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96400000010

第10章 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四五千年前,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人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享受着相当开化的物质文明了。

从熟食到精馐,从衣蔽体到着绸缎,从构木为巢到营筑宫室,从神农百草到完善的农业技术和医学,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本章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及名家、中医中药方面的名医名案、中华武术及气功、史家思想及古籍、教育制度、兵家韬略、国防思想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公历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公历,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在格里历中,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平年2月减一天。”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农历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14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月”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干支历是天干地支循环组合吗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两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二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等。

三是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四是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中说:“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中说:“德祐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中说: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二是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中说:“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三是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中说:“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中说:“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中说:“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中说:“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说:“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二是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中说:“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中说:“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中说:“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中说:“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三是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中说:“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中说:“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中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中说:“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四是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中说:“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二是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中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芙蓉楼送辛渐》中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中说:“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中说:“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中说:“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说:“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几个时段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中说:“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说:“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中说:“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中说:“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中说:“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我国古代天文方面主要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篇章,记载历代历法的资料,称为历志或律历志。

天象观测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专门记载这类资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主要的观测仪器浑仪和浑象,同希腊用的黄道式装置不同,我国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装置。

两千多年来,我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为标志,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最高峰。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有那些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他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32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张遂,(673年~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人。开元年间,张遂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

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坐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

《大明历》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方法更加精密;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我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人。郭守敬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理论之源吗

《黄帝内经》的书名冠以黄帝,但作者并非轩辕黄帝。黄帝本是我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中原一带的民族之一,与“神农氏”并称为汉民族始祖。

由于神农、黄帝两个民族对华夏文化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汉民族,往往把祖先的一些发明创造、典章制度等假讬于黄帝之名。

据现代一些学者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一书,并不是一个人所作,而是一部起始于战国,完成于西汉的跨时代集体之作。从现存的《黄帝内经》可以看出,除后人的部分增补外,其内容有许多学术观点不一和自相矛盾之处。

从书中所引用的《奇垣五中》《阴阳从容》《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久已失传的古代医经著作来看,它的写作时代又很久远。所以《黄帝内经》应当是我国古代医家对秦、汉以前各医学家之医学理论的结论彙编,而假以黄帝之名,来提高其学术地位。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

《黄帝内经》共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素问》主要论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则、药物、病证、治法、养生等。

《灵枢》主要论述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体生理、病因病机、摄生、诊断、治疗及医德等。《灵枢》的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

在理论上,《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建立以下学说,即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并建立了“四诊参合”的诊法原则。

《黄帝内经》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了研究“五运六气”的运气学说。它是以五引、六气、三阴三阳为其理论基础,并配合天干、地支,来测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疾病的流行发展。这是把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统一的“天人相应”学术理论。

李时珍是怎么写成《本草纲目》的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人,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幼时体弱多病。李时珍的父亲希望他能通过科举来改换门庭,因此极力鼓励他读书应试。而他14岁便考取秀才,但明代科场腐败,以后几次乡试,他都未能中举。由于世医之家的熏陶,他自幼就热衷于医药,科场失利,促使他在24岁时正式走上行医之路。

在长期临床实践和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药方的基础上,李时珍参核了八百余种文献,对各种药物进行辩证的研究。在他35岁那年,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历时27年,期间又对原稿进行二次重大修改,终于在1578年正式完稿。

《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部光辉巨著。它记述大量药物,论述诸多有关药物的采集、炮制、鉴定、培植等方法,补充七方、十剂、气味阴阳、生降沉浮的药物理论。《本草纲目》不仅丰富了传统医药学宝库,同时对矿物、化学、地质、天文等自然科学也有巨大贡献。它的成书推动了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与研究,并使之走向更加科学的道路。

为什么《本草纲目》能成为中医药宝典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分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作者又为每部分若干类,每一类又分列所属药物。全书共载药物1892种,比《论证类本草》增加374种药,附图1109幅,载方一万多首。全书总目如下:

第一二卷为序例;第三四卷为百病主治药类;第五卷为水部二类:天水类、地水类;第六卷为火部一类;第七卷为土部一类;第八至十一卷为金石部,分五部分: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附录。

第十二至二十一卷为草部类,共分十一类:山草类、芳草类、隰草类、毒草类、蔓草类、水草类、石草类、苔类、杂草类、有名未用;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为谷类,共分四类:麻麦稻、稷稻、菽豆、造酿。

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为菜部,分五大类:荤辛类、柔滑类、蓏菜类、水菜类、芝栭类;第二十九至三十三卷为果部,分六类:五果类、山果类、夷果类、味类、蓏类、水果类、附录;第三十四至三十七类为木部,分六类:香木类、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杂木类、附录。

第三十八卷服器部二类:服帛类、器物类;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卷为虫部四类:卵生类、化生类、湿生类、附录;第四十三、四十四卷为鳞部五类:龙类、蛇类、鱼类、无鳞类、附录。

第四十五、四十六卷为介部二类:龟鳖类、蚌蛤类;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卷为禽部四类:水禽类、原禽类、村禽类、山禽类、附录;第五十、五一卷为兽部五类:畜类、兽类、鼠类、寓怪类;第五十二卷人部一类。

《金匮要略》是第一部杂病研究专著吗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人亦惯称他为张长沙,被历代医家奉称医圣和医方之祖。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五朝末期,当时由于农民起义、诸侯割据,中原战乱不断,疾病流引,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张仲景的家,原是南阳望族,人口众多。

但由于连年的战争、灾荒、疾病,使张仲景的家族二百余口人,有三分之二丧亡,而死于伤寒的占了十分之七左右。天灾、人祸,疾病所带来的惨痛,深深地触动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立志于医学研究,认真探讨、钻研古代医学著作,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经过多年的钻研,并参考《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著作,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终于着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是宋人所附吗

