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的神话把死亡当作生命的前奏摆在我们面前,生命也成为死亡的前奏。因此,生与死是一个循环故事的不同章节,每一章都是一个过渡,这样的过渡受一种有秩序的宇宙模式的统治。因此,死亡就是一种通过仪式,而且只有在一个故事的一章总得有个结尾的意义上来说,才算是一个终结。在这个神话里,有一个定义明确的道德观,由于作恶的人会在地底世界受苦,而行善的人则会在更高的领域得福;我们犯错误是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受难的意义,又因为犯了错误而受苦,但通过受苦又增进了智慧。行善者会招致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恶,而恶是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而得到转化的。对接受再生哲学的那些人来说,这些深层的真相可以理解为跟我们如此度过此生此世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是在通过当前和过去创建未来。但是,他们也可以被理解为跟一种单一的生活有关系,这种单一的生活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它自己的章节,也有开头和结尾,在单个的一生,我们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苦难,也可能让自己受难,我们能够变得智慧一些,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可能声称是行善,但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因为这种善只是肤浅的善。
厄尔的神话故事提出的问题比回答的问题多得多,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确切地知道这样的神话源自何处,也不知道柏拉图在自己的著作里讲述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用意。但是,这是一个宏大的宇宙观,由必然性所统治,反映在各个星球有秩序的模式里,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死亡感知。如果我们过了一生而不明白为什么与彼此有联系,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种行动都会带来一定的后果,那么,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害怕死亡,要么是因为某种可怕的惩罚在等待我们,要么是因为我们必须进入黑暗世界,而且还知道在我们的这一生没有做过任何驱散身边黑暗的事情。厄尔的故事除了为我们展现了死亡这个极其不同而又十分复杂的意象之外,它同时还是关于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神话。
因陀罗与蚁阵
无尽生命的演示
印度神话里关于因陀罗与蚁阵的故事,是关于生命延续性的最精致,但也是最深刻的神话表达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描述了众生的消涨起落,但不是作为消除生命苦难的一种尝试,也不是许诺我们有什么死后的回报。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永恒和时间的真实本质。这个故事很长,但值得人反复回味,在故事里,哪怕众神之王也是谦卑的,并在无尽生命的精湛演示里明白了自己的适当角色。
因陀罗是众神之王,起先有一条巨龙将天下之水全都俘获在自己的肚皮之内,结果被因陀罗杀掉。这位神灵将闪电投入巨龙笨拙的尾巴,这条怪兽就崩溃了,如同一堆干枯的灯芯草。天下之水自由了,遍布大地,四海之水周行于世界各地。这就是生命的洪流,它属于所有人。田野与森林以潮水为汁液,水流如同血液奔流于血管之内。怪兽先前剥夺了所有人的益处,现在它被杀掉了,汁液就再次流淌起来。神灵回到大地中央的山脉顶上,在高处统治着世界。
因陀罗的第一个行动是重建起众神的都城,在怪兽统治期间,城池荒废,残垣断壁,一片荒芜。天上所有的神灵都宣称因陀罗是救星。因陀罗因为自己的胜利而很高兴,也知道了自己的强大力量,他就召来了司艺术与手艺的神灵唯释法卡曼,让他建起一座配得上他无比辉煌业绩的宫殿。
于是,唯释法卡曼建起一处闪闪发光的场所,里头是繁华的宫殿、花园、湖泊与塔楼。但是,建筑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因陀罗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了,他的眼光也看得越来越远。他要求有更多的亭子、池塘、小树林和游乐场。天上的这位工匠终于绝望了,希望从天上调集更多帮手来。他回到了梵天那里,他是伟大的创造神,他的耐心远远超出因陀罗的雄心、吵闹和荣耀。
听完工匠神的申诉后,梵天对他说:“你放心回去吧。你的负担很快就要解除了。”梵天接着再去找毗湿奴,他是最高存在,在他面前,梵天本身也只是一个代理人。毗湿奴接着就清楚说明,唯释法卡曼的请求将得到满足。
第二天早晨,有个童子拿着朝香用品出现在因陀罗的大门口。这个童子只有10岁大,但满脸有智慧的光芒。众神之首说:“啊,弱小的孩子啊,告诉我你来干什么吧!”
