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式中,计划产量,包括产品的产出量和期末期初在制品的差额;供应系数是考虑由非工艺性损耗带来需要量的增加额,一般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并结合计划年度的情况分析确定。
⑵间接计算法。用间接计算法确定物资需要量比较粗略。一般用来确定不便于制定消耗定额的辅助材料需用量,或用来确定某些辅助生产部门的部分用料。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物资的需要量=上期该物资消耗量×(计划期产值÷上期产品产值)×(1-计划期预计物资消耗降低率)
二、物资消耗定额管理
物资消耗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任务所规定的物资消耗量标准。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物资品种规格的确定
物资品种规格的确定具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⑴品种、规格、质量的选择必须符合产品性能的要求。
⑵选用的物资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以便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提高产品制造的经济性。
⑶选用的物资要尽量考虑降低成本的要求。
⑷选用物资要考虑现实资源情况和供应可能。
2. 物资消耗量标准的确定
物资消耗量标准的制定方法有以下三种:
⑴实际测定法。它是运用理论称重、计算等方式,对实际物资消耗进行测定,然后通过分析研究,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应选择定额先进合理的典型作为测定对象。
⑵统计分析法和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是根据实际物资消耗的历史统计资料,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借以确定物资消耗定额的方法。经验估计法是以有关人员的经验和资料为依据,通过估计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方法。
⑶技术计算法。它是根据产品图纸和工艺说明等资料计算物资消耗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计算程序是:首先根据图纸计算零件净重,加上合理的加工留量(或根据毛坯图纸计算零件毛重),然后加上下料过程的合理损耗,算出物资消耗定额。
三、存货控制管理
1.存货,即储存的货物。它一般指库存的材料、燃料以及备用品、备件与工具;库存的在制品、半成品;库存的成品等。
2.现代库存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经济上合理的货物储备量,以便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
⑴存货与库存控制的任务。存货与库存控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量的库存,用最低的存货成本,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供应,即经济合理的供应。现代库存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⑵库存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式,该模式是研究库存控制数学模型的前提。在实践中,货物到货与耗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最基本、最典型的方式可以抽象为两种:一种是每次订货量一次全部到达,而在供应周期内陆续均匀耗用;另一种是每批订货在一定的到货期内分若干日(或若干个周期)均匀到达,在供应周期内陆续均匀耗用。
3.存货的种类,按存货的作用可分为周转储备和保险储备。
⑴周转储备,是指用于经常周转的货物储备,即在前后两批货物正常到达期之间(供应周期内),保证生产经营正常需要的储备。不同的库存模式,有着不同的周转储备量,并随着货物的不断入库和出库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⑵保险储备,是指为防止或减少因订购期间物资需求增加(过量耗用)和到货期延误所引起的缺货而设置的储备。保险储备对作业失误或发生随机事件起着预防缓冲的作用。
4.存货成本。存货成本是指货物从订购、购人、储存,直至出库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因缺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研究存货成本,寻求可获得最低存货成本的出人数量,以及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方式等,它是研究库存控制的中心内容。为便于建立库存控制的数学模型和对购、储数量作经济分析,可将存货成本分为以下四种:
⑴订购成本,是指为订购货物所发生的成本,包括订购手续费、催货跟踪费(如有关催促、跟踪订货的电话、电报费、差旅费及押运费等)、收货费(如有关货物的验收、入库费和货款支付的手续费等)、有关人员的工资等。
⑵购入成本,是指为了在预定地点(如仓库)获得货物的所有权而发生的成本,即货物本身的成本,包括货物的购价、运输、装卸费及装卸过程中的损耗等。购入成本的大小与所购货物的品种和规格、供应地点和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等有很大的关系。
⑶储存成本,是指为储存货物而发生的成本,即货物从入库到出库的整个期间内所发生的成本,又称为持有成本。它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应计的利息、存货保险费、仓库保险费(如仓储设施的运行费、维修费、折旧费、仓库人员的工资及其他日常的管理费等)、存货损耗费等。
⑷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用尽、供应中断(即发生缺货),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要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例如,因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而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费或调整生产的损失费;因产品脱销而损失的利润以及因交货误期而应付的罚款等。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储备量大小有关,储备量大(订货批量大,保险储备量大),则缺货数量和次数相对减少,缺货成本低,那么储存成本必高;反之,储备量小,则缺货成本可能就高,而储存成本必然低。
5.库存控制的方法。库存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定量订货控制法。实行定量订货时,要根据存货总成本最低的原则,事先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经济订货批量QE和订货点R每当库存量降至订货点R时,即应按预定的经济订货批量QE组织订货。
⑵经济订购批量。经济订购批量是指能使年存货总成本最小的一次订货数量。它是对库存实行定量控制和定期控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参数。其基本数学模型是按不考虑价格折扣和缺货,以及允许缺货但不考虑价格折扣的情况分别来建立的。
(第三节)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管理规范
一、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包括这些企业之间,以及这些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而在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估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⑴进行全方位评估
多方搜集信息,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和重点地反映供应链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⑵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
