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6年,英美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清政府签下了《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向清政府提出进京换约的要求,但双方对于如何进京产生了分歧。英、法侵略者倚仗武力,突袭天津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回击,打沉敌舰十艘,英军舰队司令贺布也受了重伤。英法联军遭到惨败,退出了大沽口。
第二年春天,英法两国调集了两万多人再次攻占大沽,又占领了天津,向北京东边的通州推进。清朝政府惊慌失措,住在西郊圆明园的咸丰皇帝带着皇后、贵妃和大批官员仓皇逃到承德去了,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在北京与英法侵略者谈判。
英法联军到北京后,以为咸丰皇帝还住在圆明园,便绕过北京城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占领海淀地区,向圆明园进兵。
圆明园始建于明朝,康熙年间下旨重修扩建,此后历经150余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雕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内有弯弯曲曲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临湖靠山的地方建筑了100多处风格各异的景致。圆明园内的宫殿建筑,吸取了历代宫殿的优点,又有很多新的创造,美妙奇特,变幻无穷,不拘常套。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西洋楼”。西洋楼的构图设计和监造者是意大利著名画家郎世宁和法国人蒋友仁、王致诚等,他们受乾隆帝的委派,在修建时把中外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美丽,妙趣横生。至于园内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木,数不清的珠宝玉器,就更不用提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圆明园都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皇家大园林。
英法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饿狼见到了肥肉,疯狂地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每个人的腰包里都鼓鼓囊囊的,肩上扛的、手里拿的全是珠宝玉器。不少人衣袋装不下,手里拿不了,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作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
一连几天,侵略军把圆明园可抢掠的东西抢劫一空。英国公使额尔金又发表声明说:“圆明园是中国皇帝最喜爱的行宫,为了给中国皇帝极大的震动,警告他一下,使他今后不敢再在我们面前妄自尊大,应当把他的这个老窝烧毁。”英国陆军司令格兰特支持额尔金的声明,说:“为了给中国政府留下深刻印象,知道我们的厉害,有必要烧毁圆明园。”他们命令米启尔骑兵团到圆明园分头同时放火。
霎时间,圆明园内各处同时起火了。火焰升起,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劈劈啪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下去。园内的奇花异木也都被践踏焚毁。整个圆明园变成一堆堆的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因圆明园面积很大,因此少许偏僻之处及水中景点得以逃过劫难。同治年间勘查时,园内还有建筑13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度火烧圆明园,13处幸存的建筑再次遭到焚毁。
英法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接着又抢劫和烧毁了畅春园和海淀镇,把圆明园的附属园苑万寿山的大报恩延寿寺(在今颐和园)、静明园(在今玉泉山)的16景、静宜园(香山)的28景81间铜殿,也洗劫一空,然后放火烧毁,使中华文明遭到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以后,又在地坛一带修筑工事和炮台,作出攻打北京城的姿态。清朝政府被侵略者吓坏了,立即下令把安定门打开,让英法联军进城。英法联军一进城,就把守住安定门,把大炮设在城楼上。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在英、法两国武力的恫吓和俄国的诱逼下,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全部条件,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北京条约》。从此,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