因戒善合有处当来恒沙功德。于因说果。因同大觉。如涅槃经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应前心难当绍佛位名真佛子。
经。大众至我诵释曰。第五结听。
经。尔时释迦牟尼至成无上觉释曰。自下第二广释戒相。有二。先因缘。后告诸下广释戒相。前中有四。一成道。二结戒。三放光。四集众。成道中有四。一显时。二辨名。三明处。四成道。尔时者显时。谓已成佛时。正说戒时。已说心地时。释迦牟尼佛者标名。释迦姓也。牟尼别名也。佛德号也。释迦此云能。劫初有王名平等意。姓刹帝利(云此田主)乃至彼有子孙王名茅草王。王有息名大茅草。如佛本行经第五说。大茅草王无子。以其王位付诸大臣。出家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不能远行。时彼弟子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盛。其王仙悬树枝上。畏诸虫兽来触。王仙弟子去后有一猎师。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仙既被射。有雨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弟子来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血滴。焚烧王仙。将骨起塔。时雨滴血生二甘蔗牙渐渐高大。至甘蔗熟。日炙开剖。一茎生一童子。一茎生一童女。端政可喜。世间无双。时诸弟子念言。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闻已欢喜。迎二童子。将还入宫。召解相师教教令占相。并遣作名相师云。此既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第二复名甘蔗生。又曰。炙甘蔗出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别故名善贤童子。幼少年立以王女。至长大拜为第一妃王。第二妃绝妙端政生四子。一名金色。二名炬面。三名象众。四名别成。其善贤妃唯有一子。名曰长寿。端政可喜。其善贤妃。至于王边白言。大王。我今从大王乞求一愿。王言。随意。从心所欲。妃重白王言。大王自在若与我愿不得变悔。王言。我与妃心之所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四子摈出于国。遣我所生子长寿为王。岂不善哉。至明清旦。王敕四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时四子母母妹及大臣等白王言。乞我等随王子去。王言。随意。王子受王敕已向北方到雪山下。至山南面见下。宽平无诸坑坎。旧有一仙。名迦毗罗。在中居止。王子见已。于此造城治化。王召国师言。四子今在何处。答言。大王王子存北方。已生男女。大好治化。能立国计。是故立姓为释迦。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城。时三子没后唯有一子在。名尼拘罗(此云别成)为王。王生一子。名曰拘卢。拘卢王生一子。名瞿拘卢。瞿拘卢王生一子。名师子类。师子类王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其净饭王以绍王位。还在父城。时迦毗城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城。有一释种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如毗沙门王宫殿。无异时彼长者有八女。时王遣使迎取八女。至于宫已即纳二女为妃。二女者。第一名意第。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惠)自余六女。而与三弟(第一夫人生于太子)从此立姓名释迦也。复云能。牟尼此云寂三初坐菩提树下明处。四成无上觉以显成道。
经。初结菩萨至之法释曰。第二结戒。先结。后释名。此即结戒。谓。成菩提已结菩萨戒不同。声闻待缘而结。又说心地后结菩萨戒。而言初者未制余戒故。波罗提木叉者。此云别解脱。别别弃舍身语恶故名别解脱。言孝顺者。谓戒功能起淳净心。爱敬尊亲。是谓孝也。如世典云。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又由戒故。远离恶行。身心不恼。修习善品。名称普闻。孝之始终故。言孝顺父母。除已执见。随顺教令。随时所须。是谓顺也。又忠孝离恶。敬顺修善。是谓孝顺也。父母养育之恩。师僧导训之恩。三宝救护之恩。所以于此须孝顺也。又孝敬于诸佛。随顺于正教。言至道法者。六度四摄及菩提分法。此戒顺彼。所以者何。由无悔等乃至发定惠诸善行故。
经。孝名戒亦名制止释曰。第二释名。谓遮恶顺善。是谓孝也。制伏六根。遮七支恶。名为制止。
经。即囗放无量光明释曰。第三放光。欲说戒光明故。所以囗放光也。有四因缘。是故放光。一照众生苦。二生希有以。三感召有缘。四灭生死闇。
经。是时百万亿至大国王释曰。第四集众有二。先集众。后听法。此即众集。集众有五。一杂众如言百万亿大众。二菩萨众。三梵众。四六欲天众。五国王众。言梵天者。初静虑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第二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极光净。第三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有九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想有情天。并五净居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过此净居天。有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萨生于彼天中(如瑜伽)正理二十一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天。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少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天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恼热。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余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如正理二十一说)第十地菩萨。具足神通。所化自在。于境无滞。名大自在。六欲天者。一四大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睹史多天(此云知足)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一一解释如论应知。******国者。如长阿含经第五云。一央伽国。二摩竭国。三迦尸国四居萨罗国。五跋只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沙国。九居楼国。十解阇罗国。十一阿湿波国。十二娑蹉国。十三萨罗娑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梨提国。勘又毗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五云。******国者。谓央伽国。摩揭国。迦尸国。憍萨罗国。佛栗底国。末罗国。奔达国。苏噏摩国。頞缚迦国。頞饭底国。叶筏那国。剑跋阇国。俱卢国。般遮罗国。筏蹉国。戍洛西那国。
经。合掌至心至于戒释曰。第二听法。
经。佛告诸菩萨言至自诵佛法戒释曰。第二正释戒相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告下正释戒相。前中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子谛听下教所被机。前中有三。一劝诵。二叹德。三是故大众下结劝诵持。前中有二。此即第一显佛自诵。谓佛世尊忆昔有思。所以常诵。又摄益他。故自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