《金匮要略》全书共分3卷25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全书最后三篇,因疑为宋人所附,所载方治又多见于后世方书,所以在一般《金匮要略》版本中不加载。

《金匮要略》除最后三篇外,其余前22篇,共记载痉病、湿痹、百合病、阴阳寺、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肺胀、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等四十余种疾病。

全书共载攻方205首,其中4首只存方名而无药味。对于疾病的治疗,除记有方药治疗外,还载有针灸治法、饮食调养及病后护理。在方药的使用上又有内外用药之分,如内服药:汤、丸、散、洒;外用药:熏、坐、洗、敷等,并强调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服等方法。

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及病机上的差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方剂的运用提出了同是一种疾病,但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其所载方剂,在治法上大致可概括为午、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方法,同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症变治亦变,随症用药。

《水经注》是记载河流最著名的典籍吗

郦道元(460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出身官僚家庭,袭封永宁侯。曾任御史中尉,执法严猛,为权豪所惮恨,于关左大使时,被雍州刺史肖宝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考察河道沟渠,搜集与之有关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撰成《水经注》一书。

《水经注》是给《水经》加注。《水经》是一部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其作者不详,据清代学者考证,认为《水经》作者上不及两汉,下不至晋朝,当为三国时人。此书虽是为《水经》加注,但确是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扩展,实为一本巨著。

《水经注》40卷。《水经》记载我国水道仅137条,而《水经注》的记载有1252条,大至江河,小到溪流。

《水经注》记载的河流众多,尤其是北方水系,更为详细。而它不仅记载当时黄河的水道,还记载了黄河以前的古道。书中对于水道源头存在伏流的记载,在科学上是极有创见的。此外对各条河流之水文变化的记载,更是前代著作中所未见。

对于书中的一千多条河流,《水经注》大都记载了它们的发源、流程与归宿。从源地开始的整个流程,沿途的河床宽度、滩濑、瀑布、急流等情况,其中有的描述得非常细致。除了上述有关河流的地貌现象外,在河流水文方面,诸如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各方面,也都有详细的描述。

《水经注》不只局限于记载与河流水道直接关涉的河水源头、河道流向与变迁、汇入河海等项,更重要的是,以河流水道为纲,用大量篇幅,记述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事故等。

《水经注》中还有郦道元搜集各地流行的歌谣、谚语,数量也很可观。

《九章算术》是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吗

《九章算术》成书约东汉初年,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经由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而成,目前仅知汉北平侯张苍和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都曾参与过搜集、增删的工作。

刘徽是魏晋之间的大数学家,曾注过此书。刘徽在魏元帝景元四年注《九章算术》,并撰《重差》一卷。《重差》之今名为《海岛算经》,与《九章算术》同列入《算经十书》。

现今传本的内容经过多次增补,分为九章。

一是方田:我国古代对正方形及矩形的田统称为方田,本章研讨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求面积法。

二是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本章所论主要是比例算法。

三是衰分:也称为差分,以现今术语来说,就是配分法或配分比例。

四是少广:因其截纵之多,以益广之少,即开方之法,为方田法之还原。

五是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

六是均输:按人口多少、路途远近、谷物贵贱等平均交纳租税或摊派徭役的算法。

七是盈不足:本章共二十问,第一至四问是一盈一不足,第五问是两盈,第六问是两不足,第七问是一盈一适足,第八问是一不足一适足,第九以后各问,并非盈不足,而是以盈不足术计算的问题。

八是方程:当诸物繁冗,诸价错杂,按一定之式作为比例的算法。

九是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易测量问题的解法。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算经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数学著作之一。这是一部以农为主的生活应用数学专着,其中有关负数、分数计算,以及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它不仅指导着我国数学的发展达两千余年之久,而且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最早的古农学专书吗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关于他的生平,《魏书》没有记载,我们只从《齐民要术》中得到一点零星的材料。他大约生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曾做过高阴郡(今山东境内)太守。从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来看,他属于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

他虽然著作《齐民要术》这一部中外闻名的农学要籍,但其一生行迹,却缺乏史传和文献记载。仅从书序中得知他经历北魏孝文帝以后的衰败之世,目击兵荒马乱、生产滞落、饥民辗转的悲惨景象,因而立志重视农事,振兴经济,在博访周谘多年之后,以积聚的大量技术资料写此成书。

《齐民要术》正文分为10卷,共92篇;除正文外,还有一篇重要的序言和卷端《杂说》,总字数将近十二万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北魏时期及古社会人民的生产经验,内容丰富多彩,“起自耕农,终于醯醢”,从农、林、渔、牧到酿造加工,甚至包括烹调技术,都作了专门介绍。

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不仅有农学,还包括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医药学、天文气象学等。其中谈到的很多技术及其原理的发明或发现,都比外国要早,有的甚至比欧洲早一千年以上,而有些在今天仍有其实践价值。

如耕作技术上的防旱保墒措施,土地利用方面的绿肥轮作制和套种制,作物品种的人工选择、选育和分类鉴定,对植物性别和授粉作用的观察认识,家畜的舍饲管理、繁育、外形鉴定及疾病防治,以及酿造加工方面的工艺技术等。

总之,《齐民要术》一书较有系统地记载了6世纪中叶及以前,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从实践中累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梦溪笔谈》因何成为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钱塘人,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11世纪革新派政治家、外交家、理财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好学,14岁即读完家中藏书。后来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四川简州和京都开封等地,因此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各地山川物产、风土民情,增长了见识。

沈括24岁进入仕途,作过几处县令。33岁中进士,后被举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图书,掌管天象观测,这一职务为他博览群书、研究天文历法提供了方便。后参与王安石变法,担任推行新法的重要官职,变法失败后被贬官。

