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愤怒,对于男孩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情绪,父母不应该压制或否认它。当然,男孩随意地发泄愤怒或者过于愤怒,对他也是不好的,毕竟愤怒中的行为常常具有破坏性和报复性。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教会男孩如何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
“阳阳从学校回到家中就径直进入他的房间,狠狠地把门摔上,然后开始打枕头。我想和他谈心,可他总是让我走开——说我碍着他的事了。”
“贝贝动不动就发火,当他发火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受到影响。每个人都变得非常非常安静,静悄悄地躲进自己的房间。就好像他才是这个家里唯一重要的人。”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一出生就有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恐惧、愤怒和悲哀。愤怒是需求和愿望不能实现或者目的不能达到时引起的一种激动、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这四种基本情绪中,愤怒出现得较早、较频繁,当孩子的生理需要没有被满足、身体活动受到限制时,当他的其他愿望不被理解以致无法实现时,都会产生愤怒。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需求越来越多,引起愤怒的原因更多地体现为高级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身心不舒服、没履行诺言、权利被剥夺、自尊心受挫等。
愤怒的情绪是男孩天生就有的,但是不同的男孩愤怒时的情绪激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安抚他的愤怒情绪,所采取的方式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男孩很容易被激怒,一触即发;有的男孩把愤怒压在心底,却在别处发泄;
有的男孩容易接受大人的安抚,很快安静下来;有的男孩却过了很长时间还在生气,也不肯接受大人的帮助。
总之,调节愤怒情绪的水平能集中地反映出男孩的心理素质,影响他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如此,愤怒情绪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解决孩子愤怒的问题。
方法一:帮助男孩控制愤怒
愤怒让人感到压抑、困惑和疲惫,但既然无法避免,就不妨通过积极的约束和消解方法,教会孩子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而且男孩的情绪往往瞬息万变,将注意力适时地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就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当孩子生气时,应建议他去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来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例如,出去散散步,在喧闹的音乐声中随便跳跳舞,或者跳绳,从而改变血液流动方向;洗个澡,把愤怒“洗掉”;用双手挤压泥土、撕废纸,或拥抱一下自己;到户外或者是自己的房间大叫;拍打枕头或者扔球玩,等等。
另外,有一种释放怒气的做法是在手纸或纸巾上写下只给自己看的愤怒反击的话。孩子可以在浴室的台子上或任何能暂时独处的地方写下这类的话,比如:“某某,这是你把写有‘踢我’的条子贴在我裤子后面之后,我想对你说的……”告诉孩子,既然没有别人看到他写的内容,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不过,当孩子愤怒地写下此类的话,甚至有些是咒骂的话、自己看着都脸红的话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处理这类便条的方法之一是要撕掉它们。孩子们还喜欢用水将纸屑冲走,假想他们的敌人也被水冲走了。
方法二: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有一位外国母亲的教子经验是这样的:
男孩们必须懂得犯错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向孩子示范处理错误的各种方法,从而为紧张不安的孩子减轻心理负担。例如你打翻了咖啡,可以来自嘲一下:“我想我今天赢得了‘脏乱先生’的称号。”当你把购物清单忘在家里的时候,不要大吼大叫地责怪别人。男孩们知道大人也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犯点错误没什么了不起,做不到完美也很正常。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特别会感到别人对他的认可以及他自己的价值取决于自己在家里和在学校不犯错误。我注意到,当儿子不能把一项任务完成得很完美的时候,他会对自己十分严厉。他这么做,我认为是从我们身上学会了对待自己的错误感到愤怒的态度。
一次他看到我想办法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之后他也就学会了减轻自己的压力。错误是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在家里我们进行了许多这样的学习。在我们家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一定有人会在一旁发表这样的意见:“好了,现在我们从这件事当中能吸取什么教训呢?”如果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愤怒,那么这种办法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你要小心,如果有人打翻了咖啡或者撕破了裤子,可千万别对他发火。只要说:“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当中学到什么呢?”然后,甚至可以把这件事当作笑料来寻一番开心。
事实上,内心的愤怒常常会使完美主义的男孩变得孤僻起来。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自我形象免遭侵袭,追求完美的孩子会拼命地抗争,裹上一层坚硬的外壳。表面上他看起来相当平静,但严密的掩盖之下是一腔紧张地压抑着的情感。如果把情感的盖子紧紧地捂住的话,孩子就会变得孤僻,逃避那些可能会引起他怒火爆发的人际交流。
一旦男孩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他就会彻底垮掉。除非这种认识被扭转过来,否则,孩子在长大后就真的会扮演起坏孩子的角色。为了使孩子摆脱认为自己“坏”的感觉,父母应该想办法为追求完美的孩子减负,增强他的信心,对他说:“你一点儿都不坏,你只是还年轻,年轻人往往是会干蠢事的。可是我正在帮助你不再做那些蠢事,所以,长大了你会感到自己正像我心目中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出色的人。”这就向男孩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十分细心地发现了孩子在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