这个漂亮童子就答道:“啊,众神之王,我听说您在建一处豪华宫殿,就想来提几个问题。要花多少年才能建完这一处宫殿啊?工匠神唯释法卡曼还要完成哪些重大工程啊?伟大无比的神灵啊,在您之前,从来还没有哪一位因陀罗能够完成像您的宫殿这样的大作哩。”
因陀罗被这个孩子的自负逗乐了,因为这个童子竟然敢说他比自己更了解以前的因陀罗的事情。“小孩子,你来告诉我!”他说。“你以前听说过或看到过的因陀罗有很多吗?”
孩子点头。“是啊,的确很多,我见过很多。”这话让因陀罗的背脊发凉。“我认识您父亲,”那个童子接着说,“是古老的龟人,他是大地之上所有生灵的创造者。我还知道您的爷爷,是天光束,也就是梵天的儿子。我知道梵天,他是毗湿奴所生,而且我也知道毗湿奴本人,他就是最高存在了。啊,众神之王,我还知道这个宇宙可怕的消解。我见过万物灭失,一再毁灭,每一个轮回的末尾都是这样的。在那可怕的一刻,每一个原子都会分解为永恒的纯洁之水,万物也正是从这纯洁之水中诞生的。谁数得清楚已经过往的宇宙,谁数得清楚刚刚才从无形深水里升起来的一切造物?谁能说出过往世界各朝各代的准确数字?谁能穷尽虚空里广袤的无限而数清楚一个接一个的宇宙?而每一个宇宙里也都有自己的梵天和自己的毗湿奴。谁能数得清这里面有多少因陀罗?他们一个接一个升到神灵般的王位,但又一个接一个消失在过去。谁能数得清有多少呢?”
这个童子这么说着,一队蚂蚁正好出现在大厅里。蚂蚁摆好方队,整整齐齐地从地上爬过。这个童子看到了蚂蚁,就大笑起来。之后他就不出声了,进入了深沉的思考。
“何故发笑啊?”因陀罗结结巴巴地说,因为这位傲慢的王者已经喉头发干了。“你是谁啊?”
童子说:“我在笑蚂蚁啊。但我不能告诉你原因,因为这是一个秘密,就在过往的无数年代里隐藏着,就连对神灵也不能透露这个秘密。”
“啊,小孩子,”因陀罗请求他,现在已经有了明显可见的谦卑了。“我不知道你是谁。你把过往时代的秘密告诉我吧,它是光,一定能驱散黑暗。”
“我看到了蚂蚁,”童子答道,“它们摆出了长长的队伍。每一只蚂蚁都是一个因陀罗。跟您一样,每一只蚂蚁也都升到了神灵之王的高度。但现在,经过许多次的再生,每一只蚂蚁都再次成为蚂蚁。虔诚与不俗的业绩使活着的生灵开心,进入天上宫阕那样繁华荣耀的境界。可是,邪恶的行为会使它们沉降,进入地底的世界,掉入痛苦与悲伤的深渊。人们是根据行为来分配幸福与不幸的,要么因此成为主人,要么因此成为奴隶。这就是全部秘密了。神灵、树木、石头,全都是这个幻象里面的影子。但是,死神却掌握着时间的法则,而且是万物的主宰。梦中生灵的善恶如同肥皂泡一样,它们会随时破灭的。因此,智者既不依附于恶,亦不紧靠善。智者根本就不依附于任何东西。”
这个童子就这样做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之后无语地看着他的主人。众神之王尽管威严无比,却一下子清醒起来,觉得自己不过如此。之后,另一道影像出现在因陀罗的大厅里。新来者是一位隐士,头发缠结,衣衫破烂。在这位老人的胸前,长着一圈毛发,看上去很是奇怪。他蹲在因陀罗与那个童子之间,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之后,童子问这位隐士的名字,来此贵干,他胸前那一圈奇怪的毛发是什么意思。
老人笑着说:“我是一个婆罗门,名字叫多毛,我来此看望因陀罗。由于我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也没有家,不曾建过房子,也没有结过婚,也就不求生计,就靠乞讨救济过活。我的眼前的这一圈毛教人智慧。因陀罗倒掉一位,就会有一根毛脱落。正是这个原因,中间的毛都掉光了。眼前这位因陀罗过世的话,我自己也该死了。因此,要妻子,要儿子,要房子到底有何益处?最高存在毗湿奴的眼皮眨动一次,就标志着一位因陀罗过世。别的一切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烟云,有一个形状,随后就不见的影子。一切的欢乐,甚至是天上的欢乐,都不过是一场容易破碎的梦。我也不想体验各式各样得救赎的欢喜样子。我什么都不要,我的一切只花在冥思苦想上面,我想的只是最高大的毗湿奴那无法比拟的脚步。”
这位圣人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同时,这个童子也走了。众神之王一个人站在那里,大惑不解。他思考,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梦。但是,他再也不想夸大自己作为神灵的荣耀了。他召来唯释法卡曼,送给他大量礼物,之后让这位神匠回去了。