以后又几经宦海浮沉,晚年定居润州梦溪园,总结一生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中外闻名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其它多种著作。

《梦溪笔谈》为一部笔记体文集,正文26卷,还有《补笔谈》三卷,《读笔谈》一卷,合计30卷。其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仪等十七个门类,内容涉及的范围异常广泛。

《梦溪笔谈》中保留下来的科技史资料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如举世闻名的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的活字版排版印刷术,从制造活字到排成书版的详细情况,《梦溪笔谈》为人们留下了唯一的记载。

今天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仿制品,就是用沉括记下来的方法制造的。还有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也是《梦溪笔谈》为我们留下详细记载。

又当时有名的鲁班式建筑巧匠喻皓和他总结木结构建筑经验的《木经》,以及发明新法堵住黄河决口的河工高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沈括记下了他们的事迹。

而首先发现彩虹是大气中折射现象的学者孙恩恭、出身平民编成当时最先进历法《奉元历》的卫朴,也是沈括为他们记下事迹。因此,清代阮元编写第一部科学家的《畴人传》,陆心源编辑《宋史翼》,很多资料都取材自《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是古代的工艺百科全书吗

宋应星(1587年~1661年),字长庚,奉新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28岁考中举人,直至47岁才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在此期间,他将长期积累之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方面的丰富资料加工整理,编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于1637年刊行。

《天工开物》吸收了前人成果,但主要还是宋应星的实地调查研究。《天工开物》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凡18卷,前有《序》,书中有插图123幅。

上篇六卷,记载稻、麦、黍、稷、梁、粟、麻、菽等的耕作技术和使用的农具,以及养蚕、织布、染色的技术、经验和使用的机械,并有制盐、熬糖等加工技术,主要都是有关食品和服装方面的内容;中篇七卷,记载制陶、冶铸、舟车、制油、造纸等方面的情况与有关经验;下篇五卷,包括金、银、铜、铁、锡的开采和冶炼,以及兵器、火药和朱、墨、酒的制作工艺和珠宝玉器的开采加工情况。

在这部著作中,有不少现代思想的萌芽,例如明确提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认为“人群分而物产异,来往贸迁,以成宇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映现了近代物种起源和商业流通思想,这是很宝贵的。当然,鉴于当时我国社会的现况和我国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他的许多见解还处于经验的阶段,而许多记载也还仅限于对观察见闻的记载。

《徐霞客游记》是日记体考察文献吗

徐弘祖(1586年~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好奇书,而不为当时的科举制度所束缚。

徐霞客从22岁起开始旅行,泛舟太湖,登东、西洞庭山。之后又历游天台、雁岩、白岳、武夷、庐山、太和、罗浮、五岳以及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洛伽、九华、五台等名山。

在当时交通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徐霞客外出考察,有时坐船、骑马或乘轿,但主要是步行。旅途中还几次绝粮,数次遇盗,都濒临绝境。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徐霞客在一日行程结束后,总要把当日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徐霞客在旅途中以日记体裁所写的这些记录,在他去世的时候还只是一些初稿,没有编订成册。后逢战乱,原稿也散佚,幸亏徐霞客幼子徐寄苦心收集,才能刊刻成书,这就是现行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凡十卷,包括游天台、雁宕(雁荡)、黄山、武夷、庐山、嵩山、太华五台、恒山等诸山,以及游浙江、江右、楚地、粤西、黔、滇等地区的日记。其详细记载各地山川风貌、河流水文、地质状况和植物分布,勾勒出我国各个不同地区的特点。

从科学性的角度看,徐霞客晚年对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考察,较欧洲学者对岩溶地貌进行系统考察和分类要早二百多年。

此外,他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否定了历来人们按照《禹贡》所载,认为长江导源于岷山的说法,而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此外,有关西南水系的不少记载,也改正了当时官修《一统志》的讹误。

我国武术起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中的僧人比武图画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巅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我国武术的滥觞。

我国古代武术有哪些流派

我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被视为我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我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除了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之外,各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我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三百多个。郭希汾的《我国体育史》中提到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

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我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等。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传统拳术是我国的国术吗

拳术及传统意义的刀剑枪棒等武术在历史上起源较晚,除了在明代曾被改造后出现在戚继光的部队上一段时间外,在我国历史的其它时间,拳术一直基本在以汉民族为主的民间发展,没有登上过我国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历史舞台。

也没有得到过具有强大人财物力的政治、军事、社会组织的长期锤炼和发展。直到我国封建社会结束,拳术的发展还一直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也无真正有效的搏击格斗实践。

依靠民间、寺院等低资源、非正式组织力量和薄弱的家族、个人力量,是没有能力锤炼成科学、有效的技术体系的,没有长期的浴血作战实践应用,更不可能锤炼出有效杀伤力的技术、经验体系的。通过对历史的系统考证,拳术的大规模发展始于明末到晚清这段历史时期,发展的高峰期是清末。

练气功是运用体内真气吗

气功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由于我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和小宇宙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我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

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较前者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有传说称运用少林内功阳光手,可以在近距离不经接触,而打击对手。这种夸张的内功效果尚未能证实。

气功练习应达到哪些要求

一是松静自然,包括松、静和自然三个内容。松,这是最基本的要领之一。练功时不仅要形体放松,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放松,不能有一点紧张;静,指精神状态的安静而说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放松;自然,指练功的许多方面都应该在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要过于勉强。所谓练功贯乎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意气合一。意是指练功者的意念活动,这是大脑的功能;气是指人体的真气,亦即所谓的丹田气。意气合一就是练功者用自己的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和内气的活动,顺势利导。

