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必须组建-个小组来实施合作伙伴评价。组员以来自采购销售、质量、服务、技术等与供应链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企业和合作伙伴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⑸合作伙伴参与
一旦企业决定接受合作伙伴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企业应尽早让合作伙伴参与到评价的设计过程中来。然而由于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有限,企业只能与少数、关键的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作,所以参与的合作伙伴不能太多。
⑹合作伙伴评价
评价合作伙伴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合作伙伴的经营、生产、运作方面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合作伙伴评价。如果合作伙伴符合标准,则可缔结合作关系,如果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则重新开始评价选择。
⑺合作关系的实施
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合作伙伴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应给予旧合作伙伴以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
(第二节)合作伙伴管理规范
一、供应链合作关系管理规范
1.供应链合作关系,也就是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方(供应商)与买方关系、供应商关系。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2.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双方要进行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
3.供应商为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供应各种生产要素
供应者所提供要素的数量、价格,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生产的好坏、成本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⑴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使供应商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产品或原材料的期限、质量和数量。
⑵向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经营计划、经营策略及其相应的措施,使供应商明确企业的希望,以使自己能随时达到企业要求的目标。
⑶企业与供应商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各自向对方负责,使双方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并为此而团结一致,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4.供应链合作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以产品、物流为核心转向以集成、合作为核心。
⑴在集成、合作逻辑思想指导下,供应商和制造商把他们相互的需求和技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为制造商提供最有用产品的共同目标。
⑵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一系列可见和不可见的服务。
5.供应商要具备创新和良好的设计能力,以保证交货的可靠性和时间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供应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和控制中间供应商网络。而对制造商来说,要提供的活动和服务包括:控制供应市场、管理和控制供应网络、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供应商提供财务服务等。
二、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管理
1. 合作关系对于供应商(卖方)的意义
⑴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⑵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
⑶提高运作质量。
⑷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
⑸降低生产成本。
⑹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
⑺获得更高的利润。
2. 合作关系对于制造商(买方)的意义
⑴降低成本。
⑵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
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
⑷改善时间管理。
⑸交货提前期的缩短和可靠性的提高。
⑹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
⑺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
⑻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3. 合作关系对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意义
⑴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
⑵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⑶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
⑷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流集成。
⑸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风险。
⑹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概率。
⑺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
⑻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
⑼减少管理成本。
⑽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合作伙伴关系组建管理
1.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⑴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
⑵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
⑶传统的供应关系已不再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产品需求日新月异的环境,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目标,企业的业务重构就必须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
⑷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
2. 选择合作伙伴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其次是价格,另外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与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此外,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⑴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
⑵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四、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规范
1.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
⑴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认识,人们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把基于这种新型企业关系的和传统的企业关系的管理模式区别开来,就形成了供应链管理模式,这是近年来企业关系发展的新动向。
⑵从传统的企业关系过渡到创新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式,经历了从以生产物流相结合为特征的物流关系,到以战略协作为特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过程。
⑶在传统的观念中,供应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基于这种企业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合作,更谈不上企业间的联盟与协作。
⑷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关系模式向物流关系模式转化,JIT和 TQM等管理思想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了达到生产的均衡化和物流同步化,必须加强部门间、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基于简单物流关系的企业合作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处于作业层和技术层的合作。在信息共享、服务支持、并行工程、群体决策、柔性与敏捷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越来越剧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于是产生了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
⑸具有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基于这种企业运作环境的产品制造过程,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了,而且顾客导向化程度更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的生产模式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柔性和敏捷性显着增强,虚拟制造与动态联盟加强了业务外包这种策略的利用。企业集成即从原来的中低层次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在这种企业关系中,市场竞争的策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价值链的价值让渡系统管理,或基于价值的供应链管理。
2.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企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都实现相互作用的集成。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合作以及委托实现,而在中观层面上主要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联合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享,微观层面上则是实现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并实现后勤保障和服务协作等业务职能。
3.战略伙伴的质量保证。
⑴企业中的质量概念应是来自于顾客的理解,质量工作源于顾客需求,终结于顾客的满意。制造商必须将顾客的心声贯穿于整个设计、加工和配送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心产品质量,而且要关心广告、服务、原材料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的质量。
⑵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质量思想称为“过程质量”,通过实施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达到零缺陷输入和零缺陷输出,实现基于零库存、零缺陷的精细供应链目的。零库存、零缺陷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给企业提出了一个不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⑶要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质量,一般认为质量功能开发(QFD)思想是实现供应链质量保证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种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的理想模式,QFD能将顾客实际需求反映到企业制造全过程中,通过产品质量功能的配置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使用户满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标准直接来自用户,因而能消除产品多余的、不必要的功能质量,尽可能消除浪费,满足精细制造的目的,形成用户质量要求一工程质量要求一零件特性质量要求一工艺操作质量要求的牵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企业生产模式由精细制造向精细供应链转变的思想。
4.合作伙伴协作关系
⑴集成化的供应链,其竞争优势并不是缘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和增加,而是缘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了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合。
⑵通过信息的共享,企业把精力用于企业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
⑶供应链过程中的知识或技术的扩散,和传统意义的信息流是不同的。企业也并不是拥有了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信息量即能够使其竞争能力显着增强,而是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技术链,确定各项具体技术在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注重那些能显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知识与信息的合理运用和扩散作用。
⑷必须重视知识主管和信息主管在企业中的作用。
⑸供应链管理是面向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模式,自然要面对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与知识的扩散和协作支持问题,传统的企业技术合作模式和扩散机制对于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技术扩散而言不是完全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