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诵读活动按计划进行。每天的午诵,是孩子们与《弟子规》亲密接触的时间。前两天,利用午诵、早读前的时间,我对各班五月份《弟子规》诵读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抽查考核。
通过提取样本,随机盯背的方式检查,完成最好的是三年级两个班。其中三一班,抽查本月目标,五人全能背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处,背会率百分之百,抽另三名学生对上月目标进行复查,三人皆熟练,目标完成率百分之百。
三二班,本月目标完成率百分之八十,上月目标完成率百分之百。
结合平时的考查,这两个班完成好的经验大致是,班主任平时十分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检查。日日有目标,天天有检查。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轻松完成,这是其一。其二,这两个班,教师与学生共诵读,教师的诵读为学生的诵读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生心中的上帝是谁呢?是老师。有些孩子,谁的话都不听,但一见到老师,就成了乖乖娃。老师的什么,都是好的,这些孩子走路学老师,吃饭学老师,穿衣学老师,讲话学老师。老师诵读的影子,自然是学生诵读的动力。师生共同诵读,共同成长,其乐融融,师生关系也很融洽。这两个班的学生身上常常会折射出一种浓浓的情意。我想,这种元素的产生,除了老师的悉心栽培和人格示范外,也与《弟子规》浓郁的人文儒家元素的陶冶是分不开的。大家走进这两个班的教室,孩子们天真烂漫,彬彬有礼。如昨天,在检查过程中我一进教室,孩子主动地站起来,向我问好,与我握手致谢,分别时说再见。有一个孩子还主动跑上来,让摸他的头,拔萝卜,表示友好,等等。学读《弟子规》的实践效应得以彰显。其三是,这两个班的孩子们都以读为乐,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南怀瑾先生想到自己小时候读经时说,那时,下课后打打闹闹,嘴里都是用《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里的语言来做口头禅的,无形中起了记忆的作用。最近听说四川这边将古典音乐与经文结合,编成韵律操,学生在课间做操时翩翩起舞,口口相诵经文,那种境界是何等高尚微妙。这次抽查好的三一班,每天仍坚持学生上下学路上诵读。三二班,坚持早读前诵读。这都是很好的诵读经验。
除了三年级之外,诵读比较好的还有二二班和四二班。其中二二班,班主任赵老师也很重视诵读活动。晨读时,赵老师一句一句领读,有时还逐句解读,孩子们兴趣也很浓。养成好的习惯后,有时班主任不在,孩子们也自觉释放出朗朗的诵读声。四二班较上月检查有大的进步,主要是中午的诵读抓得好。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年轻的张老师,有活力,与学生有亲和力。她做事很用心,能经常反思。这是她当老师的一个优势。你指出一点,她能马上联想到另一点。这叫做激活。不管是从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张老师总是能求得日日有进步,天天有变化。试想一下,当一个理念,变成学生乐意接受的自觉行动时,其效应是可想而知了。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能将学校的理念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转化成若干个原点,有计划地执行。联想到有些班主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住一点,而忽视其他工作,造成班级工作很茫然。班级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不同于器具物皿,班级管理是智者的行为,只有用心,用勤,用脑,用智,才能百战而无败,并立于班级昂然前行的领军之列。
窥一斑而知全貌,观一叶而知秋。从《弟子规》的抽查中,又一次对班级工作的质量进行了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