三是动静相兼。动,是指形体的动与体内气息的动;静,是指形体的静与精神的静。练气功是激发和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使其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起到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真气,去除病邪的作用。

四是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虚灵;下实是指下体充实,下元充沛。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讲究气息归元,息息归根。气归根,上体才能虚灵,气根固,下元才能充实。

五是火候适度。火候不够,就不易产生应有的效果;火候太过,就可能出现一些毛病。火候适度要求在意念上做到若有若无,不有强行意领;在气息上力求和缓自然,不能强行锻炼;在姿势上要以舒适得力为宜,不能过于死板或拿劲儿;在每次练功时间的掌握上,要留有余力,不要勉强延长时间。

六是循序渐进。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地勤学苦练,即不能操之过急,又要认真地坚持锻炼。循序渐进,水到自然渠成。如此,看来似慢,实际是快。

外功就是击打硬目标吗

外功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它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我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

我国传统武术器械都有哪些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在我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指的均是兵器。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我国武术的精神核心是什么

近代我国人每当谈及我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我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

“止戈为武”就是用来解释我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我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云云。

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我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我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

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躁”,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国武术的核心意义在于:提倡和平。保持身体健康。不主动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有能力的人,应负社会责任。

武术对练有哪些常规练法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一是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时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二是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三是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为什么说围棋具有趣味性

围棋古称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弃,围棋也。”弈棋的规则简单,棋具简单。但黑白两色棋子在纵横各19路棋盘的361个交叉点上,却能生出许许多多的变化。

围棋是科学、算度、感觉、艺术、个性风格的综合,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古往今来,我国曾经出现过许多游戏活动,但随着日月的流逝,都相继消失,湮灭无闻了。

但围棋这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魂宝,百花园中的奇葩,却代代相传,日益发展。古代我国,人们把“琴棋书画”相提并论,尊重善弈者,也把会下棋视作高尚典雅、多才多艺的一种表现。

在现代,围棋更作为一种高级的、还味特浓的智力竞技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并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国。

象棋是起源于我国吗

我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前后产生于我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

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创目录学典范吗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馆总裁、侍读学士、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博辨宏通,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负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倾心于此,卓有成就。纂修官之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翁方纲、朱筠、姚鼐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成的提要汇编。《四库全书》的纂修,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奏请校阅《永乐大典》,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每校完一种书,必做一篇提要,附在书前,供皇帝阅书参考。直到乾隆四十六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部完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共200卷,著录典籍共一万零七百余种,其中编入《四库全书》者3472种,“存目”,即著录其书,但未编入《四库全书》内228种。

《四库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再复分类目。各类下又细分子目,名之为层,各部分类如下:

经部分10类44卷,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子书、乐、小学。

史部分15类46卷,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分有14类57卷,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

集部分5类53卷,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康熙字典》是字典史上一座丰碑吗

汉字字典编纂体例和编纂技术,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经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金代韩孝彦韩通昭父子的《四声篇海》,到明代梅膺祚的《字汇》,经过各朝各代学者绞尽脑汁,实践创造而日臻完善。

为集前人之大成,显大清之隆盛,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在《字汇》的基础上,编纂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字典。经过六年努力,终于在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皇帝赐名曰:《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12集42卷。

《康熙字典》是楷书字典,共收单字47035个,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字汇》23179字,而比《四声篇海》54595字略少。

《康熙字典》排字法是部首笔画法。它承袭《说文解字》偏旁部首法,立214个部首。同部首的字按笔画数序排列。214部首字也按笔画数序排列。起于一画,终于17画。每部所收字,也按笔画多少应序排列。

《康熙字典》将部首字依笔画数序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卷首有凡例、等韵、检字等,卷末附补遗和备考。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个单字下,先列历代主要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洪武正韵》的仅切,然后释义。每条义项下一般都引古书为例。如果被释字多音多义,就逐项解释。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也是集历代字书之大成的古代官修字典。《康熙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它继承《说文解字》以后历代字书之优点,并孕育20世纪初之现代化汉语语文字典、辞典的诞生。

《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吗

许慎,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和语言文字学家。他在任太尉南阁祭酒时,开始从古文经学家贾逵学习古文经,并编纂《说文》,于和帝永元十二完成初段。此后又用了22年时间,修改补充。安帝建光元年,许慎在病中,由其子许冲献上《说文解字》这部几十年心血结晶的重要著作。

《说文解字》全书共15卷,每卷分上下。第一卷至第十四卷为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卷下是后叙。据《后叙》载,全书收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重文1163字。

《说文解字》所解说的汉字,即这部字典所收的单字,它们的字体不是我们今天通用的楷书,而是小篆。小篆不是汉代通用的字体,汉代通用隶书。

在汉字发展史上,从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时期,早骨文、金文和篆书都属于古文字;从汉代开始到现代,是今文字时期,隶书和楷书属于今文字。

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点,隶书是今文字的开端。许慎为什么收小篆而不收隶书?这和他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一致的。许慎收罗小篆而全面解说,目的就在于提高古文经字的地位,从根本上纠正今文经字家任意解说文字的弊病。

《方言》是我国的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吗

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是他调查方言和撰写了《方言》一书,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方言》原书15卷,收录九千余字。今本《方言》13卷,收录万余字,应是后人有所增补。各卷的区分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大体上是按意义分类。卷一、卷二、卷三是释语词;卷四是释衣服;卷五是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卷七又是释语词;卷八是释动物;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释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也是释语词。

《方言》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绝代语释;一是别国方言。绝代语释,即释绝代语,所谓绝代语,指的是古代词语。所谓别国方言,指的是当时存在于各国的方言、主要是汉语方言,包括北方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

