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是由投资形成的。投资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投资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投资体制,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一。
一、投资
(一)投资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经济运行是投资运行的基础,投资运行依赖于经济运行,经济运行又依存于投资运行。
从投入看,经济运行是投资运行的基础。这是由于:第一,用于投资的货币基金来自资产价值增值及其分解;第二,以生产资料为主的投入品供给来自物质产品生产;第三,由投资形成的需求和由生产形成的供给需通过市场调节、平衡。可见,投资运行依存于经济运行,任何脱离经济运行的投资,是不可能形成和难以实现的。
从产出看,投入为了产出,包括物质产品及其价值的产出,则投资运行对经济运行起促进作用。第一,从生产与投资间的关系观察,从物质产品看,生产量的增长需以生产能力的扩大为前提;从 价值量看,产值的增长需以资产规模的扩大为基础条件,而两方面都取决于投资的增长。第二,从分配看,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取决于可供分配的增值价值的规模。第三,从流通看,市场容量的大小,既取决于由增值价值分解和使用所形成的需求量,又取决于来自生产的供给量。由于生产决定分配的流通,而生产又依赖于投资,则分配和流通也最终依存于投资。不难发现,家电的滞销尽管压库,限产仍无济于事,不是货不对路、质量不好,而是连续大量增加投资使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相反,住房、电讯、电力等供应紧张则主要是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增长缓慢形成的。用投资来分析经济现象,有利于掌握事物的本质。
资本营运概论第七章投资(二)投资增长机制
投资增长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经济增长率和总储蓄率。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成正比例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率也越高,反之亦然。总储蓄率与投资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总储蓄提高(投资增长率上升即总储蓄率高),投资增长得快,反之亦然。这些关系是以经济效益趋于稳定和经济结构合理为前提的。
经济增长率在客观上受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制约:经济效益偏低使经济运行质量差,要增加投资也无资金来源,因为,社会资金用于增加投资的多少,是取决经济增长率的投入产出率这两个经济效益指标的。靠高投入抬高经济增长率是难以为继的。这既是我国经济运行问题之所在,也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原因。
总储蓄由家庭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三项组成,三项储蓄之和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叫国民储蓄率。总储蓄率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即人均GNP、消费水平、政府负债率。第一,人均GNP增长慢而少则总储蓄率难上升,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总储蓄率的最基本因素;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总储蓄率的变化受消费水平的制约,消费水平提高将使总储蓄率下降,反之亦然。第三,同时,总储蓄率的变化还受政府负债率的制约,政府负债表现为财政赤字,储蓄表现财政结余,如果政府负债率持续上升,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总储蓄率的变化将受较大影响。投资增长率将随总储蓄率的升降而变化。总之,投资增长率既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又取决于总储蓄率。两者结合的三种情况是,当总储蓄率基本不变,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同步;总储蓄率上升,投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其程度取决于总储蓄率提高的程度,投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其程度取决于总储蓄率降低的程度(或消费增长过度、或政府债务剧增)。
(三)投资与GNP
投资与GNP的关系,是以投入和产出为纽带的。经济增长率以投资增长率为前提。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的对比,取决于投资效益和投资结构。一般地说,高储蓄可促成高增长,高增长可带来高储蓄,但政府必须严格控制债务。第一,高储蓄促成高增长的条件是投资效益好并逐步提高,如果投资效益降低,高储蓄难以促成高增长。第二,高储蓄促成高增长要以合理的投资结构为前提。投资结构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比例,当短期投资的比重上升而长期投资的比重下降时,经济增长率高于投资增长率;相反,当长期投资的比重上升而短期投资的比重下降时,经济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不可肆意抬高短期投资比重以促进近期经济过度增长,以免忽视长期投资比重而制约经济的远期发展;反之亦然,相互比例应协调、适当。从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关系比较协调而经常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表明,经济增长率接近于投资增长率,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与之对比,我国投资增长率过高、投资结构失调、投资效益降低等问题不少。
二、我国投资领域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投资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1985—1994年十年期间观察,我国投资总额由2543亿元增加到15926亿元,增长5.3倍。同期GNP由8558亿元增加到43800亿元,增长4.1倍,投资与GNP增长速度比为1.3比1,投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比例失调
一是投资增长率过高,1991—1994年分别为18.6%、37.6%、50.6%、27.89%;二是投资规模过大,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5509亿元增加到15926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42.6%,导致各种经济变量间比例严重失调,引发重重矛盾;三是投资过量而消费相对不足,1985—1994年年均消费支出增长不足3倍,消费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下一周期生产;四是投资过量而产出低,需求猛增,引发通胀,导致高投入、低产出、需求高、成本高、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投资结构劣化
一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反复引进家电等生产线,盲目上马高档住宅,放松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短期投资比例失调;二是农业投入低;三是科技、教育投入低。1990—1994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NP比重年均0.6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4年已降为0.5%而国际水平为2%左右;四是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低。
(三)基本对策
(1)以投资适度增长保经济适度增长。1995年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高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增长回落11个百分点,取得较好效果。并决定今后实行以投资适度增长保经济适度增长的方针,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一要在继续控制投资总规模前提下,着力优化结构,控制投资概算,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要保持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合理比例,对过去过多过量投资所形成的长线产业加强控制,加强对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的投入。
(3)要以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标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投资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相结合,投资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与产业,特别是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
(4)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首先要安排好农业、水利方面的重点项目;其次安排好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机械、电子、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的重要项目。资金安排要按照“保重点,保投产,保收尾”原则,集中资金办大事。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投资主体风险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盲目投资、无益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