在绩效评估过程中,不仅要对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各种内部因素进行静态考察和分析评价,而且要动态地研究这些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宏观绩效起着导向作用,微观绩效只有在符合宏观绩效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⑶进行实时分析与评估
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估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因为这比仅做事后分析要有价值得多。
⑷供应链绩效优先,同时兼顾企业绩效
当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时,供应链绩效必然代替企业绩效而上升到主要地位,为了杜绝某些企业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滥施权力,从而破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链处于动荡不稳的现象。应当在绩效评估中大力倡导供应链绩效优先,同时兼顾供应链中各企业绩效的原则。
⑸综合评估近期绩效与长远绩效
在进行绩效评估时,不仅要考虑短期、近期的绩效,更要重视长期、远期的绩效。供应链管理中,某些行为在短期或近期内可能绩效甚微或者无绩效可言,但从长期或远期的角度考虑,它对规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行为,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双赢,推动供应链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供应链绩效评估中,将短期与长期、近期与远期正确地结合起来,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供应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有助于企业对社会资源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体系的应用
1.改进企业的供应链效率
⑴应用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体系对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收集整体和分环节数据;
⑵利用供应链运作标杆库进行供应链运作缺陷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地方;
⑶根据时间、资源的情况及改进的效益,确定改进的规划和范围;
⑷检查最佳实践及其支撑技术方案,制定可行的项目计划;
⑸组织实施供应链运作改进项目。
2.评估管理创新和企业信息化项目
建议用供应链绩效指标来描述管理创新和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原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供应链整体改进,并具有可见的经济效益。供应链运作绩效指标体系是从供应链整体上来考虑的。一些企业信息化项目可能对某些供应链环节有效果,但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没有明显改进。供应链绩效指标能明确地指出还需改进的方面。
⑴在项目实施前,利用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体系收集企业的供应链整体和分环节效率指标;
⑵在项目实施后,利用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体系重新收集企业的供应链绩效指标;
⑶比较项目前后的供应链绩效变化,确定改进的效果和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供应链运作的监控
由于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现了ERP的企业里,或者在一个变化迅速的行业里,企业可利用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不断地收集和监视供应链运作绩效状况,为及时诊断问题和提供预警服务。在实现了ERP的企业里,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可以比较简单地引入。对还没有实施ERP但正要实施ERP的企业,应该在ERP中加入这个体系。
三、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评估指标
1.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结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下游结点(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两个指标:
⑴供应链结点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上、下游结点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l,说明上、下游结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游结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⑵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l,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l,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即:
因为S≤P,所以产销率小于或等于l。
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⑴供应链结点企业的产销率
供应链结点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结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⑵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⑶供应链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时间单位可以取得越来越小。该指标也反映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l,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l,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
3.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供应链产品质量是指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或零部件的质量。主要包括合格率、废品率、退货率、破损率、破损物价值等指标。
4.供应链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供应链库存费用及各结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它反映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⑴供应链通讯成本
供应链通讯成本包括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讯费用,如EDI、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费用;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等。
⑵供应链总库存费用
供应链总库存费用包括各结点企业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费用、各结点之间在途库存费用。
⑶各结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
各结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等于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之间运输费用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