除了汉语方言外,还收录不少少数民族的词语,如朝鲜族、满族、蒙族、苗族、土家族、壮族、侗族等族的词语。

《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有详有略。其中以秦晋方言居多,特别是卷一、卷二,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词义的解释和辨析都比较详细。不仅如此,在解释别的方言的时候,也常常用这一方言地区的词语来比况。

《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著作。《方言》一书主要记载当时汉语方言词汇的地理分布,有时也透露出不同地区的某些语音差异。杨雄《方言》无论对于汉语史的研究,还是在我国语言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释名》是我国首部汉语词源学著作吗

《释名》是东汉时刘熙所著。刘熙,字成国,涨海人。《释名》共8卷27篇。

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动、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币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别。

从篇目的安排上看,《释名》显然是受《尔雅》的影响,继承了《尔雅》的分类原则,即按意义将有关的词类聚在一起。因此后来有人又把《释名》称为《逸雅》,看成是雅书的一种。

《释名》收词一千五百多条,大多数是当时的常用词,对每个词语的解释都采用声训的方法。

《释名》的声训可归为三类:

一是以同字相训。这一类是被释字与释字完全相同,即用原字释原字。

二是以音同字为训。这一类是被释字与释字的声母、韵部完全相同,但声调可同也可不同。

三是以音近字为训。这一类是被释字与释字的声母韵部不完全相同,但在读音上相接近。

除声训外,《释名》还运用了义训。《释名》义训有两种情况:对声训的说解,说明声训的由来;直接运用义训。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自觉的纯粹从语言学角度撰写出来的专著,书中记录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全书以声为训,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韵韵近字,或取声同声过字,由此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

《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吗

陈骙(1127年~1203年),字叔进,台州临海人。陈骙博学多能,才华出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少监、太子谕德、知府、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等职。于1170年写成《文则》一书,奠定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文则》全书共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关于行文风格的问题。有下列几点:文章以自然和协为佳。文章要自然素朴,语句要流畅,不应刻意雕琢,矫揉造作。文章贵简洁而不疏缺。文章既不要繁杂,又要避免空疏,要做到简洁,但不是越简越好,而是“文简而理周”。

二是关于修辞手法问题。这是全书论述的重要内容,它散见于甲、乙、丙、丁、戊、庚各部分。论述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倒装、析字、经喻、引用、层递,重叠、重复、避复、答问、反语、排比。

三是关于语法问题。散见于乙、丁、己各部分,讨论的语法问题有:论述助词的作用及分析句子的运用,前者说明什么是病辞和疑辞,后者又分不同句式的运用、复句的运用、长短句的运用。

四是关于文体风格问题:这也是全书论述的重要内容,除了见于用部分外,其余全部集中在辛、壬、癸各部分。有下列两点:论术及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评论文章的风格特点。

此外,《文则》一书还探讨了篇章结构、语言的发展和方言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借鉴等问题,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文则》就是文章的法则、规范,是作者所考、所领悟到的。《文则》首次对汉语的修辞手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也是首次把修辞的研究和语法结合起来。

它重视文章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文体的修辞风格,从而为文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文则》作为我国早期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其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中原音韵》是普通话语音的源头吗

周德清(1277年~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南宋江西高安人。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一书由《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个部分组成。《四库全书》将其分成二卷,称前者为韵书,后者为附论。

第一部分是“韵谱”,也就是曲韵韵书。《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主要是在韵谱中得到反映的。第二部分叫“正语作词起例”,详细论述韵书的编排体例、字音的辨别、用字的方法以及宫调的创作方法等内容。

《《中原音韵》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其中的有关理论和创作方法都是从当时北曲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材料归纳出来的,因而此书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发挥了很强的规范作用。

《中原音韵》又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当时口语来描写对象的韵书。《中原音韵》所记录的是元代首都大都的语音,《中原音韵》即现今晋通话语音的鼻祖。

《楚辞》的创作先驱是屈原吗

《楚辞》收入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褎之、刘向等八位作家共16篇作品。后来,为《楚辞》作注的王逸又将所著的《九思》加入其中,所以现存《楚辞》共17篇作品。

楚辞创作的先驱屈原,他的诗作在全书中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最高。《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所以该文学样式又被称为骚体,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贵族,才能卓绝,一心想辅助楚王强大自己的祖国。但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其放逐。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眼见祖国被小人破坏而日益衰落,使屈原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一篇篇精美的诗篇。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并开创以香草美人设喻。

屈原死后,后起作家如宋玉等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还被视为忠耿之祖。但这些作品缺乏屈原报国直谏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也稍逊色,成就远远不及屈原。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朽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研读《楚辞》,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相当作用。

《楚辞》用字艰涩,在阅读上有一定难度。而且善用隐喻,须仔细阅读方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另外,《楚辞》还保留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当时楚国巫俗信仰风行,呈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晏子春秋》是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吗

晏子春秋是我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晏子春秋》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

《乐府诗集》是研究乐府诗的著作吗

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人,曾任河南府法曹参军。自汉魏以来,即有乐府诗与乐府的名称。西汉惠帝、武帝之时,曾于中央设立乐府令。乐府令的工作除了将文人的诗歌谱成曲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采风,到民间收集诗歌,后来文人中也有模仿民间诗歌创作乐府诗题的作品。

这些民间诗歌与文人乐府诗,都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精华,许多诗歌都写得极其优美,是当时俗乐的代表。宋代时,乐府诗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已有所亡佚,文人郭茂倩为了保存这一文化精华,编撰了《乐府诗集》,对保存乐府诗歌和提供丰富的乐府诗研究资料,作出重大贡献。

《乐府诗集》是民间诗歌总集,有大量珍贵和优秀的民间歌谣,对保存我国文化遗产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乐府诗文字较浅显、通俗,但只有在反复诵读、比较中才能发现“蓬头粗服”掩盖下的“国色天香”。所以它对今天的诗歌发展仍有其指导和借鉴意义。

