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徐超回到中原市。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夜色很晚才回来,可是一段时间过去,迟迟找不到工作。他见找工作实在没有希望,便产生做生意的念头。一日,他在报上看到转让鞋店的信息,便对叶怡芳说:“我们开个鞋店吧,有一家鞋店的转让费10万元,不算高,家里还有存款没有?”
“10万元转让费是不高,可是钱从哪里来?你也不是不知道,你说炒股挣钱,我把家里的积蓄全部给了你,如今全陪了吧。”说到这,叶怡芳很心疼。
说到经济危机,不能不说到股市。股市是反映经济的晴雨表。前一段,徐超看到同乡小贾炒股挣钱买了一辆车,动心了,便把家里的积蓄全部买了股票,说挣了钱买车、还房贷。结果,事与愿违,股市越来越不景气,一路下跌,上证综指由原来的6300点下跌到1600点,投资到股市上的15万元钱,现在市值还不到3万元。
找不到工作,又没有本钱做生意,叶怡芳夫妻一筹莫展,感到生活的重压像是浸满了水的海绵,越来越重,每月靠单位发的600元生活费,显然入不敷出,孩子上学,还房贷,哪一样都离不开钱,而最近,北方出现大范围干旱,旱区波及到西北、华北、黄淮、西南、华南等地区,持续干旱造成物价飞涨,蔬菜比原来贵了2倍,油饼由1元一个涨到2元一个。有一次,她去买土豆,3元才买一个,忍不住发牢骚说:“怎么这么贵?还让人买不让?”卖菜的小姑娘白了她一眼说:“爱买不买,现在物价一直上涨,我们也没办法,菜地浇水要用柴油,算成本的。”
对叶怡芳来说,生活是让她感到绝望和希望、快乐和悲伤、想逃离又想沉溺的东西。屋漏偏遭连阴雨。身体一向健康的母亲突然晕倒了,手脚麻木,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经过抢救,终于苏醒过来,但已是半身不遂。病中的母亲知道女儿待岗在家,生活困难,对女儿隐瞒病情,放弃治疗。叶怡芳知道后,连夜奔回老家,坚持把母亲带到省城治疗,并和徐超商量,把房产证抵押贷款,让母亲住院治病。母亲由于治疗及时,病情好转,能够下地走路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向清高的叶怡芳开始把钱看的很重,满脑子里都是钱。为了还银行贷款,开源节流、低成本生活成了她首要的功课,她希望用节约来度过经济的寒冬,开始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儿子的寄宿费,母亲的药费,家中的水电费、物业费等等,这些钱是必须开支的、省不掉的;但有些钱可以省下来了,衣服不买了,口红、面膜等化妆品也不买了。有一次,她去商场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很想买下来,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她成了 “秒杀一族”, 经常在网上浏览什么东西能以最低的价钱买到,每当网络卖家或者商城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她就在第一时间到网上抢购。除了“秒杀”,她还成了“网上试客”,就是试吃、试用、试看各种消费品,并且做出中肯的评价来换取更多的试用品,或者到网上购买小样代替正装品。
叶怡芳还从牙缝里节省每一分钱,为了省煤气,吃米饭时,就把米先放在暖瓶里,用开水泡,等到米泛了,不硬心了,再稍微煮一下就可以吃了,当然这样的饭没有什么味道;每当出去办事,无论多远,都尽量骑自行车,很少坐班车或打的。有一次,她去一家杂志社应聘,来回有10多公里路,为了省下2元班车费,她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不巧的是,回来的路上,自行车链子断了,费了很大劲也没有修好,路边就是修车店,可她身上没有一分钱,这才体会到“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的分量了,只好推着车回家,本来骑车半个小时的路程,却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家。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叶怡芳的脾气变得很不好。特别是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早上不吃油饼了,吃馒头和咸菜,这样可以节省1元钱的生活费。”儿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怎么能吃不好饭?听了这话,她心里一阵酸涩,强装轻松地说:“儿子,你懂得简朴是好事,但一定要吃好吃饱,妈妈还是有钱供养你吃饭的。”
因为生活拮据,渐渐,叶怡芳失去了耐心,终于有一日,忍不住抱怨徐超:“你不该把积蓄赔在股市上,你闲在家里有什么意思,你看孟雷生意做的有多大,让妻儿衣食无忧。上学时,他的学习成绩还不如你,你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你做什么都以失败告终,嫁给你真是倒霉!”
听了这话,徐超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原本已经缓和的夫妻关系再次蒙上重重的阴影。终于,他对叶怡芳说:“我走吧,老家项县三庙镇康辉毛笔厂曾经邀请我去工作,每月给1000元钱,管吃住,让我考虑考虑,我没有答应,一直想在中原市做生意或找个工作,以便照顾你和孩子,可是找不到出路,只好回老家了,这样一来挣钱补贴家用,二来照顾年迈的父母。”
刚刚团聚又要分离,叶怡芳不想让徐超走。他在家里的这些天,虽然不挣钱,有时也会因为话不投机争吵,但却支撑了家里的半壁江山,做饭、买煤气、交水电费、陪儿子做作业等等,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儿子偏食,只喜欢吃土豆、鸡肉等几个菜,不喜欢吃青菜,早上也不喝粥。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买菜的时候,他特意带儿子一起去,在饮食营养认识上,耐心地对儿子讲解。同时,做饭的时候,把主食和副食变着花样做,利用食物的色、香、味、形来诱惑儿子。这样做,果然有了效果,儿子的食欲增加,渐渐喜欢吃青菜了;还有,儿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边做饭,一边督促儿子写作业。儿子写完作业,就和儿子一起背书,或预习第二天的课。预习完功课,该是放松的时候,和儿子下棋,在玩的过程中,给儿子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读书的故事,告诉儿子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念起徐超的好处,叶怡芳突然想起托尔斯泰写的《追求幸福的伊利亚斯》一文,内容是这样的:伊利亚斯夫妇出身贫寒,他们立志要追求幸福,因此胼手胝足,努力拼搏,后来拥有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家道衰落。富甲天下的伊利亚斯夫妇很快就没落了。到了老年,他们一贫如洗只得去帮佣。好在他们能乐天知命,在雇主家里,反而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说:“当我们富有时,有许多事让我们操心,所以没有时间交谈,我们忙碌又忙心,也常因此而吵架。现在,我们清晨起来,会彼此说几句恩爱的话,生活平静。我们工作回来,有晚餐可吃,有乳酒可喝,天冷有燃料可烧。我们有时间闲谈,50年来我们追求幸福,直到现在才找到。”
这个故事让叶怡芳悟出一个道理:简朴生活更能贴近生活,人想要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觉得匮乏;越是为自己着想,越觉得孤单寂寞;思索太多未来的事,就忽略了现在的美好。于是,她对徐超说:“能不能不去?我以后不再和你吵了。”
“我去吧,与其在家里闲着,不如出去挣些钱。再说,回老家总比汕头近的多,可随时回来看你和孩子,等经济复苏了,生意容易做了,我再回来。”
见徐超去意已决,说的也有道理。叶怡芳只好说:“那你去吧,乡下可能会苦些,要多保重,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徐超去笔厂工作后,每月准时把1000元钱给叶怡芳寄回来。这时,《文华晚报》给她汇过来1万元的奖金,《东湖岸边的笑声》被评为好新闻奖。家里的窘境得以缓和。叶怡芳暂时不再为柴米油盐操心担忧了。闲在家里的这段时间,她做起了自由撰稿人,成了SOHO一族,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长篇小说《在路上》的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