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七个人,长春的柴玉林,沈阳的杨栋、马安荣、杜济民、聂宗棠,抚顺的吴景旭、易世良,是1950年12月同日参军,1951年3月同日入朝,又同在志愿军后勤三分部军械处工作的老战友。虽然从1957年先后回国后,有的去了广西、海南岛,有的去了山东、广州,也有的复原转业了,但却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近几年在外地的几个人也都先后回到了沈阳。今年,我们中三个年龄最小的也办理了退休手续,都开始了进入晚年生活。我们决定,第一次集体行动,就是去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
当年,三分部军械处有一条虽不成文,但大家却都共同遵守的规矩,那这是谁官大就吃谁。跟处长外出就吃处长,跟科长外出就吃科长。在志愿军专列的餐车上,专拣好菜点,专挑好烟买。就是在平时,也经常到首长家混吃混喝,所以,这次丹东之行的全部费用,就由正师级干部杨栋一人承包了。
5月4日晚,我们住在丹东军分区招待所。分区领导向我们介绍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一些情况: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由郭沫若题写馆名。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扩建,1990年10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团来丹东奠基。1991年9月6日动工兴建,1993年7月25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纪念日的前夕,举行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讲话并剪彩、新落成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并辟有露天兵器展场,总面积为十八万平方米。
5月5日上午,我们在丹东军分区领导的陪同下,乘车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只见象征着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53米高的纪念塔,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锦江山西麓的英华山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崇敬之情,沿石阶缓步而上。石阶宽10.25米象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的纪念日;石阶共分五级,象征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五次战役;石阶共用了1014块阶石,象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的日日夜夜。设计者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呵!塔的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镀金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永放光芒!纪念塔的背面刻有塔文,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塔文最后二句是:“为抗美援朝战争献身的烈士永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万古流芳!”在纪念塔前,我们为烈士、为我们长眠在异国他乡的侯振声、关长荣、杨士儒等六位战友而默哀。侯振声是我小学时候的朋友,他们入朝仅十八天,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牺牲在南川的一个山洞中。此时此刻,他们那40多年前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唏嘘不已!
凭栏俯瞰丹东市概貌,一种亲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丹东市作为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战勤基地,不仅对取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就是在停战之后,对出入境的志愿军官兵及其家属,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热情的接待。每一个志愿军战士,无不对丹东市怀有深厚的特殊感情。
举目南望,那碧波荡漾的鸭绿江,那飞架东西的鸭绿江大桥;隔江相望新义州市,出新义州市南行的公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见景思情,通过时间的隧道,又把我们带回40多年前的战争岁月里,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辽宁职工报》1994年8月17日