《唐诗三百首》为何最有影响力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唐诗三百首》的流行及影响之大,是一个奇葩。其编选者孙洙,几乎鲜有人知,但对蘅塘退士这个别署却不陌生。

蘅塘退士不仅不是名士,甚至许多人不知其名,而他的选本也无甚神奇之处,但这本书却流传甚广。许多人幼年时所念熟的唐诗都是从《唐诗三百首》里学来的,这是编选者蘅塘退士始料未及的。

蘅塘退士编选此书,是因为当时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的《千家诗》过于粗略,有失水准,不利于儿童学习,而别的选本又太深奥。于是他以沉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为蓝本,编选了唐人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供儿童启蒙之用。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对于儿童启蒙教育及普及文化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材。但由于所选作品多浅近,对从事唐诗研究的人来说,则显得过于单薄,所以本书适合于一般读者。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吗

萧统,字德施,年幼时即十分聪明,又十分喜爱文学,他手下聚集了一批博学之士,其中“昭明太子十学士”尤其出名,也是他编撰《文选》的得力助手。

萧统生活在一个重视文学的家族里,萧氏统治下的梁代,也是六朝文学中最灿烂的一页。当时,崇尚辞赋,喜好博学,已成为一种风气。

在萧统之前,皇室贵族就依靠自己的权势、财富,编辑大量类书、总集。风气影响之下,好学的萧统自然也萌生编撰总集的念头。由于他的博学,以及前人的成果,使他有了超越前人的见识,从而编撰出《文选》。而由于《文选》的独特价值,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文选》学”,又称“《选》学”。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于编撰者水准很高,所以保存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于研究古代文学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由于受齐梁浮靡风气影响,书中所选的诗文也偏重形式、文采,在阅读时应稍加留意。

《古诗源》是古代的诗歌、歌谣总集吗

沉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他在乾隆皇帝时考中进士,颇受皇帝宠信,出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他论诗主张“格调说”,在当时影响颇大,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

清人学诗,多有宗宋、宗唐两派之争。沉德潜主张格调说,反对当时以袁枚为首的文人提出的“性灵说”。当时文坛有崇宋的风气,文人竞相学习宋诗,而沉德潜却认为唐诗才是诗的正宗,是诗的极盛时期。

所以作为文坛领袖,有必要改变文坛宗宋的风气,于是编选上述提到的几部诗集。同时,他认为唐诗的源头是古诗,故发其源流以表明唐诗的正统地位,因而编选了《古诗源》。

《古诗源》选录的都是唐以前古诗中的佳作、精品,是现代人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较佳选本。但沉德潜依自己的学术与审美观点所选的作品,以及所做的评价,必然有失之偏颇之处,读者阅读时一定要保持自我的眼光。

《词综》是首部推介词的专著吗

朱彝尊,浙江秀水人,是清代浙西词派创始人。康熙皇帝即位时期,他以博学鸿词被举,担任过朝廷官员,并参与《明史》的编定。他领导的浙西词派在清代影响深远,曾独霸文坛上百年。朱彝尊认为有必要重编一本词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词者提高写作水准,另一方面可借编词集来宣扬自己的词学理论,于是就有了《词综》的出现。

《词综》原本30卷,后有汪森补遗的6卷,共36卷,收录659家词人,共2200首词作。朱彝尊按照时代把本书分为唐词、五代十国词、宋词、金词、元词五个部分,其中以宋词入选作家最多,作品数量也最多。

由于词长期以来被称为诗余、小技末流,未能在文学史上得到足够的地位,因此朱彝尊编《词综》也有尊体的目的。

汪森在序言中提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这将词提到了与正统文学诗一样崇高的地位。汪森所提出的诗词同源观点虽然不正确,但影响却很大,为词的文学史地位提高奠定了基础。

而且浙西词派也认为词不仅是花前月下的作品,也可以借闺阁之情写国家大事,认为这是文人失意不得志之后寄托感情的方式。朱彝尊最推重的词人是姜夔,他所赞赏的创作风格是词派正宗传统的婉约风格。

《词综》是词学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选集,对于一般读者学习词作和研究者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编选者时抱有派别之见,不免对其它与自己观点不同者有所偏见,不够公允。

《元曲选》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资料吗

臧晋叔,原名臧循,字晋叔,浙江长兴人。他不仅与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人为友,而且师从当时的名师,是明代著名戏曲家之一。他收集元代杂剧中的精品,编成《元曲选》一书,期望得到真正懂杂剧的知音的赏识。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收录94种元人杂剧,6种明人作品,共100种。这些作品,大多是从臧晋叔家藏剧本中精选而来,臧晋叔对它们都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科条完整,并且在后面附上注音。

元代杂剧的流传与保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书的编选。而臧晋叔能成功地编出这样一本质量较高的作品,很大程度是他的戏曲造诣很深之故。

他对戏曲很有研究,不但精通音律,且有相当进步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这实际上就是元人杂剧最高评价之处。同时,他并指出“曲上乘日当行”,这又抓住了杂剧的本质,杂剧本来就该以曲取胜,所以应当强调曲子的重要性。

而当时的文坛中,文人都以写戏曲为能事,但其实大都不懂音律,他提出此说对于纠正文坛这一流弊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臧晋叔修改原作,对所选录的杂剧进行整理、修订,后人因此提出许多质疑。

《文心雕龙》是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吗

《文心雕龙》是刘勰30岁的作品。在汉末以前,我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但随着建安以来文学自觉精神的提高,品评文章的风气由之而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并且开创文学批评的新时期。西晋以后,文坛又经过几次变革,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而这一切为《文心雕龙》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同时,创作的丰富也需要这样一部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来指导创作实践。

