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在1067年正月即位。神宗做太子时就很欣赏法家思想,他在读《韩非子》时曾说:“天下弊事很多,不可不改革。”如今,20岁的新皇登基,自然要锐意改革,富国强兵,改变前朝遗留下来的暮气沉沉的政局和危机四伏的现状。
1068年四月,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督促新法的贯彻、执行;同时还提拔了一批年轻有才的官员,作为王安石的助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在少年时,曾随着做官的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的认识。1044年,王安石进士第四名及第,步入官场。此后多年为官经历,使王安石深切地认识到土地兼并是导致当时社会普遍贫困化的主要根源之所在,更严重地危害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忧国忧民的王安石早在1058年就曾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改易更革”。可惜,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回应。
到神宗时,王安石众望所归,责无旁贷地扛起变革的大旗。为了推动变法,1069年二月,王安石创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起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后来,废除条例司,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大部分的变法事宜。从此,一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王安石先后推行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等新法。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前后推行了近15年,巩固了国家政权,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得到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中小地主的拥护。
王安石虽然有着改革者的勃勃雄心和坚强意志,可他做事执拗,冷面无情,人称“拗相公”。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损害了一些贵族、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连王安石的朋友,学问渊博、威望很高的司马光也反对王安石变法。两个朋友还因此翻了脸。还有一些王公贵族,常到神宗的祖母曹太皇太后和母亲高太后那里去攻击新法。说得两位太后对王安石也不满了,到神宗那儿去施加压力,阻止新法的贯彻。人不和,政不通,再好的决策都难以执行,王安石的变法就是如此。
这个倔犟的政治家并没有丝毫的退却,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思想向神宗表明自己励志改革的决心。可惜,宋神宗并不像王安石那么坚决,他渐渐动摇起来。特别是在1074年河北大旱,数月无雨,灾民遍地。一个叫郑侠的人画了一幅《流民图》,被人呈献给神宗。于是一些反对变法的朝臣趁机散布谣言,说是变法遭到了天谴,才发生了旱灾。神宗的祖母曹太皇太后和生母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诉。为此,神宗整日长吁短叹,不知如何是好。王安石见状,愤而辞职,回江宁府(治所在今南京)去休养。
第二年二月,神宗再次召王安石回京任宰相。可是几个月后,天空上彗星滑过,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纷纷攻击新法。无论王安石如何为新法辩护,神宗还是犹豫不定。成也神宗,败也神宗。神宗的动摇使王安石失去了支持力量,各地对新政阳奉阴违。第二年春天,处处碰壁的王安石眼见自己的主张无法贯彻执行,再一次辞去相位。
1085年,宋神宗死了,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宋哲宗登位时只有十岁,由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起用司马光当宰相,正式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得知后感慨不已,大约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67岁。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因对变法的态度而形成的新旧两党之间的相互攻击,一直贯穿了整个北宋中后期,直至北宋灭亡。
球鞠之戏
既有普遍的娱乐性,又对身心有益的球类运动在宋代盛极一时。宋代的球类运动通称为“球鞠之戏”,足踢和杖击是当时最为风行的两类游艺方式。足踢式即为“蹴鞠”,类似于今天的足球。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宋代相当普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好此道。与现代足球不同的是,宋代蹴鞠的玩法更强调踢球的脚法、花样,除用脚外,还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来触球。有人甚至能达到“使鞠(球)绕身,终日不堕”的水平。宋人还著有《蹴鞠图谱》等专论踢球的著作。杖击式球类运动在宋代称为“捶丸”,即用棍打球,由于“捶丸”需要游戏者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最佳击打路线,因而也十分锻炼头脑。“捶丸”由唐代的“步打球”发展而成,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