因陀罗现在想要救赎了。他已经得到了智慧,他现在感到万念俱灰,只想要自由。他决心把朝政负担交给儿子,一个人到荒郊野外去过隐士的生活。但是,他漂亮的皇后悲伤已极。她请求国王的谋臣布里哈斯帕迪,是掌管魔法智慧的神,想要他去劝告国王,打消丈夫的念头。布里哈斯帕迪足智多谋,跟因陀罗讲到了精神生活的美好之处,但也谈到了过世俗生活的益处,两边的好歹都说到了。因陀罗温和起来,结果他的皇后转悲为喜。这样,因陀罗就完成了创造他时要他完成的任务,因为他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宇宙的一个部分,他再也不怕蚁阵了,也不因此而发怒,更不怕以前的那些因陀罗,他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出现在永恒中。评论
因陀罗和蚁阵的神话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解释,故事本身就讲得很清楚了,它提醒我们说,人类希望理解宇宙的意义,希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在生命本身这样伟大庄严的神秘面前,人类微不足道的徒劳完全没有意义。人们并不需要相信印度的神灵就可以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智慧与满足在于过上平衡的生活,要注意到肉体,也要顾及精神,而且要满足于我们目前的样子。无论伟大还是渺小,无论是人类还是蚂蚁,无论是神灵还是人类,星星点点的生命火花都是一个广袤和有生命的统一体的一部分,这个统一体的意图和运转是有秩序的,但最终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因为我们是人类,就必须要奋斗,也许要像因陀罗一样建造宫殿,或者像浮士德一样寻求智慧,或者像柏拉图故事里的那些高贵的灵魂一样为人性服务。虽然我们正在实现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命运,但是,放眼远望终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请记住蚁阵。
参考书目及读物
《亚瑟王及高尚骑士行事录》,约翰·斯坦贝克,纽约,鲁恩戴依出版公司,1993,伦敦,海因曼有限公司,1979
《凯尔特神话及传奇》,查尔斯·斯奎尔,范奈斯,加利福尼亚,纽卡索尔出版公司,1987
《古典神话学》,霍普·蒙克里夫,伦敦,工作室版本有限公司,1994
《神灵与英雄》,居斯塔夫·施瓦布,纽约,万神殿图书公司,1977。伦敦,兰登书屋,1977
《希腊神话》,罗伯特·格拉夫斯,纽约,企鹅出版公司,1993,伦敦,企鹅出版公司,1977
《神话与传奇插图百科全书》,亚瑟·柯特雷尔,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96,伦敦,麦克米兰公司,1996
《亚瑟王与圣杯》,理查德·卡文迪什,伦敦,魏登费尔德及尼柯尔森公司,1978
《拉鲁斯世界神话学》,彼埃尔·格里马尔编,伦敦,哈姆林公司,1989
《毛利传奇》,阿利斯戴尔·康贝尔,帕拉帕劳穆,新西兰,威金七海有限公司,1969
《印度艺术与文明中的神话与象征》,海因里奇·齐默尔,普林斯顿,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2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唐纳德·麦肯齐,伦敦,格雷山姆出版公司,1933
《尼伯龙根传奇》,纽约,海里迪基出版社,1961,伦敦,企鹅出版公司,1965
《北欧神话》,凯文·克罗斯雷一霍兰德,纽约,兰登书屋,1981,伦敦,企鹅出版公司,1980
《先知》,卡哈利尔·吉尔布兰,纽约,兰登书屋,1996,伦敦,海因曼有限公司,1973
《圣杯资料集》,约翰·马修斯编,哈德逊,纽约,林迪斯法恩图书公司,1977,爱丁堡,弗罗里斯图书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