《文心雕龙》共50篇,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三大部分,其中,“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论文叙笔”共20篇,又称文体论,每篇文章分论一至三种体,对主要文体都详细叙述其文体渊源、沿革,以及代表作品,论述十分详密。

“割情析采”可分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创作论19篇文章,详细论述创作过程、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以及写作技巧和声律、音韵等问题。还有批评论五篇,对各个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批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辟出专门部分探讨批评方法,即批评之批评。

《序志》是全书的序,叙述作者创作的目的和全书的意图。全书理论体系严谨,完全超过了以前的作品。他在创作论中总结创作的经验,并且阐发质先于文、文质并重的主张。他还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历史朝政的盛衰有紧密的联系。

《文心雕龙》提出的种种文学理论和主张,对后世的作家和批评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

《金瓶梅》开拓了文学取材范围吗

《金瓶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从此,文人创作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莫不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我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率先以市井人物与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的长篇小说。它的诞生,标志着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几部小说取材于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而集体整理加工式小说创作模式的终结,开启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而进行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历代研究《金瓶梅》者,不乏其人,论著层出不穷。

当然,《金瓶梅》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作者对现实黑暗的暴露,缺乏鲜明的爱憎和严肃的批判。在解释人生和社会生活方面,带有明显的宿命论思想。小说中大量的淫秽描写,使小说丧失了美学价值,并为后起的淫秽小说开了不良的先例。

《儒林外史》是古典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行的是56回本,最末一回似他人所作,所以今本的删去最后一回,为55回。

书中刻画了各类文人,对利欲熏心的丑恶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充分暴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在理想的真儒、名士面纱褪尽之后,吴敬梓对中下层平民,那些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人流露出了无比羡慕的心情。

故事首先从范进中举写起。范进是个穷秀才,家徒四壁。而中举人之后,房子、银子、奴仆样样俱全。这样的反差,让人不得不醉心功名。

鲁翰林醉心八股,让女儿也在妆台镜前摆满八股文章。还有官府的黑暗、官员的腐败,例如汤知县枷死回民老师父,激起民愤,不仅不受处罚,反而将五个回民问罪。

社会的黑暗,礼教的束缚,不仅拘束了人的思想,而且真让人殉死礼教。王三娘丈夫死后,迫于礼教的压力,绝食殉夫。地方官反而以此为烈妇、贞节,大摆宴席以庆贺。《儒林外史》正是以自成单元的故事向人披露清朝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的没落。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语言艺术与性格刻画,的确是今人创作极可借鉴的。而《儒林外史》的口语化特色,使作品呈现通俗特色,是值得注意的。同时,书中所保留的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在阅读时也应加以分辨。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的高峰吗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朱,清代山东淄川人。他生于书香门第,但祖上功名不显,家中一直贫寒。虽然一生潦倒,但他尤其喜欢奇闻轶事,常常去找人听故事。这种丰富的阅历使蒲松龄的创作有了丰富、坚实的基础。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笔记小说开始流行,产生大量记录神鬼怪异和人物轶事的小说。唐宋以来小说创作曾出现一个高潮,而明代以来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又兴盛起来,出现了超越前人的作品,蒲松龄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

同时,又因长期以来鬼神思想的流行,使得鬼怪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也是蒲松龄的创作素材与源泉。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佳作,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广泛丰富,塑造人物娓娓动人,至今仍是文案中的精品,欣赏价值极高。本书虽是文言,但文字也较浅显易懂。读者唯应注意作品中偶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能把故事当事实。

科举制度是古代教育成就吗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即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对隋唐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因此最后走向了消亡。

古代教育制度有哪些突破性进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即白鹿书院,乐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北京和南京南北两监,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即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立孔庙和学馆,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即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古代教育有哪些重要的思想

我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法家的主张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重实力,讲实效的风格有可取之处。但法家一味推崇强权和暴力,蔑视文化教育和社会道德的作用,不仅会摧残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封建统治最终也是不利的,这已被后来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所证明。

总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我国古代十大著名兵书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十大著名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孙子兵法》有13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七千余字。

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膑兵法》也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我国古代兵家韬略是文化产物吗

兵家韬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战争实践经验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战争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质,要求严格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要高度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因而谋略思想在军事领域里得到较之其它社会领域更为充分的发展。

作为古代军事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兵家韬略,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它领域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哲学思想的营养。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易经》《老子》等哲学著作中朴素唯物论辩证法的影响。

兵家韬略有相当多的部分,反映了带有共性的客观规律。军事领域里的一些矛盾运动,例如强与弱、长与短、利与害、安与危、存与亡、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知彼和知己、集权和分权、角力和攻心,以及宽与严、赏与罚等,在其它社会领域同样存在,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存在。

因此,反映这些矛盾运动规律的兵家韬略,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智者之虑,杂于利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长击短”“转弱为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上兵伐谋”“先计后战”“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先胜而后求战”“宽严相济”“文武并用”“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等,不仅在时间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因此,兵家韬略受到历代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家、科学家和其他社会活动家的重视,并在各个领域里借鉴和运用。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奉为军事经典,孙武的谋略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外交、企业管理和体育竞赛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古代兵家韬略得出哪些战争理论

我国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充满敌我、主客、强弱、虚实、优劣、攻守、胜败种种矛盾运动,是交战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竞赛,对战争指导者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检验最迅速、最无情,要求严格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求高度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建立在我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和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兵家韬略,充满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是兵家韬略的突出特点和优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孙武为代表的古代军事家就初步认识和揭示了战争的起源和本质。他们认为,正义战争,“得道者多助”;非正义战争,“失道者寡助”。他们还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驾驭的,就像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它就会造福于国家,不善于利用它就会遗祸于人民。

