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父母和孩子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可以一起讨论家庭琐事,也可以彼此交流思想。父母以朋友的角度和孩子相处,不但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会加深彼此的亲子关系。
有位妈妈在学生家长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原来一直没太重视,直到有一天我儿子莫名其妙地冲我大声喝斥,我才突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儿子平时很调皮,我一看到他坐在床上吃饼干,或者拿着杯子来回地倒水玩,我就会大声冲他喊:“你干嘛?”经常会把他吓一跳。那天,他让我帮他递个东西,我没听见,他突然大声冲我喊:“你干嘛?”我们俩都吓了一跳。看着他,我突然想起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很惭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他们的第一认知便是通过父母来获知的。父母一些过激的行为,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相似的境遇下,他便会复制父母的一些言行。因此,做父母的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那么是不是父母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之后就足够了呢?当然不是。与上例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事例:
王彦在做数学题时,爸爸正在旁边画图。王彦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就问爸爸,连喊了两声,爸爸都因为太专注没听到。他拉了一下爸爸的袖子,爸爸的手一歪,一下子把直线拉了好长。爸爸生气地把王彦教训了一顿:“你怎么回事!我刚要画好,你这一下子,又得重新画了。”王彦听了爸爸的责怪也不吱声。在旁边看得清楚的妈妈过来把王彦带走了。她对王彦说:“儿子,是不是感到委屈了?”王彦说:“没有啊,爸爸在忙着,好不容易画好的图却被我弄坏了。我应该体谅爸爸。过一会儿,他的心情就好了,我们应该相互理解。”
父母不可能永远都是对的。如果想让孩子也理解你,那就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成为他的朋友,在平等相处中相互谅解,互相帮助。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要用99%的时间做朋友,用1%的时间做家长,这样,孩子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方法一:给男孩尊重、自由和权利
李强没有和爸爸、妈妈商量就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黄色。回到家后,躲在自己屋里不敢出来。等妈妈喊他吃晚饭,不得已才出来。尽管他戴了顶帽子伪装,妈妈还是一眼看到了他的变化。妈妈把他的帽子摘下来,认真地看着他的头发。李强心想这下完了,妈妈又得给他上政教课了,没想到妈妈竟然笑了:“嗯,我儿子一染头发更帅了。不过啊,染的稍浅了一点。”李强听后心里马上踏实了。随后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起了饭。
每个男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父母在家中,不应该是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要做孩子的朋友,一定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在平等的前提下和孩子进行交流。给孩子尊重、自由和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他一定的自由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会更加体谅父母,也会变得更自信。
方法二:要为孩子保密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但要尽父母的责任,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他做人的道理。只有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并存,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但是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只懂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却从不肯静下心来和孩子聊聊天,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最近,妈妈觉得景新的情绪不太正常很是着急,但又不知怎么去问他。有一次,妈妈帮景新整理房间时,无意中发现桌上摊开的纸页,竟是景新写给女孩的情书。妈妈吓了一跳,但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思考了半天,决定温婉地和儿子聊聊。果然,当妈妈一提情书的事,景新脸色变得通红,“妈妈,你不要告诉别人,好吗?”“当然,儿子,就咱俩知道。”惊魂未定的景新这才安定了下来,和妈妈聊了起来。
男孩进入十几岁时,生理处在快速发育期,性格也在逐渐完善。父母要细心感受他的变化,多和他交流沟通,不仅要关心他的学习,还要关心他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当他遇到成长期所带来的青春期困惑时,要为儿子保密,并和他聊天沟通,告诉他他所遇到的事情是正常的,将来他也会谈恋爱、结婚、生子。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那么孩子也就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方法三:对孩子的信任始终如一
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想法以及父母的反应时,他们就会比较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构成他对父母信任的基础。
再柔和的父母也会有威严的时候,只有朋友式的爱才是友善的、和气的、容易被接受的。家长只有放下架子,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才能了解他们的烦恼困惑,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