古代军事家用联系的观点观察战争,认识到战争是交战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竞赛,由此产生了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结合起来的谋略思想。

古代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指导战争最重要的是认识和掌握战争的规律。孙膑进一步明确指出,能不能认识和掌握战争的规律,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古代军事家很早就从这个现象中认识到了诡诈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兵法》不仅首先揭示了“兵者,诡道也”这一特殊规律,而且论述了实行诡道的十二种方法。

我国古代兵家的上述指导思想,反映了战争中带有共性的客观规律,闪耀着朴素唯物论辩证法的光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典军事哲学,是兵家韬略的理论基础。

古代国防韬略的先驱包括哪些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发展,就产生并初步形成了古典的国防理论和韬略。吴起说认为保证国家安全的办法,最重要的是预先搞好戒备,只有在战争到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管仲为代表的政治家、军事家制定了“文武并用”“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以孙武为代表的军事家对国防建设的实践经验作了理论上的概括;秦始皇则在统一我国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国防体系等。

古代军事家用全面的观点观察战争、指导战争,提出了处理战争与和平、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人民相互关系的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有备无患”“富国强兵”“以民为本”“文武并用”的国防韬略,成为历代奉行的国防建设指导原则。

古代治军韬略是随军队组建产生的吗

从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国家常备军开始,军队建设就成为历代军事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治军韬略也随之产生。从孙吴兵法到《曾胡治兵语录》,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古代治军理论和韬略。

这些理论和韬略,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带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其中一些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战争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的陈迹,也有一些反映了带有共性的军队建设规律,例如以治为胜、选将任将、教戒为先、利器足食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用兵韬略是兵家韬略中最精彩的部分吗

用兵韬略是兵家韬略中最丰富最精彩的部分。战争是交战双方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在这一领域里,兵家韬略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产生了不胜枚举的克敌制胜的奇谋妙计。

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用兵韬略,例如“用兵之法,先谋为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先胜而后求战”“兵不厌诈”“诡道制胜”等,在历代战争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同类推荐
  •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五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古代军事思想、自然与文化遗产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古代军事思想、自然与文化遗产

    本书分为古代军事思想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综述、先秦军事形势的变化及兵家群体的出现、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 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是最基本、最靠谱的家庭教育。重视小家建设,宣扬良好家风,引领孩子成长,是每对父母都应放在首位的课题。家庭的风气很不容易形成,所以一旦形成,我们就要让它长长久久。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而精确的理解。本书中,曾教授依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家庭教育中的诸如孝道、婚恋、金钱、祖先,甚至生死等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说理通透,直达人心。曾教授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若每个人都能维护好、传承好自己的家风,则世界无为而治,人间万象泰和。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传统家风重新复兴,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中国味道。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但到云开月明

    但到云开月明

    当人生一切都是假的,你喜欢的人的父母却是你的父母,而你的父母另有其人,在悲欢离别后,你该何去何从
  • 智能兑换

    智能兑换

    奎因重生回十二年前,获得系统拯救兄弟,朋友,父母的故事!
  • 女老师的贴身狂徒

    女老师的贴身狂徒

    徐慧老师说:你考试滚出班级倒数前十我就做你一天女朋友。许蜜蜜老师说:你考试进班级前十我就满足你一个愿望。赵莹莹老师说:你进年纪前十我就给做你一天大老婆。刘倩倩老师说:你全校第一我就让你随便···········叶无忌说:老师,你们就洗干净等着我吧。
  • 一世倾城一世雨

    一世倾城一世雨

    纪元年间,人人相传辽国新王慕容宸荒淫无度,辽国两大世家上官氏、慕容氏权倾朝野,此形式令太后冷央极为担忧,便联合奸臣武尚成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上官氏一族。快意恩仇的上官靖孤注一掷进宫报仇,但她却发现这场灭门惨案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巨大的阴谋……面对仇恨她不再是当年那个紫衫翩翩的少年郎,不再是那个成日嘴上念叨着到处去浪的上官靖。面对自己最爱的人她选择隐忍,那么她能否冲破这重重迷局……
  • 归凡之旅

    归凡之旅

    一位来自东玄洲的少年,为了变强,为了永生,走向那绚丽缤纷的多彩世界……但永生之后又是什么?
  • 每天学一点管理心理学

    每天学一点管理心理学

    《读人先读心心理丛书:每天学一点管理心理学》将为你揭示管理与心理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为你展示合理运用二者所能缔造的管理奇迹……对于成功的管理者来说,掌握了揣摩人心的基本功,才能知其所需、投其所好,以激励人心,创建高效团队;掌握了快速识人的途径,才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以合理放权、控制,完成工作任务。
  • 夕阳下的玫瑰

    夕阳下的玫瑰

    秋天到了,处处萧瑟凄凉,那是玫瑰离别前的奏乐;玫瑰的花瓣由红转黄,那是它离别时的挣扎,它仰望天空,愁云万里,曾几何时,它经受重重磨练在大地诞生。如今,它必须悄然离去。于是,玫瑰花瓣随着无情的秋风飘然而下,在半道上打着旋儿,一片片地飘落,去感受飞翔的眩晕,最后平稳地落到土地中,自始自终,山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云杰天尊

    都市云杰天尊

    一代天尊在一处上古秘境之内,难以承受上古古器之威,仅存一缕残魂。穿越时空逃离那方天地至地球,与同名同姓云杰融合魂魄,命他继承衣钵收为弟子。开启一段传奇故事…
  • 宅男与书的荒诞世界

    宅男与书的荒诞世界

    一个地球小子,因为一本书的缘故穿越到了陌生世界,看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踏上了他自己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